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我的父親
在1933年時,先總統 蔣公號召組織了「十萬青年十萬軍」,當時,才10幾歲的東北年輕小伙子就這樣跟著部隊撤退到了遠離家鄉千里外的台灣,也沒想到這一離開家,竟然離開了50年,直到兩岸開放探親,才第一次回到家鄉探親……我的父親,高天相老師。
小時候,因為外公家裡發生變故,母親需回娘家照顧,我們也只有放寒暑假時到外公家玩才會和母親相處,所以幾乎都是父親一個人父兼母職的帶大我們三個兄弟,他的辛苦可想而知,當時50,60年代生活條件普遍不好,他老人家絕不會讓我們餓著,凍著,光是每天學校的午餐(那個年代學校都還沒有營養午餐)都是他利用空檔時間回家現做,然後再送到學校給我們,讓我們能吃到熱騰騰的飯盒,現在的學生應該都沒有機會再體會那種家人一到中午用餐時間,校門口擠滿送午餐的家長時的那種盛況了。
從我小時候懂事時,父親就已經任教於高雄縣美濃國中,任教期間擔任升學班導師,父親照顧陪伴學生的時間比照顧我們還要多,在當時的聯考制度下,每次聯考過後他班上的同學許多考上第一志願後因家庭經濟因素無法註冊報到,他總是將自己的薪資先拿去替學生註冊,我們自己家裡過的也不優渥,母親雖然多有抱怨但也是支持他,在那個困苦的年代,父親總是說,要改變你們的生活只有用功唸書,繼續升學才是上策,就這樣……培育出了社會上很多的菁英,如現任財政部長張盛和、前立委鐘紹和、文學作家吳錦發、前客委會副主委李永得、前檢察官吳文忠、前台科大教授黃丙喜、前空軍飛將軍劉勝信將軍、前空軍飛行戰鬥英雄劉英華上校、國防大學教授劉遠忠、前警政署高專林鉅生、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任劉馨正……這些都曾經是父親的學生。
父親在國中任教時也兼任多家報紙的地區性記者,課餘時常常騎著他那部「三陽野狼125」帶著我們兄弟山間小鄉到處跑,他特別著重關懷偏遠山區原住民的生活,當時就是他發現「六龜山地育幼院」,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生活困苦,因而專門做一篇報導,而引起當時行政院長經國先生的關心,及里港鄉大陳義胞村裡的「信望愛育幼院」,這些地方也都是我們小時候常去的地方,父親常教育我們從小就要懷著感恩慈悲的心,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不幸的人,有許多小朋友從小就沒看見過自己的爸媽,不知爸媽長什麼樣子,相對來說,我們已經是很幸福的孩子,將來自己有能力時要懂得回饋社會,不要問社會給了你什麼,而是要看你貢獻了這個社會什麼?
父親離開我們至今已經滿十年了,每當夜深人靜時還是常常想起他老人家,想您時,我總是拿起您所留下的歷史文獻攝影集,想想您當時的身影,恍如昨日的情境,迴盪在心中,您留下的作品也已經編入「國家圖書館歷史文獻集」,留給後世的子孫能夠看看當時農業社會的情境,為這個社會做了貢獻,您可以安慰了,您的子孫都已長大,您在另一個世界過的好嗎?我想念您,願來生再續父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