副刊文學
-
迷糊春日搭錯車
搭乘區間車時最大的好處是速度不快,窗外風光正好一一觀賞。小站有小站的美,少有文明污染。田中──名符其實宛如水中央,水田綿延,綠意盎然,勻靜澄碧,農人屋舍素樸典雅,田裡工作身影勤快,我從車窗內拾得的是時光的安閑,心的安然。 現代人講究效率,什麼都求快!偶而不趕時間或沒有自強號可搭(田中自強號不停靠),頂多莒光號,再其次便是區間車,你別無選擇。從彰化起站,沿途停靠花壇、大村、社頭、員林然後來到目的地田中。窗外在春秋兩季可以看見水田一大片綠油油,偶而還可以看見農夫穿梭於田野,查看秧苗的成長,思索著施肥噴藥的時間,專注的神情不亞於照料自己的兒女。不願散去的烏雲密布,緊接著常就是一場綿密春雨,滴滴答答,數日不去。加上低溫,格外讓人覺得冷沁。春天的天候如川劇變臉,常就這樣讓人無力招架。 有部電影叫「上錯天堂投錯胎」,我是「上錯班車叫哀哀」,差點下不來。都說陰錯陽差,那回我買了莒光號車票,目的地彰化田中站。火車誤點了幾分鐘,我沒留神,一班自強號先到站,我沒多思索三步併作兩步趕緊上車,找到位置坐下,還沒坐穩,這時有位先生出聲趕我,說我坐了他位子,我拿出車票給他看,他說:「小姐妳搭錯車了,這一班是自強號呢。」我嚇壞了,以百米跑速度衝下車,下一秒哨聲響起,火車啟動,留下我在月台上汗涔涔而驚魂未定。自強號田中站是不停靠的,換句話說若沒有被提醒,我在田中是下不了車的。喔。問題還不在補票了事,還會誤了給孩子們上課的時間,那就茲事體大了。所以內心很感激來得及修正錯誤。 人生有多少時候錯誤無可彌補呢。去給一群失去自由的孩子上課,曾經課堂上一個女孩說:「老師,你下一次來上課就看不到我了。」我愣了一下問為什麼?「因為我刑期滿了,可以出院了。」下課後,我給了最深的祝福,希望她此去一帆風順。眼眶微微泛紅,孩子收下我的祝福,天底下誰能無過啊。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不是嗎?
-
虛擬和實境的花開
台中花博會后里森林園區,園內最大的藝術裝置,就是那棵巨大的圓球機械花,每隔幾秒,球體中697朵機械花,會靠著自動馬達和燈光的設置,劈哩啪啦的逐片展開「花顏」,讓民眾聽到花開的聲音,故作品名稱謂之「聆聽花開的聲音」。 花開實際是聽不到聲音的,但可以感覺它們開花時喧躍的心情。春天去看花博,我從另個有鮮豔各色花朵正盛開的角度看這個機械球,虛擬和實境互相結合下,彷彿才真正感受到花開的聲音。
-
粗野性的金門俗語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露絲‧韋津利(Ruth Wajnryb)所著《髒話文化史》(Language Most Foul)一書,於十餘年前經由麥田出版社引進臺灣;國內也不遑多讓,出版了《臺灣限制級俚諺語》(閩南語);再看客家諺語云:「一日無講脧,毋得飯落胲;一日無講膣,毋得日落西。」閩南俗語也說:「一日無講女,三日無生理。」如果每天閒談時不講講異性生殖器,就會覺得食不下嚥、日子難捱。的確,有人三句不離「膣膦」,要他不講,談何容易?足見這類詞語,不論古今中外,不分人種族群,普遍存在,其生活化、普及化的程度,可見一斑。 同樣地,金門亦不例外,對於說「髒話」的人,稱之為「粗喙野斗」,簡而言之,即「粗野」二字,即說些低俗不雅、刺耳難聽的詞語,將粗野詞語融入俗語之中,即成本文所指的「粗野性的俗語」,由於說之者不在少數,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形成為數可觀的另類俗語。 這類粗野性的俗語,大抵採用「生殖器、性與排泄物」為素材,有些並無罵人意味,有些則帶鄙視與咒罵,由於涉及傳統倫理與善良風俗,寫起本文有如幾年前寫「漫談粗話」一般的心情,戰戰兢兢,始終猶豫不決。為免傷風敗俗,凡與「性行為」有關且極端露骨刺耳的俗語,本文一律排除,以免帶來負面效應與不良觀感! 首先就從較不粗野且具教育性的「夫妻行房之道」入題,老祖宗真是設想周到、無微不至,連最私密、最基本的「夫妻之儀」也透過俗語告訴我們:「二更更,三暝暝,四數錢,五燒香,六拜年。」