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同安金門人的「首位」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1,144
字型大小:

明代金門平林人蔡獻臣修《同安縣誌》記載:「以封域論,同安分有十里,浯地尚未備乎一里,科名風節,接武比肩,為闔邑冠」(民國八十年增修《金門縣誌》卷14)。古同安設三鄉十一里,即永豐、明盛、綏德三鄉。同禾、民安、翔風、嘉禾、長興、從順、感化、歸德、仁德、安仁、積善十一里。說十里是取其整數,金門屬東界綏德鄉翔風里。翔風里有9都,即12-20都。所以說古同安區域中,金門地不足一里。但這樣孤懸海中的「蕞爾小島」,卻自宋開同安登第之先以後,英豪賢哲,名將宏儒,忠臣孝子,高人義士,史不絕書。那些歷來民眾口語相傳的「八鯉渡江」、「五桂聯芳」、「九里三提督」、「後湖十八擔書籠」等俚諺至今尚在坊間流傳。這些先賢的事蹟,許多是古同安(甚至是全國)的先例,老朽不厭其煩把幾位元鄉賢的資料整理一番:
一、陳洪濟是同安縣首位縣令。
同安縣於後唐長興四年(西元933年)由王延鈞(閩王王審知次子)升大同場為同安縣,正式實施縣治。「浯陽」始祖、浯洲鹽場承事陳達(898-933年)長子陳洪濟(919-996年)為首位同安縣令(後調晉江縣令)。陳洪濟「任上皆興學以教士」,首創同安儒家(文廟)于登龍坊,也可以說是古同安傳播儒家文化最早的官方人物。
二、陳綱是同安縣首位進士。
陳洪濟次子陳綱,字舉正,陽翟人,他於北宋淳化三年(西元992年)中進士,是同安實施縣治後首位進士,故有「開同進士」之稱。其弟陳統是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進士,也是同安首家「兄弟進士」。陳統之子陳昌侯是皇佑元年(1049年)進士,五十七年中「一門三進士」在當時所見不多。陳綱初任建州觀察推官時,「歲春夏,率丁夫數萬採茶」,而且入奏「以北苑茶供禦,餘皆賦民而收其租」(民國版《同安縣誌》卷28)。他施行利國惠民的茶葉政策,故「建民德之」。累官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使,是北宋參與拓展「海上絲綢之路」的同安官員。
有趣的是: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同安最後一名進士也叫陳綱,但他是嘉禾里(今廈門市區)人,是駐菲律賓總領事。
三、陳顯是同安首位舉人。
陳顯字光顯,字南海,諡希文,金門下坑(今夏興)人,陳六郎派下九世。澎湖二崁褒歌唱道:「二崁祖先金門來,下坑六郎公南海」,說明二崁陳氏為南海派裔。陳顯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參加鄉試取得「經魁」(前五名),為同安科舉 首位舉人,譽為「開科第一」(該科同安舉人尚有沈章、林剛中)。陳顯曆官汝州、隰州、德州知府。明成祖朱棣為燕王時,辟為掌書院,「嘗乘弈諷諫」,但燕王篡位之心鐵定,陳顯只好託病歸籍。「靖難之役」後,明成祖遣使來金門禮聘,陳顯不從,沐浴更衣自盡,保全節操,入祀同安忠義祠。
四、邵應魁是同安首位武進士。
金門所(今金門城村)邵應魁,字偉長,號榕齋,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參加全國武科會試中武進士,為同安縣首位武進士,故志載,「同登武第,自應魁始」。邵應魁隨俞大猷(1503-1580年)在洋山島、衢山、嘉定、上海、江陰等地抗擊倭寇,身先士卒,受傷後「猶裹血奮呼殊死戰」,不愧為一代抗倭名將。官至福建都司,署都指揮僉事,誥授昭勇將軍(正三品)。
五、許獬是同安首位會元傳臚。
金門後浦許獬(1570-1606年),字子遜,號鍾斗,曾讀書梵天寺後的文公書院,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參加全國會試,得中會試會元(貢生頭名)和殿試二甲頭名,稱「雙冠南宮」,是同安首位會元傳臚(明代全國會元傳臚僅十二例),授翰林院編修。民間俗諺「文章許鍾斗,品德黃逸所(偉)」,許獬以詩文著稱於世,「海內傳誦其文,曰『許同安』」。其座右銘「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幹天下第一等事業,更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為後人傳頌。至今流傳閩南一帶「金門才子」許獬的傳說頗多,同安圖書館藏有《許同安制義》善本書(孤本)。
六、蔡復一是同安首位年輕進士。
金門蔡厝蔡復一(1576-1625年),字敬夫,號元履,諡清憲。他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參加會試,中式進士,是年十九歲,為同安科舉中最年輕的進士,與蔡獻臣並稱「同安二蔡」。天啟二年(1622年)持尚方寶劍巡撫貴州、總督五省(湖南、湖北、廣西、雲南、貴州),他是同安首位,也是唯一持尚方寶劍可以「便宜行事」文官代武職的封疆大吏,創下「入三百年不到之地,成二百年未有之功業」。他也是同安首位修復全長380里「中國南方長城」的官員,夫人李氏(1582-1652年)創制的「薄餅」已被列為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七、林釬是同安首位探花。
