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趣
我常覺得,現在還記得的事情不記下來,以後就可能忘記了,所以拚命用書寫找尋當初的記憶,也反思自己是否還曾擁有過去的赤子之心。那天跟朋友在席間分享了彼此兒時玩過的遊戲,或許我們年紀相仿,不因地緣不同而玩的遊戲就不同,大多數七年級生前段班可能都玩過相同的遊戲,以下分享幾個好玩的遊戲,而這些遊戲也陪伴了我的童年時光,成為我同年最重要的一部分。
踢罐子、捉迷藏大概是人人都會玩的遊戲,在我的小時候也最常玩,但玩法可能各有不同,只是大致的主軸是相同的,踢罐子顧名思義就是要準備一個鋁罐,然後當鬼的那個人就得負責保護罐子跟捉人,鬼捉到人之後要踩罐子唱名並跟被抓到的人比速度,若先踩到罐子則抓到人,被抓的人得留在原地,不幸被踢飛的話,又得重新開始,然後,其他人就得趁機會在他出去找人的時候將罐子踢飛,救援被抓到的人,若全部被捉到,則由第一個被捉的人繼續當鬼。這個遊戲有點類似捉迷藏,但卻增加了不少困難度,捉迷藏是比誰藏的久的人為贏,通常會選比較多地方可以躲之處,由一個人當鬼,其餘人在數秒後去躲藏,然後由鬼去揪出躲藏者。但這兩個遊戲通常玩到快將近尾聲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偷跑回家,使得最後不了了之,不然就是到了晚餐時間,父母們的叫喚而結束遊戲。
在我的童年裡,尪仔標已經比較少人在玩了,那時候是流行一種塑膠玩具,台語直接講塑膠,就是把一塊塑膠弄成卡通人物的形狀,許多人當時都有收集,然後可以拿來比賽,贏的人就可以把輸的人的塑膠玩具帶走。有兩種玩法,一種是放在桌上,兩個人靠著手指將塑膠玩具打起,壓在對方上面的就贏了;另一種玩法是在地上,兩個人丟出自己的塑膠玩具,藉由牆壁反彈,由最近的開始進攻,拿起自己的塑膠玩具往對方的塑膠玩具丟,若丟中就贏了,可以帶走對方的。有個小插曲是當時好像有舉辦糖果包裝的抽獎,獎品是快打旋風的大型塑膠玩具,我拚命吃了好幾盒,然後寄去糖果公司,沒想到居然被我抽中了,獎品是一隻外型是相樸本田的塑膠玩具,我很開心,每天都拿到學校去獻寶,卻不敢拿來應戰。
遊戲之餘,也有與大自然生物接觸的時候,當初廟口廣場旁有個小水溝,裡頭的有許多大肚魚與蝌蚪,我與弟弟、鄰居每天都會去那邊捉蝌蚪,看著蝌蚪從沒有腳,到兩隻腳,我們總想,牠會變成綠色的漂亮青蛙,沒想到都變成了一隻又一隻的蟾蜍。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常到那邊去捉蝌蚪,雖然常被罵,但是蝌蚪對我們來說實在很神奇,可以看到大自然生物就這樣的孕育變化,在幼小的心靈覺得十分有趣。後來那個地方蓋成鐵皮屋,小水溝也就隨之填平消失了,相當可惜。
有人會用經歷過這些有趣的事物來衡量人們有沒有好的童年?我想,我的童年應該很豐富,因為這些恐怕也只是童年的一小部分趣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