房事應隨年齡、體力而有所節制,前面數字代表年齡之十位數,更更指一夜之每更(每個時辰),暝暝是每夜,數錢指五張一數,即五天一次;燒香指初一十五,即半個月一次;拜年即一年一次。在高芷琳所著的《澎湖諺語》亦云:「二更更,三夜夜,四三,五七,六作牙,七挲,八想,九搖頭。」金門從缺的後三者也補齊了!四十幾歲三天一次,五十幾歲七天,六十幾歲半個月,七十幾歲撫摸即止,八十幾歲想想就好,九十幾歲關門大吉。還有《臺南縣閩南諺語集(一)》也提及:「二更更,三暝暝,四禮拜,五牛墟,六做牙,七摸,八想,九吐氣。」針對此事,黨國元老吳稚暉也寫了一首《養生祕訣》:「血氣方剛,切忌連連;二十四五,不宜天天;三十左右,要像數錢;四十出頭,教會見面;五十以後,如進佛殿;花甲在望,如付房錢;六十左右,好比耕田;七十上下,如同拜年;八十以後,解甲歸田。」各種說法略有差異,然行房之道,須量力而為。 去年閱報,得悉位於南韓新南的「陰莖公園」也因「平昌冬奧」的展開成為熱門景點,公園內放置著大大小小各式男性生殖器造型。驚訝的是一般人羞於啟齒的器官竟能堂而皇之設立公園,也增強了我寫本段的勇氣。金門人對於生殖器各部位的稱呼為「膦屌(鳥)」「膦脬」「膦核」「膣屄」,依序即國語的「陰莖」「陰囊」「睪丸」「陰道」,運用生殖器的名稱造成的俗語為數不少,有些專為罵人,有些純為押韻,並無惡意;還有些藉此彰顯鄉土韻味。 利用男性生殖器造出的詞語隨處可聞,光是拄膦(滿肚子氣)、甩膦(不理睬你)、食膦(吃屎)、白膦(白目)……就有一堆。再來看看俗語:「舉膦來接鼻。」(愚不可及)。「夯膦(勿會)曉轉肩。」(喻不能隨機應變)。「有膦脬,無膦核。」(罵男性無膽識)。「輸人毋輸陣,輸陣膦屌面(或歹看面)。」(輸人總難避免,但不願落在群體後面)。「勼(吝嗇)的成萬,大空的食膦。」(節儉致富,大方成貧)。「一身驅死了了,死仔伸一支膦屌。」(只剩一張嘴在說大話)。「畫虎膦。」(說話誇大不實)。「喙窒膦屌。」(罵人不願開口)。「(勿會)泅,帶治膦脬大毬。」(牽連無辜)。「人若好性地,膦脬予人割去賣。」(脾氣太好,任人欺負)。「收瀾收焦焦,新年生膦脬。」(重男輕女)。「鑽燈跤,生膦脬。」(祈求生男)「較薄膦脬皮。」(比喻很薄)。「搬戲(犭肖),看戲的戇膦屌。」……真是不一而足。 記得有位「前高官」,喜愛說「嘐潲」二字,即國語的「胡說八道」,「潲」(閩南音為「小」讀陽平)是男性精液,了解其意之後便覺粗野。然而閩南人很常用也很愛用,早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光是「潲」的詞語就有一大籮筐,如:「嘐潲嘐觸」(胡說八道)。「挐潲挐鼻」(亂七八糟)。「目睭糊潲」(罵人沒長眼睛)。「無啥潲路用」(罵人沒什麼用)。「看啥潲」(罵人看什麼?)「創啥潲」「變啥潲」(罵人搞什麼?)「挐潲潲」(亂七八糟)。「衰潲」(倒楣、晦氣)。「臭潲」「無潲」(沒有膽量)……多不勝數,這些都是極為生活化的用語。在俗語當中,「潲語」也是俯拾即是,如「綴人喙尾,食潲配粿。」(拾人牙慧,令人髮指,以後句羞辱)。「毋捌一箍潲一箍鼻。」(罵人沒有見識),真是「出喙著是潲」。 另有一類專門用來羞辱不端的女性,用詞不僅粗野,而且極為不雅,用之不可不慎,如「三八膣,放尿黏黐黐。」「三八膣,無藥醫。」(完全針對三八女子,咒罵她們沒受教育、沒有水準、胡亂說話,已至無藥可救的地步)。「三十歲嬈,四十歲(犭肖),五十歲做老婊。」(針對色情場所女子,描述其一生,從嬈(口 革)(口 革)到輕佻風騷,最後當上老鴇。鄙視味濃)……這類俗語,實在「聽(勿會)入耳」,還是少用為妙! 最後來談談俗語中的排泄物,「屎尿」一般人認為是汙穢之物,最為噁心,用在俗語方面,例如:「含屎敆尿」(雜七雜八混在一起)。「目睭糊屎」(罵人不長眼睛)。「講話精霸霸,放屎糊蠓罩。」(罵人只會說,不會做)。「一個滲尿的,換一個漏屎的。」「好換歹,疶尿換滲屎。」(一個不如一個,越換越糟)。「孝屎孝一肚。」