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眾志成城共創金大奇蹟(下)

發布日期:
作者: 李金振。
點閱率:538
字型大小:

五、從落榜生到榜首
辦學的最終目的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本校創設之單純目的,旨在滿足金門農工職校之升學機會。俟擴增科系規模後,常為招不到學生所苦,報到率年年未達標準。最低錄取成績更是低於全國統測、學測之均標。如何脫困,乃號召全體教師總動員赴台進行招生宣傳。並決定採用治重病下猛藥之策略,一方面採「統統有大獎」策略,即借重郭台銘董事長美金百萬元的捐贈,大手筆地全面發給每一位新生人人筆記型電腦一台。另方面採「搶頭香」策略,在拔尖方面,獎勵金年年居全國之冠。幾年下來,國人對金門大學的心目中,福利最好,獎金最高的印象至為深刻。果然吸引了很多聯考優異的考生。此外,在報到率方面,自2010年改大以還,已連續五年的報到率都破百。錄取分數更是節節上升,平均最低錄取成績已逼近學測的前標。103學年度,更有一位考生,其學測成績達滿級分,為全國聯考的榜首,並已錄取台大電機工程學系,最後決定放棄台大,選擇金大。
六、校園延伸到兩岸名校
套一句金門的口頭禪,「讓世界看見金門大學,讓金門大學走向世界。」具體的作法是,在生源方面,本校招生的主要來源,除金門本地生外,百分之80學生來自台灣。此外,陸生、港澳生、僑生、國際生等近年來逐年倍增。此外,在學生的出路方面,透過姐妹校交換學生的管道,每年有256個機會得赴台灣的成大、清大、台師大、中正、中興、中山等頂尖大學就讀一學年,另外,有更多的機會得赴大陸北京體大、長安大學、四川大學、華中師大、南京大學、上海師大、暨南大學等重點大學就讀一學年。同樣也吸收了兩岸大學的高材生來本校就讀。
七、窮到只剩下基金
本校之誕生,正逢國家財政最拮据的時候。因此,預算和員額編制均跟不上校務成長的腳步。譬如:金門分部爭取獨立設校,是在不增加預算和員額的前提下還可以考慮,否則免談。接著本校由二專升格為四技,同樣以不增加預算和員額為前提。甚至本校由學院改為大學,也事先聲明不增加預算和員額。綜觀本校的成長,是在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矛盾狀態下過關的。在青黃不接之際,幸有旅居東南亞的僑領、赴台發展的金門鄉親、企業家、社會熱心教育人士、以及本校同仁等及時伸出援手。捐資興學之義舉,合計逾新台幣1億元。已存入卓越發展基金。尤其,金門縣政府更是大手筆,除提供本校每位學生每年14000元就學交通津貼外;並成立基金和提供各棟校舍工程費的自籌款。十餘年來,合計逾新台幣10億元。已存入建校基金。這樣中央政府力有不逮時,由地方政府及海內外民間補位的創校奇蹟,不僅金門前所未有之首例,恐怕亦是全國所罕見。
綜合以上有關本校校務發展的特色,幾乎每一項校務的創舉,都是從零開始,其過程,都是從失敗中拚出來的。直言之,其代價就是不死心地「做」所換來的。同仁均能朗朗上口我的一句口頭禪,「人家都說一步一腳印,我們卻是走一百步也看不到腳印。」大多是原地踏步。惟在中央與地方一條心的政策支持下,海內外金門鄉親大家眾志成城,在關鍵的時刻,出現決定性的安打。
本校一路走來,顯示各項設校條件尚未到位之前,就急忙闖關,似乎每件校務的推動,都突顯與時間賽跑的急迫性。的確,本校雖有淵源於八百年前的燕南書院,定位為「復校」後的現代書院。惟在國際化的競爭浪潮下,本校的起步已遠遠落後於國內外各名校。於是急起直追、迎頭趕上成為本校17年來的工作指標。深怕稍縱即逝。這種心情,猶如沿路一連串的紅綠燈,若不加快腳步,連闖綠燈,俟亮起紅燈後,則是一路同步紅燈。