金門甌隴人林釬(1578-1636年),字實甫,號鶴台,諡文穆(明代同安四位獲「諡」的官員全是金門人,即清憲蔡復一,文介蔣孟育,文穆林釬,襄靖張廷拱)。他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參加會試,殿試一甲三名,是同安歷代科舉首位、也是唯一的文探花(另一名唯一的武探花是清代乾隆二十八年瑤江葉時茂)。天啟年間,大太監「九千歲」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客氏亂政,林釬不肯與閹党同流合污,任國子監祭酒時,抵制魏氏搬運監中銅器鑄造私幣,不願為魏氏建造生祠募資而被罷黜。莊烈帝即位後,拜為東閣大學士(宰相)。鄭芝龍(鄭成功父親)受詔安後,為感謝林閣老提攜而贈千金祝壽,林釬婉謝且在禮單後面複書:「成人之美君子也,因之以為利,非君子也」,足見其「澹泊寧靜,中正和平」的人格和官風。
八、蔡宗德妾楊氏是同安首位獲得立坊的節婦。
金門瓊林蔡宗德(?-1548年),字懋修,明嘉靖十年(1531年)舉人。先在浙江台州任職,後調廣西任梧州通判,不久歿於京,以孫蔡獻臣(光祿寺少卿)貴,贈中憲大夫貴州布政使司左參政。蔡宗德妾楊氏(1526-1584年)是同安縣楊禮室之女,幼小而孤,隨母改嫁張門,十八歲適蔡宗德為妾,二十三歲守寡。按照封建禮制,媵妾守節不予旌表。蔡獻臣二度上疏為庶祖母楊氏請旌,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獲准,三十八年由地方官於漳(州)泉(州)驛道鋪前街樹立節孝坊,是古同安,也是全國首位為妾立坊表彰的建築物。
九、顏應佑是同安首位被寫入《三十六孝的故事》的孝子。
金門顏厝(今賢厝)顏應佑,字孝先。元末明初,兵荒馬亂,與母親許氏失散。為尋找母親下落,他持寫有「萬里尋母--金門顏應佑」九字楷書的白布條幅,「訪求二十六載,足跡幾遍海內」,歷盡千辛萬苦,終在雲南蜻蛉嶺找到生身母親,迎奉歸養。為此上官民望作《贈顏孝子》一詩,頌揚這位孝子的事蹟。詩云:「閩泉南詔各一隅,道途相去萬里餘。巴巫水急過於剪,關索嶺峻能摧車。顏生遠來憂且喜,視之不啻如平砥。客中見母迎母歸,此生始信堪為子。籲嗟世俗日已漓,為梟為獍不自知。事父母能竭其力,顏氏之子其庶幾?」(民國版《同安縣誌》卷33)這位孝子的行為堪比二十四孝中的朱壽昌,金門賢厝及分支同安前街、後塘等地的顏氏家廟,都懸掛「鄉賢孝子」匾,他的事蹟被選入《三十六孝的故事》,這對於今天傳承孝道文化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當然,為古同安作出優秀業績的金門先賢不止這些,迄今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有如「七日權君」的張敏,品德完人的黃偉,新竹墾首王世傑,三等男爵邱良功,開台進士鄭用錫,開澎進士蔡廷蘭,金石宗師呂世宜……他們的豐功,為同安增光,俾後昆敬仰。這些偉人中,大多是科舉出身。也許是早期惡劣的生活環境,激發了島民「窮則思變」的積極性。所以邱英美小姐說:「金門人有讀書的種子」,以至於「把同安一縣的科舉成績撐了起來」(見《金門日報》2014年12月2日副刊)。古同安自實施縣治至1905年9月2日廢除科舉987年間,共出文武進士225人,其中金門籍50人(括志書漏記的青嶼張汝湖、張星徽、烈嶼林日所等)。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全國會試(春闈),取進士347名,金門就有蔡獻臣、蔡懋賢、蔣孟育、黃華秀、陳基虞五人得中,「高考率」居全國之首,所以志載「士多讀書取高第」。金門自古讀書的風氣延續至今,現在金門縣有三百多位博士,堪稱「博士島」,我知道楊天厚先生一家四口皆博士,名副其實的「博士家庭」。可見「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的天賦有高低,許琰六歲能詩,蔡國光七歲經史過目成誦,張朝綱、許獬九歲能文,蔡復一十一歲作《範蠡傳》萬餘言。他們先天聰穎,但仍然要苦讀,蔡復一在同安東山草堂(壺隱山房)讀書,許獬、蔡獻臣在大輪山文公書院當「寄宿生」,優稟生林殿材到同安領取膏火獎金。儘管當今科技發達,讀書用不著懸樑刺股、鑿壁偷光那樣的苦工,但「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三死」精神還是可以借鑒,因為讀書往往是改變命運的捷徑。
辛亥革命前金門屬同安縣管轄,同安又有「銀城」、「銅魚城」別稱,金門有那麼多為同安「奪金」的先賢,所以對民間盛傳已久「無金不成銀」、「無金不成銅(同)」的俚語也就不難理解了。
甲午年冬至日 於銅魚城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