(罵人不知變通,愚蠢至極)。「拖屎連」(罵人做事拖泥帶水)。「屎比醬,臭頭比和尚。」(比喻不同性質之物,風馬牛不相及,無法比較)。「有金孩兒,毋驚無狗屎媳婦。」(子貴媳賤,想娶就有,鄙視味濃)。「豬囝若就槽,豬母含屎無。」(以豬喻人,父母為了養兒育女,犧牲自己,三旬九食,不得一飽)。 這類粗言野語,並非人人想說,也非人人肯用,粗野人士司空見慣,文雅人士難以啟齒,各有見地,說與不說、粗野不粗野,每人心中一把尺。雖然有人認為「咒罵也是一種權利」,也有助於紓解壓力,然而一旦涉及傷害、觸犯刑罰,非但不能紓壓解悶,反而惹來更大的煩憂,因此,奉勸諸君,謹慎運用,才是上策。
-
豆餅
逛夜市時,遇到一股熟悉的香味,那是記憶中「豆餅」的味道。 如果沒記錯,村裡的夜市始於民國六十四年。 那時我們不說夜市,叫它「商展」,以與我們慣稱的夜市─第二市場區別,一直到現在,每次逛夜市,我們還是習慣在出門時跟家裡說「去商展」。 商展,顧名思義就是商品展示,食衣住行無所不包,滿滿二條街,十字交叉,一片橙黃燈海,人聲夾雜卡帶音樂聲,整個商展像口沸騰的鍋。 逛商展,是一項痛快,卻耗時耗力的活動,每個攤位都流連、都認真,但口袋銀兩有限,只能名副其實的「逛」,總要久久才捨得痛下決心,花個一百、八十買件運動T恤,大多時候只能喝杯冰紅茶配豆餅,再買幾條手帕。 手帕便宜嗎?三條十元,堆成小山似的,任挑任選,花色繁多得簡直讓人眼花撩亂,選了這,覺那條好;放了這,又覺得還是原來的好看,每每要在攤位前猶豫好久,幸好小老闆是熟人,他說我們可幫忙衝人氣,歡迎多站會兒,這好人,是我們班長,高又帥,二道劍眉英氣逼人,幾乎班上每個女生都曾在他的攤位前站過,其中一位家裡賣豆餅,我們稱為「豆妞」的同學週週都要去報到,次次都要買個幾條。需要這麼多手帕嗎?我們真懷疑。 那時的商展,小吃攤不多,大多是一些傳統小吃,肉丸、豆花、豆餅、炒花枝等,大概十根手指頭就數完了,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且懷念的是豆餅。 豆餅,這名字有點奇怪,整個吃完不見一粒豆,它的外形扁圓,有點像太陽餅,薄薄的麵皮裡是飽滿的內餡,高麗菜(其實我們都說玻璃菜)鮮又甜,蝦皮提味,拌一些絞肉、米酒,咬一口,好像把幸福含在嘴裏。 每次逛夜市,我們習慣到豆妞家攤位等豆餅起鍋,那時的香氣最濃,燙手的豆餅小小一口就迷倒我們的味蕾,夏天時我們會加買杯冰紅茶,那紅茶清冽甘甜,是他們家那口百年古井汲上來的水煮成,喝過的人無不豎起大拇指讚聲「好」。 有次,我們照例又是一口豆餅一口紅茶,吃得津津有味,班長大概「三條十元」喊累了,也過來要一杯,他手還在口袋裡掏錢,豆妞就忙搖頭「賣完了」,明明還半桶晾在一邊冒冷汗呀,我們都覺奇怪。 半晌她才吞吞吐吐自首:「每天我阿嬤……會在井邊刷尿桶。」 那跟紅茶扯不上邊吧。 「今天,嗯,她不小心……」豆妞心虛的看了我們一眼,小聲的說:「早上她不小心……刷子掉井裏了。」 「啊!那紅茶……」我們目瞪口呆的指著那桶紅茶。 「我阿嬤說沒味道。」豆妞忙解釋:「她喝過。」還附見證。 這,算不算黑心食品呀? 「簡直是慘案!」班長幸災樂禍。 一直到畢業赴外地唸書,我才知道豆餅另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水煎包」,是大街小巷都見得到的銅板美食,口味家家不同,一個個都有豆餅的影子,但沒有記憶中的味道,我對食物有近乎固執的偏愛,任何好東西,只認定最初的滋味,所以水煎包不等於豆餅,尤其在豆妞家搬離村子後,思念更增加了它的美味,每提起家鄉特產,我總直覺想起「豆餅」。 豆餅逐漸在記憶裡遠去,我試著接受各式的水煎包,直到在另一座城市的燈海裏撞見一股熟悉的香味,循著味道,是一個個扁圓一如當年的豆餅和一桶冰紅茶,老闆娘正忙著翻面、起鍋。 她的攤位旁還有一堆女用內衣褲,一位男子胸前掛著麥克風,台詞流利得行雲流水:「內褲一件四十,三件一百加送原子筆,大江南北只有我這麼賣。」 買內褲送原子筆!這算哪招? 隔著人群,我遠遠看著他一手內衣一手內褲賣力叫喊,二道濃眉隨著音量起伏,一旁的豆餅正要起鍋,誘人的香味輕輕襲來,我暗暗吸了口氣,想起當年那些花手帕,猶豫著要不要上前相認,那豆餅、那老同學。
