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裡的金鈴子─苦楝
苦楝,一如其名,苦戀著這塊大地,無論是怎樣的鹽、鹼、瘠土,都無法將它抽離,對土地的癡戀少有出其右者。
在孩提的記憶裡,苦楝是充滿溫馨、快樂的。每當看到紫紅色的長長花穗掛滿苦楝枝頭,我就殷切地細數著放暑假的日子,好容易盼到青綠色的果子冒出頭來,村裡的孩同就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招兵買馬,車內胎、破皮鞋、細鐵絲,再找根拇指頭粗細的「丫」字型枝椏,性能良好的國產彈弓就此產生,彈丸,就靠苦楝樹源源不斷地供給了。
溽熱的仲夏日午時,抵不住遠遠村落外知了的呼喚,冒著被逮到後罰跪的危險,靠大同老電扇嗡嗡聲的掩護,踮著腳跳過竹蓆上午睡的父親,取出預藏在壁角的細竹竿,尾端上好黏膠,就彷彿手上擎了隻上了膛的來福槍,前往樹上動物樂園冒險去了。
仆伏在村邊的大苦楝樹上,小心翼翼地取了個熊蟬看不到的角度欺近,忽地將竹竿靠上,「吱------」地一聲,「噗ㄔ」「噗ㄔ」一陣騷動,天空忽然下了幾滴雨點,抬頭望,只見萬里無雲,原本滿樹的熊蟬就再也見不到一隻的蹤影,那一陣「雨」水,只是對懲凶未遂的我的警告……?;沒了熊蟬,只好找滿臉橫肉的星天牛出氣了,覷了個破綻,從後面一把抓起星天牛的觸角,左手一隻,右手一隻,撩撥著使之相鬥,總算稍稍遮掩了剛才失敗的狼狽。
在收割高粱的「苦難」日子裡,火毒的太陽烤得大地就快熟了似地,埠岸邊,不畏乾旱的苦楝樹張開了青翠的華蓋,成了辛勤工作人們的臨時休憩站,南風徐來,稍減暑意,歇個腿,回過氣,又得幹活去了。
冬日,繁華盡退,只留一樹的乾枝與北風嘶守著,卻也傲骨嶙峋。「苦楝苦過年」,這俗語就是這光景最貼切的寫照了。
苦楝,又名「苦苓」「森樹」。落葉喬木,高可達二十公尺,傘型樹冠,二至三回羽狀複葉。總狀花序,花色紫紅,三至五月開花,花穗長可達四十公分;時適逢端午,常有將楝花入粽者,更添味美清香。花謝後結核果,似鈴噹,內果皮木質化,熟後呈金黃色,故又稱「金鈴子」,富含苦楝子酮,可入藥。樹皮纖維長,可製紙。木材味苦可防蟲,質密量輕適宜製作箱櫃。對土壤適應性良好,耐乾旱,繁殖容易,生長快速,為極佳之造林樹種,惜民間傳說易附鬼,且未避免「前酸(門前種植桑樹,取其閩南語諧音)後苦(屋後重種植苦楝)」,向為人們所不喜,故未推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