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共創金大奇蹟(上)
1997年,教育部長吳京院士徵詢交待我一個不平凡的使命,為金門籌設第一所高等學府。這件突如其來的吩咐,對一位闊別故鄉長達20餘年的遊子而言,真是天大的喜訊。誠然,從負笈台北到任教台南,這期間,真不敢想像將有朝一日能夠返鄉工作。
創校工作是何等神聖的任務,我何德何能,竟有資格肩負此一重責大任。從奉命的那一刻起,「惶恐」就伴隨著我渡過未來的17寒暑。
很感謝國立成功大學夏漢民、馬哲儒、吳京、黃定加、翁政義等歷任校長,在我返鄉工作之前,進行長達16年的職前訓練。即早在1981年我甫從台大研究所畢業,恩師李國鼎教授把我推薦給夏漢民校長開始,不知是什麼原因,我很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歷任校長移交清冊的一部分。很感謝,在成大擔任校長機要和主任秘書期間,承蒙歷任校長將其治校理念和建校秘訣毫不保留地傾囊相授,我才膽敢答應這項離島第一所大學的籌備工作。創校之初,於回金門途中,確有近鄉情怯之感;腦海中對金門大學的憧憬,期待是一座頗具書卷氣的大學殿堂。惟1997年7月報到的第一天,才發現所謂的金門大學,原來完全是空虛的,不僅沒有校園,甚至連辦公室也沒有。我們唯一所擁有的是一張教育部核定高雄科技學院金門分部准予籌設之公文。一所全新的大學就這樣白手起家。從1997年到2014年,回顧這17年來,兼具辦學與創校的雙重任務。之所以不以為苦,反而樂在其中。探討個中的原動力,源自於深刻體會到這種樂此不疲的愉悅,不是來自感官上的滿足;而是發自一種生命價值的肯定。自覺對自己所歸屬的母體有所回饋的飽足感,才算找到了人生的真正價值。
談到這些筆記的由來,自然要追溯到創校伊始,籌備工作千頭萬緒,百事待興正式彼時校務發展的寫照。百忙之中,怎麼還抽得出時間寫筆記。沒錯,每天的功課就是快馬加鞭地籌備設校、辦學之構成要件。洽辦的單位包括教育部、金門縣政府、金門縣議會、金防部、地主、以及校本部高雄科技學院,分散於台北、高雄、金門等兩岸三地。數百公里地穿針引線,固然費時費力,惟每辦成一件事,就覺得距目標又拉近了許多。於是,每逢疲於奔命之後,或兼程踏進即將關上機艙門的那一剎那,於慶幸及時趕上之餘,接下來就是我和金門大學的對話時間。
如何與金門大學對話?因為回金門的主要任務就是籌備設校工作,每天最關心的和最熟悉的都是為了金門大學,幾乎全心全力地全神貫注,簡直把金門大學當做一位有生命、而且活生生的一個人,甚至覺得他知道我在為他做些什麼。準此,我們對話的方式,就是透過筆記,向他簡報一天的工作進度。進行的程序,首先訂定主題,並編號碼,同時註明日期,然後詳實地完成一篇約1000字的筆記。每天周而復始,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旁人也許不解,休息不好好休息,幹嘛如此辛苦地做筆記。殊不知龐雜的業務擠在腦海裡反而不得清靜;數不清的擔子同時壓在肩膀上反而喘不過氣來。我把零亂的思維理出思緒後,已定案的校務趁著尚未遺忘之前將之紀錄歸檔,腦海庫存的資料自然減輕。此外,已經辦妥的擔子不必與進行中的擔子同時挑在肩上,透過簡報,加以釐清與區分之後,自然肩上有如釋重負的輕鬆。
所以這些筆記嚴然成為伴隨我渡過創校過程的夥伴。17年如一日,完成了35大冊,合計3400餘篇。這些筆計,與其說是在描繪自己的省思與作為,勿寧說是為金門大學紀錄其坎坷的成長歷程。
最近常聽到有人稱讚本校的創校奇蹟,「在短短17年內,能迅速地從專科到學院,再從學院到大學。在資源欠缺的當下,能夠連續三級跳,被比喻為轉身跳投得分,真的厲害。如果沒有不死心的堅持和毅力,就沒有今天的金門大學。」這樣的恭維實在過獎了。在此,我要坦然地向大家揭開個中的面紗。其實,本校早在八百多年前就誕生了,只是尚未具體呈現。今天,我們只是把這所已經既有的大學加以恢復而已。因此,就本校的籌備性質,與其說是「創校」,勿寧說是「復校」。