-
愈晚愈美的沙美老街
波光粼粼與鹽埕林立的金沙灣,滄海已變桑田,而那,創建於元末明初的沙美老街,不再繁華,更於1970年退出金門商業市集,日益荒蕪;惟經家兄王天福(空軍少校退役)於2006年12月29日發起沙美老街歷史正名暨保存案之後,逐漸被世人關注,據此,金門縣府及金沙鎮公所與汶沙里長等,開始嘗試開辦觀光公車導覽及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活動,並爭取相關經費,對於建築物牆面的彩繪及周圍綠美化與型塑摩洛哥斷垣殘壁風格,逐步的行銷沙美老街之美,最後在筆者的國中(小)同屆同學Nicole Chang(張玲月)2018年親力親為返鄉開設沙美戰鬥營,並發揮其古典及人文與行銷專長和週邊商家等積極主動參與及協助,相繼推出萬聖(聖誕)趴、2019春節裝設七彩繽紛燈籠及蔡顯國百年人物照片展覽後,荒蕪頹廢的沙美老街,現在是愈晚愈美麗,瞬間,更是爆紅為臉書及IG網紅及金門十大打卡拍照之地。 近期,沙美老街卸下七彩繽紛燈籠,沙美戰鬥營繼續更新推出金門縣攝影協會理事長許小西的「藍眼淚」攝影展(展期108/3/16-108/4/5),何謂「藍眼淚」?它乃屬於海洋藻類,學名叫做「渦鞭毛藻」,又稱夜光蟲,常見於在春天與夏天交替的季節,此種海洋藻類,因大量聚集,經海浪推擠碰撞後,就會產生漂亮的藍光,故在海浪拍打岸邊時,特別容易出現藍眼淚,屬近距離觀察活動,聞名於馬祖海域。 沙美戰鬥營Nicole Chang、邱小芬與不具名等人,再次於沙美老街掛設「藍眼淚」燈飾,並由許小西分享令人賞心悅目的海洋「藍眼淚」經驗,若您有空時,不妨前往沙美老街細細觀看這令人賞心悅目的海洋「藍眼淚」攝影展,並停下腳步,尋思古之幽情,您將會擁有不一樣的恬淡旅情。
-
緬懷祖德宗功,再創光祖耀宗的歷史新頁── 《后宅聚落風華》自序
感謝文化局為推動縣民能認識家鄉,凝聚共識,振興文化產業,鼓勵大家來寫村史,讓我這不屬於學院派內歷史學者的一介庶民,有勇氣擔起撰寫后宅聚落村史的任務;一則是挑戰自己,二則在發揚后宅村的地方文化傳承,三則盼能凝聚后宅聚落村民的情感與團結。 近年來隨著地方多位耆老的相繼辭世,讓我備感憂心。倘若再不藉由對耆老的訪談,從其口述中加以紀錄,將后宅村相關的人文歷史故事,以及先人篳路藍縷的生活軌跡,尋得一鱗半爪加以記載,以免隨著歲月的洪流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所以膽敢以野人獻曝的心情,計畫撰寫后宅聚落村史。 后宅村雖然只是金門島一百六十餘個自然村中的一個小小村落,村中自古迄今,並沒有顯赫的官宦人物,是一個極其平凡的鄉村聚落。長久以來,后宅聚落村民隨著大時代的洪流,歷經日寇的侵略登島欺壓百姓,接著國共的內戰。38年大陸淪陷以後,國軍進駐浯島以來,到民國81年戰地政務終止。在軍管體制下,大家仍然吃苦耐勞以務農維生,及至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爆發,百姓房屋遭受匪砲擊毀,迫使村民居無定所,大部分村人不得不遷台逃難而去,待共軍於1958年-1978年宣布「單打雙不打」的情境下,才敢慢慢返鄉重振家園。此時期留在金門的男女老少,躲防空洞應是他們共同的記憶。 而一些遷台的青年學子仍然留在台灣繼續求學,或就職謀生,或投筆從戎,一下子改變了后宅村民的務農生活型態。然而,不管是從事士、農、工、商……等何種行業,卻也人才輩出。即使現下留在后宅村者僅剩三十幾戶而已,人丁雖不多,但是大家對教育的重視,對子女的培養,莫不極力付出。這些後輩子弟也都勤奮有加,獲得博士學位者,或任職公教與軍職者,抑或是事業有成者,可說不計其數。渠等對家鄉及社會貢獻也很多,這正是族裔代代相傳、開枝散葉的最好寫照。 