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新年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的夜晚為除夕。
除夕,是一年歲月中的最末一天,由於次日為一年之首日,所以,這一天深具意義,具有感恩及全家團圓的意涵。習俗中,當天下午,家家戶戶都要辭年,以感謝祖先及神明的保佑,並向祖先們問安。所以,除夕是中國年俗中重要的日子。
早期的農業社會,天剛破曉,民眾就開始忙碌著,因為這一天的年俗很多,如辭年、祭祖、貼春聯、吃年夜飯、分壓歲錢、守歲……等,所以,除大人忙著張羅外,小孩也因此而被使喚著,彼此忙著不可開交。
辭年通常在午後進行,在神祇及祖先靈位前陳列牲禮、春飯、菜餚、年糕、發粄等供品,向眾神及祖先禱示舊的一年將過去了,迎接新的一年到來。之後,在大門、窗戶、米缸……等處貼上各式春聯──恭賀新喜、加冠晉祿、五福臨門、春、福、滿,養雞養鴨養牲畜的農家,還會貼上「六畜興旺」春聯,或在穀倉上貼上「五穀豐登」,講究的大戶人家為了防家道中落,會用紅紙包住留尾的甘蔗頭部,豎立於門後。
日落之後,溫馨年夜飯的豐盛菜餚擺滿一桌了,此時,無論是離家多遠的家人都會趕回來,如因在外島服兵役,或因為工作、生病或其他原因沒辦法趕回來,家裡的人會為他準備一個碗與一雙筷子,預留一張椅子。
吃過晚飯後,稍事休息就可以分壓歲錢了。
早期分壓歲錢都是由一家之長坐在廳堂,家人依長幼分別叩過頭,說句吉祥話後,長輩才分給壓歲錢,如今,這些習俗已逐漸式微了,只能在電影或電視劇中看見了。
有些地方習俗中,凡是還沒成家立業的,都被視為小孩,除夕夜有紅包可拿;而有些地方領紅包的界線,是大學畢業的次年,有工作了,就沒有紅包了,不但沒有紅包可拿,還要準備紅包給家中的長輩或晚輩,難怪有很多人一提起過年的紅包,心中就隱隱作痛。
分壓歲錢後,就是冗長的守歲了。
據說,在除夕夜如果通宵不眠,可以為父母祈得長壽,早期的客家人並不流行守歲,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近年來,這項習俗已慢慢融入了生活,很多人會利用除夕夜喝點小酒聊聊天,或聚在一起打打牌,分享一年來的悲歡!
除夕夜很快就過了,過了十一點五十九分,就是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是新年。這一天的早餐,許多地方習俗中仍然會堅持「素食」(客家人稱為食齋、閩南人稱為吃菜),除了為這一年來宰殺雞鴨鵝等動物祭祀或宴請賓客,表示無心之過「贖罪」外,據說,每一年的第一天第一餐素食,比吃三年齋更能贖殺生之罪,於是,部分的客家庄至今乃流傳「正月初一吃早齋」的習俗。
吃過早餐後,許多人會前往廟宇焚香祈福,親朋好友也會相互登門拜年,以糖果餅乾待客,彼此閒話家常外,還不忘說一些吉祥話語。
另外,為祈求新的一年能夠大吉大利,充滿歡喜的初一還需遵守許多禁忌,如不可掃地、倒垃圾,避免把財富掃出門外;如果不小心打碎碗盤,很多人會說「歲歲(碎碎)平安」,很少有人會在這個時候責罵小孩,壞了過年的氛圍。
◎春聯
過年的氛圍中,家家戶戶貼春聯,點綴出一片盎然春色。
傳統的春聯,由上聯、下聯和橫披所組成,如常見的──迎喜迎春迎富貴、接財接福接平安、吉星高照,或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四季如春。
春聯起源於桃符。最初是用桃木雕刻「神荼」、「鬱壘」兩個神像,掛在大門鎮妖避邪。後來,由於雕刻神像太費時,開始改用兩塊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神像代替,之後,簡化在木板書寫「神荼」、「鬱壘」的名字。
春聯,改用紅紙書寫,始於明代。
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歡春聯,每年過年前,喜歡書寫春聯送給大臣們,而大臣們也因為皇帝喜歡春聯而開始琢磨在紅紙上書寫哪些吉祥話語,除了自己張貼於門扉外,也分送給親友,慢慢地這種用紅紙書寫的春聯就成為一種風俗,流傳至今。
無論是現在或遙遠的年代,春聯一直是過年時的主要表徵。
雖然是幾張紙,卻滿佈著高深的學問。有些人為祈求來年順利,會挑選良辰吉時,特別重金禮聘有學問的人,針對自己的行業或願望,撰寫合適的吉祥話,或自己想好句子,請對方書寫;而「開工大吉」、「大家恭喜」、「吉祥如意」、「恭喜發財」、「招財進寶」…………一直是歷久不衰的吉祥語。
隨著生活習俗的轉變,寫春聯的人少了,一般人也不再注重春聯的格式,前往市場即可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春聯,而一些機關團體為了建立形象廣告,也會大量印刷春聯贈送,廟宇或機關團體也經常於春節前夕舉辦揮毫送春聯活動,而使得街頭賣春聯的景象也式微了,甚至貼春聯的熱絡也淡了,許多住戶僅貼上一張「大家恭喜」、「恭賀新喜」的春聯而已。
◎鞭炮
鞭炮又稱爆竹,客家人稱為紙炮仔。
春節時放鞭炮,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鞭炮起源於早期人類使用的竹子火把,由於竹節裏的空氣受熱膨脹後,炸開了竹腔而發出辟辟叭叭的響聲,於是,古人稱之這玩意為爆竹。
初一,清晨。男女老幼都會穿上乾淨的衣服祭神祀祖,燃放爆竹,迎接新的一年到來。春節期間,無論是城市或鄉鎮,此起彼落的鞭炮聲,為過年增添熱鬧氣氛,許多小孩也經常會購買水鴛鴦、沖天炮、煙火之類的炮竹嬉戲。
◎舞龍舞獅
慶典活動中,舞龍舞獅的熱鬧場面,一直是矚目的亮點。
無論機關辦理大規模活動,或廟宇慶典時,都會安排舞龍舞獅的陣仗,在鞭炮與樂隊的助陣下,增添幾許熱鬧氣氛。舞龍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霖的一種儀式,而唐宋年代,舞龍已逐漸演化為逢年過節常見的民間習俗之一。
關於舞龍,民間有如此的傳說:
海龍王腰痛復發了,龍宮中的御醫開的藥都吃了,仍然沒有效果,於是,化身為一位老人,偷偷前往人間求醫。
海龍王來到了熱鬧的市集,找到了這位大夫,大夫把脈後,覺得脈有點奇怪,於是,張大眼睛打量著他:
「你不是人吧!」
海龍王發現瞞不過去了,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帶他回到了住家後,讓海龍王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幾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藥之後,海龍王完全康復了。
為了答謝大夫治病之恩惠,海龍王向大夫說:
「乾旱,農作物歉收時,只要照我的樣子紮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這件事傳出之後,人們便以為龍能興雲佈雨,每逢乾旱時就會舞龍祈雨,希望能天降甘霖。
舞獅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開始於南北朝。
舞獅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相像,舞獅者只露雙腳。南方舞獅流行在廣東,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