為什麼說本校是「復校」而不是「創校」?大家一定莫明個中的緣由。君不見八百前宋代大儒朱熹曾前來金門創辦了燕南書院,帶動了金門文風鼎盛,從此人才輩出,歷代曾出了44位進士。這段歷史背景非常寶貴。準此,2010年本校改名為金門大學掛牌典禮當天,於清晨破曉時分,特邀朱熹第25世後裔、現任廈大校長朱崇實於燕南書院主持薪火相傳儀式,然後將聖火一路傳到金門大學。脈脈傳承的氛圍至為濃厚。國立金門大學正式誕生後,特於第一次校務會議的第一個提案,將金門歷代的44位進士,追認為金門大學的傑出校友。同時,敬請本校講座教授鄭愁予詩人為校歌作詞時,將之融入校歌中,讓一屆又一屆的莘莘學子唱出本校的淵遠流長。
由於本校發源於燕南書院,因此本校一誕生就很不尋常。17年來在逆境中快速成長,顛覆了一般人的想像,創下了多項耳目一新的神奇記錄。例如:
一、由二專晉升到碩士
汰劣換優是本校在科系所上的大蛻變。在層級上首先由二專擠進了二技的行列,增添四技的系所,進而轉型成為一般的學系。最後,再廢除二專及二技,留住學系和四技,設法增設研究所。如此以接龍的方式,很快地擺脫專科時代,如今已成為一所擁有5個學院、17個學系、14個研究所的綜合大學。此外,在班級數方面,由當初全校僅有8個班的規模,到現在已成長到超過一百個班級,一般認為居住人口不滿10萬人的離島,有100多班的大學生,真的不可思議。
二、招生成績破表竟被罰
師生人數超過環保署的標準竟被罰金30萬元,其理由是本校當初在環境影響評估的規劃中,預估招生的目標是3000人。現在已逾4000人,依法應罰金30萬元到150萬元。有云壞事傳千里,這次被處罰的消息乃不脛而走。全國考生及家長都想知道是何原因被罰?答案是招生成績超好。
三、不毛之地也能成為大學校園
有云:「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校地方面,金門縣政府當初提供的設校用地,原是例代先民之墳場,後改為砲陣地,一度權充垃圾掩埋場。這塊曾經不被看好而作低度使用的縣有土地,現在竟成為金門第一所大學的美麗校園。此外,配合校務的快速成長,空間隨之不敷使用。多年來,校園四周的縣有地已先後徵得縣府同意,鯨吞蠶食地併入本校發展用地。包括校園後側的國際學舍建築基地、西側原孔廟預定地改為本校的大型停車場、東側的健康護理學院預定地、以及前面的大學城開發區等,都已經完成無償撥用的手續,假以時日將成為校園的一部分。同時,除校本部外,這些年來又取得了金沙校區和中山校區,成為本校的第二、三校區。
四、窮到發慌乃決心大興土木
沒錢也能使鬼推磨,本校殊多重大建設,大多發生在窮得發慌的絕境。回想本校創設之初,教育部本來是計畫只蓋一棟綜合大樓打發。後來憑什麼又一棟一棟地蓋,陸續又興建了學生一舍、學人一舍、圖資大樓、理工大樓、學人二舍、學生二舍、餐廳、活動中心、體育館、游泳館等十棟校舍。教育部事先已把遊戲規則講得很清楚,各校能籌出百分之20的自籌款再來申請,否則免談。試想,本校在財政上早已出現三大缺口的窘境,俗語有云:「連生吃都不夠,更遑論曬乾。」對本校而言,教育部的要求著實強人所難。然而,潛能是從危難中激發出來的,上述11棟校舍,有六棟是在全球金融海嘯席捲全世界時興建的。在百分之20的自籌款尚無著落之際,先以教育部的補助款發包。直到2014年體育館、游泳館、活動中心、學生二舍等6棟建築已先後落成啟用後,其近2億元的自籌款卻遲遲尚未到位。有人好奇的問,沒錢沒人你怎麼敢撩落去。事實上,若有「錢」有「人」,那是「錢」和「人」做的事,那我們還有得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