早年后宅村民與地區大部分居民一樣,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農為生的簡樸生活。因后宅村靠著與廈門鄰近可通航的「雞髻頭」碼頭的地理優勢,許多青壯年隨著落番的潮流展開向海外發展謀生,憑著體力在人生地不熟的新加坡、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地顛簸流離,倚靠體力換取微薄的工資再寄回家鄉接濟家庭生活,它就是所謂的「僑匯」。當時后宅村也有在海外經營生意發跡者,如赫赫有名的宗賢王金城,對家鄉各種捐款貢獻頗大,村民靠著僑匯接濟者不計其數,書中第肆章第五節〈僑匯〉已提到,在此不再贅述。 《后宅聚落風華》這本書,係以地理環境、建築風華、歷史淵源、宗族信仰、人物描寫等五大主軸架構來展開,包括地理位置的探討,村名由來、行政沿革、王氏宗族溯源、教育演變、村民信仰與文化、聚落建築風華、村民生活命脈、人物描寫、人文風情采風等面向。透過文獻資料蒐集、田野調查訪問,藉以紀錄並呈現后宅聚落居民過往的人文歷史,說出這些屬於金門在地小村小戶人們的真實故事,可說是后宅村族親生活歷史的顯影,希望喚起居民共同的文化記憶,促進年輕後輩對鄉土的認知,找出地方人文特色,熱心參與家鄉的公共事務,它也是這本書的最終目的。 金門要發展,文化傳承實很重要,感恩金門縣政府近年來致力於讓地區文化能深耕所做的努力,金門在長達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中,有一百六十幾個自然村,鼓勵愛好文史者對各村村史的撰寫,正是文化薪傳最好的途徑。因為后宅王氏家族燈號「開閩第一」是紀念王氏先祖閩王-王審知,為讓先祖王審知的甘棠遺愛能「世澤長流」所以筆者呼籲宗親後輩們一定要知道其「開閩第一」的來由及「世澤長流」的含意,尤其應知曉吾祖開閩王王審知公,德澤廣被四海、為世代萬民所共仰的原故,並希望凡吾王氏裔族能瓜瓞綿延,一代傳給一代,並興起緬懷祖德宗功,尊宗念祖、效法先祖德政精神、進而發揚光大、光前裕後,再創光祖耀宗的歷史新頁,使《后宅聚落風華》這本村史,不久的將來能再譜一篇更璀璨的新樂章。 本書能順利地出版,特別要感謝金門縣前任文化局長呂坤和博士的鼓勵,以及諸位審查委員的抬愛,讓我能獲得獎助與印行;也要感恩后宅村多位耆老,多次的接受打擾與訪談;更要感謝外子王世昌先生從旁協助,適時提供許多珍貴的相關原始資料;當然二女婿黃宗南先生,三女兒王芯芯的專業攝影,提供我所需的部分貼圖照片;最後更要感謝大女兒王芯芸的辛苦編排,以及協助整理與校對等工作。大恩不言謝,唯有終生銘感心田。然因篇幅所限,在人文軼事中難免有遺珠之憾,謬誤之處亦在所難免,尚祈方家與各界賢達不吝賜教。
-
在金門古厝的美好時光
夏日的金門晚風清涼,一路伴陪飄吹在我們一路奔行往珠山古厝群的道路前行。路燈很少,只有我們摩托車的車燈照著前方的旅路,有點寂寥。木麻黃樹道的公路上風把樹葉吹得颼颼作響,讓生活於台灣習慣夜之繁華的我,心頭湧襲上絲縷的小懼。直到看到刻寫著珠山兩字的大石在前方佇立,相約於此的民宿主人響聲招呼,忐忑的心才定靜下來。 然後,迷行般地穿行一段蜿蜒小巷,街屋的近靠讓人有安心的暖意,家戶裡溫潤色調的燈火光芒把聚落的群聚安心之感推到極致,彷似柳暗花明般的驚見中,一棟典雅的閩南建築矗在眼前,不高,以親切的低簷樸實之風接引我們的目光,但門口高掛的燈籠和窗飾又顯影出高貴雅致的格調。民宿主人說這就是我們今晚住宿的大夫第。從沒踏進金門古厝過的我們像劉姥姥進大觀園般的睜著無限好奇之眼,細品起這建物的風華內在。 喜歡它壁面花磚排列組合的規律,對稱規律中又有些微的變化讓整體穩重中又帶優雅。喜歡長廊的弧形小拱門,弧狀就有韻律的柔和感,把建築物整體方平的線條加進律動。喜歡燈籠、門聯、畫作、書籍在屋子四處散放的書卷人文質氣,還有許多盆景植栽和主人精心擺設的小飾物,都吸引著我們不斷探看的目光。 走到中庭仰頭一望,幽藍色的天幕就掛著一輪快滿月的月亮,還有好多閃閃的星子,和古厝的飛簷邊際線搭起來,充滿了古韻的寧靜之美,每一次仰頭都是讚嘆。 空氣裡有好聞的植物芬芳味。