飲水思源是此刻我最想說的話,感謝所有對本校創校、建校有功的推手們,是我現在最想做的事。
假如沒有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願意挺身而出,以借腹生子的方式先到金門設立分部,再以校本部的資源幫助分部成長。本校將永無誕生的機會。
假使沒有中央政府在政策上的堅持和在財政上的鼎力支持的決心,本校連誕生都找不出名份,更遑論升格與轉型。
假若沒有地方政府、金門旅居海外的僑領、旅台的鄉親、以及熱愛金門的企業家和善心人士,在本校最需要的時刻助一臂之力,本校才得以死裡回生。在此,容我將庫存17年的內心話高聲地向您們致敬:「親愛本校邁向成功的推手們,沒有你們及時地伸出援手,本校於青黃不接之際,早已失去急救的黃金時間。」
最讓我感動和不捨的是本校的同仁,從開始就陷入比八年抗戰還多一倍的長期創校建校工作,以日以繼夜、汗流浹背來因應人少事多責任重,君不見同仁中有帶著不敘薪的老公為本校校務挑燈夜戰拚到凌晨二點的,17年來,同仁中奮不顧身、廢寢忘食、積勞成疾、鞠躬盡瘁,但仍然前仆後繼,不達最後的成功決不罷休。這股精神是維繫大家在漫漫黑夜咬緊牙關的動力。無可諱言,在這些日子裡,校園中所有的責難、誹謗、誣告、安慰、鼓勵、支持、讚美、肯定的話語,我全都聽到了。過去我無暇回應,現在我一併答覆,「親愛的同仁戰友們,多年來你們愛之深責之切的每一句話、寫的每一個字,全是為了這個學校。因恨鐵不成鋼而情詞迫切,我完全能體會和領略。老實說,沒有你們的努力和奉獻,本校不可能無中生有。猶如一場球賽,你們個個都是不可或缺的得分高手,而我呢,以及這些筆記,充其量也只是記分員之於記分板。惟只記錄金門大學的總得分,卻忽略了詳細記載每位球員的得分數和助攻數,但願大家從總得分中觸類引申,能撩起一些共鳴和回憶。在此,容我90度一鞠躬,高聲地對您們致意,謝謝你們的包容與犧牲。」
國父曾說:「宇宙間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實,然後才發生言論,並不是先有言論,然後才發生事實。」論述本校的歷史,並不是史學家用筆「寫」出來的,而是17年來全體師生以實際行動「做」出來的。有了具體的事實,然而才能根據史實寫出歷史的新頁。因此,凡我金大人,我們的努力和付出,象徵著我們共同來寫金門大學的發展史。至於這35本筆記,其意義微不足道,充其量也只是猶如每次會議總得有人做紀錄。這些紀錄適合建檔,成為本校之史料的一部分。本來也沒有付梓問世之規劃。惟晚近有殊多長輩好友得悉這些筆記之後,很驚訝地指出:「這真是很珍貴的史料啊!能巨細靡遺地記載金門大學的生平事蹟,恐怕也是絕無僅有。」同仁更是佩服我的毅力,主動將之影印打字;其中崔春華專門委員及其夫婿符宏智老師,於百忙之中完成其中的5本。其餘30本則由李瑾珊秘書帶領工讀生利用空檔兼程趕工,其工程之浩大與艱辛,連校稿都要大費周章。
本書限於篇幅,僅能從3400餘篇筆記中摘錄240篇。筆記中凡有關個人與內子在生死線上的兒女私情,均全數刪除,旨在突顯本書的真正主角是金門大學,其內容大多偏重於校務發展過程的關鍵性指標,部分則是改變歷史的轉捩點,尤其特別強調校務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2014年8月1日,我卸下本校首任校長一職,象徵著我擔任17年站衛兵的角色已正式交班。此刻,也代表過去每天寫筆記的例行功課也隨之封筆。今後是否有人繼續寫他,將不影響故事中的主角國立金門大學的存在及其光輝。他像一部永恆列車。將繼續穩健地、快速地邁向未來,直到永遠!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