心也在芬芳裡疊進喜恬舒雅。 有一組旅宿之人就在月光下的古厝中庭歡聊夜談,那況味好自在舒愉。但我們走訪一日的金門,馬不停蹄的,身軀已感倦疲,只想快快躲進古厝房間裡休憩眠夢。這充滿古色古香又帶點浪漫味的房間,不大,卻叫人心滿意足。 入睡前我們笑說,在這麼古意盎然的房間裡沉睡,眠夢會不會也都充滿古典味啊。 晨起,精神飽足的我們終於可在明晰的光線下,看清楚古厝的樣貌。原來大夫第這名稱是第一位旅居菲律賓的僑親薛紹贊因經商發跡,而後出錢捐得的官職(因清末國庫空虛,朝廷准許富戶可用金錢捐買官爵)。薛紹贊在買到官爵後便大興土木,建築此一二落大厝的「大夫第」。屋之左有書齋,並有花園。稱為「頂書房」,非常大器。後來卻因為生意失敗,家道中落,古厝主人因而易主。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貌都是經過文化局整修復建後再交給有意經營民宿的人所呈現的樣子,也因這樣的好政策我們才得以用旅人之姿,深入體會昔時大戶人家屋舍的美好,想來就是幸福。 更幸福的感受是主人已在中庭桌上放上道地的金門早餐。第一次吃到這麼美味的廣東粥,驚喜讚嘆在每一口咬匙入喉的空隙間都想讚美。吃不到米粒感的糊粘粥湯裡,層次豐富的飽滿芳味把口腔、胃囊都填進歡喜,細看才知粥品裡有肉丸、豬肝、蛋、魚塊……調混出清恬馥郁的好滋味,尤其配上這脆軟不硬的油條,實在是無與倫比的美味。 怪不得還沒來旅遊前就有許多人提醒,到金門一定要吃當地的廣東粥,終可明白了。 古厝裡晨起時光美味的廣東粥,成了心版上永恆的深憶,一想起,無限美好的。
-
紙 燈 籠
紙燈籠,最初的樣子像塊鬆軟塌陷的餅,圓形,可觀可賞,不可食。上下最外層的餅皮是厚紙板。說板,還太厚了些,比紙片厚;論硬不硬,道軟不軟,軟硬間有點像是加了太多水的乾飯,不是稀飯也不像乾飯;卻是紙燈籠的天與地。 天不大,卻有個大洞,是重要的天坑。地不廣,四處荒蕪,惟在中央凸起一個尖山,是插蠟燭的基座。燈籠的身體一層層,曲捲者,是這個人生第一次接觸到的神奇裝置,可伸可曲;伸到最長,就成了一個圓柱體;縮到最小,就是個扁平的圓餅。通常,店家會把伸長的燈籠高掛,五顏六色的圓柱體,隨著風飄盪;我們叫燈籠或紙燈籠,是春節最後的一個高潮;提著燈籠,心中就有股音樂響起,極興奮;忘了明天將恢復一切正常。 在台灣嘉義的鄉下,我玩過,約6、7歲。如果壓歲錢,沒有全被爸媽拿去;或是跟媽媽撒嬌討錢,就可以買一盞;還有一截紅短的小蠟燭,都要錢;極為珍貴。提著燈籠就像提著一籠光,走到哪裡亮到哪裡;彷彿自己就是光,是背上長了翅膀的天使,愈黑暗的地方,愈想去─驅走了黑暗,帶來了光明,有一種說不出的得意。 但悲劇往往隨著興奮得意而來。蠟燭是光之源,也是禍之首。剛插上底座,點上火,把燈體拉起,一個疏忽,就燒了起來;那是比出師未捷身先死,還更讓人悲憤。因為根本就還未出師啊!當然,更多的是出師之後,或得意洋洋的一個搖擺或是蠟燭未插穩妥,一個歪斜就燒了戰船,不,是燈籠,難過的像是心被火燒了一個洞,水火無情,如何搶救都來不及了。望著破損焦黑的燈籠,只有毀壞,只有黑暗,疼痛的讓人流淚,尤其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 可是同伴們卻很高興,哈哈大笑,四處廣播:燈籠燒起來了!燈籠燒起來了!是元宵提燈的另一個意外高潮。燃燒的燈籠比火把的火還亮還大。是幸災樂禍嗎?像是人的本性。 如今燈籠早已進階了,再也不會發生火燒燈籠的憾事了。小燈泡,裝電池,沒火沒煙,也少了溫度;提在手上,走在燈火到處都通亮的大街小巷,安全是安全了,但燈籠裡的光也黯淡了。 另外有趣的是金門外島,也有這種燈籠。他們有個專有名詞:七餅燈。為何不是六餅、八餅?讓人好奇,上網查過,「估哥」大神竟然沒有答案;這就得讓熟知金門的鄉親解答了。
-
陪著他閱讀
閱讀是一種收穫;一種喜悅;一種涵養。 從小,你就喜歡閱讀。這一天,行旅來到葡萄牙的波多(Porto),要去參觀全球最美的書店「羅萊書店」,途經市政廳自由廣場旁的這條林蔭大道。 突然,你發現有一位兩鬢華髮的男士,坐在一棵樹下的椅子上,以腿為桌、捧著書讀著。他無視人來人往的嘈雜,氣定神閒的閱讀著。這副沉醉的神情,彷彿輻射出有所收穫的喜悅;而他這專注的模樣,也散發著一股典雅的涵養。 有多久了?你不曾像他這樣恣意的、盡情的、瀟灑的、自在的看書了?於是,你走到他的身旁,不知不覺的陪著他閱讀起來。
-
春 唱─棕背伯勞的情歌
戴著黑眼罩 清晨 站在枝頂上 呷呷呷呷 空曠的野外 鴉雀 無聲 黃昏 樹頂上 霸氣的眼 穿過無心的雲 巧克力巧克力 模仿高手一把罩 下勾的喙 銳利的爪 山林間的小霸王 吃香的喝辣的 春天 談情說愛也是一把手 婉轉的旋律 變化的音階 是天籟之音 終是贏得美人歸
-
2019社大書法班寫春雜記
動工之前,忙進忙出的協會總幹事李慰蕊小姐,還特地準備了各式各樣的家鄉古早味,並泡了兩壺茶水,希望大家盡情享用。其中的一壺茶是洛神花,他們社區自種好多洛神花,除了用來泡茶之外,也製作成罐裝的蜜餞,口味酸甜適中很受歡迎,她也同時宣告等大家工作完畢,會每人奉送兩罐回家品嘗,隔天我試著用它來配飯,風味果真特別。 這是我們第三次到山西村寫春聯,記得初次來此,大夥就被這偌大的活動中心所吸引,加上桌子夠高夠大,站著寫腰也不痠,讓我們留下美好的印象。今年又多了一些社區志工來幫忙,大家寫得更是起勁,才一會工夫地上就鋪滿了一大片紅通通的新對聯。此時有一位叫李依芸的小妹妹,是我在安瀾國小上藝文深耕課程的三年級學生,已經跟我學了一個學期的基本筆法,今日她也來當志工,負責幫我把寫好的春聯鋪放地上,我見她小小年紀做事卻有條不紊,便要她當眾也寫一幅讓人瞧瞧,她也毫不畏懼的抓起筆就放膽的寫去,平日上課我就是教小朋友站著懸腕寫字,這下寫春聯正好可以派上用場,光是這架式就已經贏得滿堂彩,其他也就不用再說了,我想這次的經驗,將給她留下深刻的回憶。 中途鄭賀文偕許秀瓊也自金城開車來會,多了這兩位生力軍,山西村預定要寫的160對春聯,就更是小事一樁了。賀文用她那一貫清麗挺勁的筆調,揮寫出柔中帶硬的體勢,碑帖兼備,討人喜歡。秀瓊的行書雖然不是勤習有年,但她寫出來的字,仍有二王的高雅脫俗,尤其在春聯紙上更顯現出流麗的氣質。因為要書寫的數量不多,大家便以一種輕鬆的態度因應,在邊寫邊喝茶聊天的氛圍之下,我們與其說是在幫人寫春聯,服務社區,還不如說是呼朋引伴,共享美好的翰墨時光。 工作完畢,只見麒麟兄又再忙進忙出,原來是奉大嫂之命,務必將她親手現炒的麵茶送到每個人手中,我手捧著還略帶微溫,有著陣陣香味的麵茶,內心既感動又感謝。 ※ ※ ※ 原本以為今年的春聯書寫,到山西村這一站就該告一段落。不料沒隔幾天,美珍又捎來東門社區發展協會也想請社大寫春聯的消息,看來我們還得在這年關逼近的最後時刻,再一次帶筆上陣了。 東門社區發展協會書寫春聯,是由協會總幹事陳招治女士向美珍提起,心想自己是東門人,一、二十年來,每逢舊曆年前我都四處奔走寫春,卻把自家社區給忽略了,今日協會既然主動提起,當然要全力配合啦!時間就敲定在元月27日下午,預定寫300對,我共找了10個人,為了方便當日春聯放送,每位書寫者先發20對紅紙在家中寫妥,這樣10個人就可以事先完成200對,現場書寫只需寫100對便可交差了。這回因為是在自家的社區寫春聯,除了邀集社大學員之外,特地請明標老弟一起來參加。明標這些年在魏碑和經石峪大字金剛經頗下功夫,他的墨跡筆調簡速,氣象恢弘,近半年多來,他突又心血來潮,有感而發的寫了好多近體詩篇,po上群組頗受讚賞,他日若能以其獨特的書風,寫自創的詩詞,當會是一個別開生面的書法展呢! 書寫之前東門里蔡祥坤里長,發展協會新任理事長陳媽愛先生都前來致意,協會十數位穿著整齊的志工也前來幫忙,包括擺桌、分紙、倒墨乃至晾乾、分送春聯等雜務,招治總幹事還特地為每位書寫者準備了一袋小禮盒,並現做了一些小年糕供大家品嘗,她貼心的老公其瑞兄還為此沖泡一壺養生熱茶呢!從這些細微處,讓人見識到東門鄉親的熱情。不久,通過擴音器的廣播,里民接二連三地前來索取春聯,此刻原就不是太寬敞的活動中心,頓然顯得擁擠起來,幸虧今日暖陽高掛又不見強風,才能讓一部份人疏散至室外發送,方能使室內的書寫活動順利進行。 東門里因擁有一個傳統市集,自古以來便是商業重地,故前來索聯者都特別指定要寫做生意的春聯,我們趕緊利用這現場書寫的機會,寫些與「生意興隆,大發利市」有關的春聯應急。這事可讓我學習到如何「因地制宜」的道理,如果明年東門里還請我們來寫,那事先就得未雨綢繆了。 因為現場只要寫100對,我們才僅僅花一個小時不到的功夫便完成了,當大家正收拾行囊準備離去時,招治總幹事突然又宣布:「請慢點走,新任理事長陳媽愛要請大家吃燒仙草,現正在回程途中。」不久陳理事長興沖沖的買了燒仙草回來,便又直接了當的說:「今日春聯放送活動真的很熱鬧、很溫馨,希望明年洪老師能再帶領著社大成員前來幫忙。」我不加思索地回道:「社區給我們這麼熱情的招待,明年我們自是義不容辭的。」 寫書法原本只是一件「自得其樂」的事。但藉著過年應景,與同好下鄉寫春,便多了一層「自娛又娛人」的內涵。亞聖孟子有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此言誠屬不虛!(下)
-
網通同學幽一默
同學是一種詭譎的人際關係,有時讓人「感謝有你」,有時卻又不免恨得牙癢癢。可能我的求學過程太過漫長,同學的存在有如陽光、空氣和水一般,自然又使我健康。但,有少數同學像幽靈一般揮之不去,半夜想到時真是惡夢啊! 同學之間若是能做到患難與共,直叫人終身難忘。猶記得,我一個農村孤女獨自離鄉背井,寄居在都會區女校宿舍工讀,那一夜不知吃壞了什麼,我肚子痛得急,全身忽冷忽熱、冒冷汗,是腸炎發作。幸好室友犧牲睡眠,用腳踏車送我去診所急診、打點滴,數十年過去了,還不時想起這位當年同是十八歲的患難室友。 不知道為何,興許是日子過得特別艱難吧!我對十八歲時的同學印象特別深,有一位同學知道我喜歡音樂,便邀請我一起到有高級音響的老師家聆賞,還記得曲目是「卡門」。兩個窮學生騎單車去老師家聽音樂,節奏明快之樂曲旋律還在耳邊繚繞,可是這位同學和老師的名字,卻怎麼樣也想不起來。 因為讀過的學校多,同過學的人也多,多半是來匆匆去也匆匆,比較熟的通常只有一兩位,比較討厭的也永遠只有那一個光頭。每次我在圖書館公用電腦寫作業累了,趴在電腦桌前瞇一下,光頭就會雞婆地幫我把電腦銀幕關掉,我桌上正好眠的時光,好端端就被她吵醒了。光頭不僅關我的電腦銀幕,還好心關掉其他同學正在用的公用電腦,有的同學作業來不及存,只是離座去找一下資料,她因而惹來一陣「撻伐」。可能只有光頭不知道,電腦開開關關更耗電,不要關、時間到了它有省電模式。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國中同學居然從老家問到我的電話,而聯絡上我,當我加入近四十年沒連絡的國中同學社群,恍如回到我的前世,想不到我的內心其實異常忐忑不安,以我多年的社會經驗,非常擔心受騙,尤其當中有人時不時似乎在展示財富。 所幸這些日子因網通而來的同學聚餐、聊天,和再度相處重新認識以來,同學的質樸依舊在,也沒有逾越本份之舉,都是延續之前的熱誠與歡樂。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一位同學四十年來竟然不僅模樣沒變,聲音也沒變。雖然不敢把今日之同學,簡單化約當成四十年前的他們,因為談到想當初,除非出示舊時照片,否則,我的腦中剎時一片空白,怎麼都想不起來有無那回事。當再續同窗緣之際,我第一個反應竟然是害怕,而今反省這同窗情誼竟然敗部復活,真是既驚又喜。 同學若只是互相「陪你一段」,非重要的人那就一切簡化,若是情真意切來找,那就真誠以對。但是,總覺這還不夠,相處之間還需要更多幽默,否則,遇到光頭那種不熟電腦又亂省電的同學,只有準備逃之夭夭了。當我能幽默以對,萬一同學失控,在我面前有任何脫序及誇張行為,我都能在自保之餘一笑置之,莞爾。 無論是哪一個階段的同學,透過網路常聯繫,時常互相講個笑話,幽自己和同學一默,亦是人生一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