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金門書」
何謂「金門書」?金門縣出版之書籍也。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一家「儉腸斂肚」在鄉下蓋了半座「土結厝」,已故的荊妻帶著孩子過著教(讀)書、養豬、種菜、砍柴、挑糞「亦耕亦讀」的農家生活。一晃就是十四年,八十年代初舉家「農轉非」入城,房子讓侄兒居住。二十一世紀初(2003年),村路拓寬,直逼門牆,老房子一來破漏,二來低窪,不少人勸我把房子賣掉。但為了留住鄉愁,不忍割愛,只好罄其所有,耗費十二萬元(人民幣)將「土結厝」翻建成一幢兩層半的樓房,已故的金門宗老顏西林2004年造訪時稱其為「鄉村別墅」。新樓落成後,廈門國家一級美術師孫煌題寫「三秀書屋」(因家在三秀山前)門匾,加上高懷、謝澄光、許霏、朱鳴崗、郭勳安、洪宗琨及臺灣王金平鄉親等書法名家的字;著名漫畫家豐子愷長女豐一吟及寇宗鄂、王仲謀、許文厚、鄭瑞勇、黃亞彬等人的畫,為寒舍增添了濃烈的書香氣息。因新家在縣城,一家人很少回去居住,所以許多人笑我那房子要「關蚊」。
我這輩子的「財產」就是書,倘若這類財產需要登記,可能也算個「小富翁」。因為1998年被廈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鷺江出版社評為「廈門市家庭藏書優勝獎」,2004年又被廈門市新聞出版局評為「書香鷺島、個人特色藏書」優勝獎。老實說,家中有多少書我也沒底,拙內原是同安第一中學圖書館館長,退休後一度想幫忙整理,可是「一拖過三冬」,終未能遂願。藏書少說也有三萬多冊,多數是半個世紀以來的堆積(包括「文化大革命」時期出版的書籍和「紅衛兵」組織印製的海報、傳單),而其中的「金門書」就心中有數,迄今有286種400多冊,還有342包(每包10份)的《金門日報》(截止2015年2月3日停寄)。這些金門出版的書籍含括社會研究叢書、文史叢刊系列、古書新譯叢書系列、先賢人物列傳叢刊、懷舊影像集珍系列、地方文獻出版系列、族譜研究系列、碩博士論文系列等。金門出版書籍,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無與倫比。李錫隆於文化局長任上,「投注相當大的心血」來出版書籍,據說平均每月有二、三部書問世,以致文化局有「出版局」雅稱。我收藏的書也不過是金門歷來出版書籍中的「滄海一粟」,但大凡天文、地理、歷史、物產、人物、文學、宗教、書畫、語言(方言)、華僑等內容也一應俱全,辦個小型「金門書陳列室」綽綽有餘。從書架上隨便抽取,都可以翻閱到許多熟悉文友的專著。例如:李錫隆的《文化躬耕》、李福井的《烽火甘泉-金門高粱酒傳奇》、李錫奇的《歷史本位·李錫奇》、黃振良的《金門寺廟教堂名錄》、陳長慶的《金門特約茶室》、蔡鳳雛的《金門地名調查與研究》、洪春柳的《浯江詩話》、陳秀竹的《叩訪春天-前進金門》、楊清國的《海濱鄒魯朱子島》、李增德的《金門史話》、陳炳容的《金門的古墓與牌坊》、林金榮的《金門縣傳統建築的裝飾藝術》、許丕華的《浯鄉俗諺風華錄》、鄭藩派的《童謠心 念戀情》、林馬騰的《秘島》、張火木的《解嚴後金門地方學之發展》、吳鼎仁的《西呂世宜》、蔡顯國的《島鄉顯影》、葉鈞培、許志仁、莊唐義合著的《金門海神信仰 醮慶暨糊紙工藝》、郭哲銘校釋的《遯庵蔡先生文集校釋》、楊樹清主編的《金門學叢刊》(三套30本)及《金門鄉訊人物志》(10本)等,大陸作者有康玉德的《霧罩金門》及拙著《金門與同安》、《先賢行跡采風》(合著)、《鳳山鍾秀》、《顏立水論金門》、《祖地情懷》等。
沒有去過金門的人,從這些書本上可以獲得許多「好山好水好所在,金門景致人人愛」的資訊,特別是同安鄉親,從中可以感受到歷史上「無金不成銀」、「無金不成銅(同)」的「八緣之親」。例如:閱讀黃振良《浯洲場與金門開拓》,可以知道唐代牧馬侯陳淵牧馬浯洲和五代陳達管理鹽場的歷史。金門各姓的源流、分佈、堂號、昭穆,郭哲銘主編的《金門各姓族譜類纂》記述十分周詳。唐蕙韻的《金門民間傳說》,告訴你許多有趣的故事和傳說。林麗寬、楊天厚伉儷合著的《金門民間慶典》,介紹了金門保留最為完整的各種習俗禮儀。同安蓮花有「勞者歌其事」的褒歌,且已經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褒吟故鄉的歌嗽,歌唱土地的芬芳》一書就收錄了134首的「金門褒歌」(其中創作的褒歌47首)。徐堉峰等著作的《金門常見的昆蟲》,記錄著60多種昆蟲的生態特徵和生活習性。金門有「鳥類天堂」之稱,《觀鳥金門》書中介紹了305種人見人愛的鳥類。《金門風味菜》介紹53種風味獨特的傳統美食,讀後讓人想流口水。《看漫畫,認識金門歷史過往》(陳月文編)、《水獺找新家》等書,則是兒童喜愛閱讀的通俗讀本。金門有多少古典文獻?《金門古典文獻探索》告訴你,金門歷代先賢著述有278種,迄今存世有81種。金門有多少避邪物?楊天厚、林麗寬伉儷《金門風獅爺與避邪信仰》告訴你,金門167個自然村有934件避邪物(包括風獅爺、風雞、石將軍、石敢當、水尾塔、照牆、鱟殼、瓷碗、屋脊風爐等)。要瞭解當年金門人下南洋奮鬥史,可以閱讀《金門華僑志》。足有八斤重的《金門縣金沙鎮志》,(上下二冊),則是全面展示金沙鎮情的百科全書。如果要查詢金門鄉親的電話,還可以翻閱《金門電話號碼簿》……亦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我以為這些「金門書」,同樣含有這些「以文化人」的社會功能。
藏書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累贅。人活著的時候,它是一種財產(精神食糧),身後也是一項遺產。人生苦短,自己閱讀畢竟有限,賣書不值錢,又損文人清譽;束之高閣容易蟲蝕,又失去使用價值。因此,如何讓躺在書架上的書「活」起來,讓更多的人受用,發揮「書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的社會效益,這是藏書人共有的心願。當今提倡「全民閱讀」,4月23日還是「世界讀書日」,通過讀書可以提高全民的科技水準和文化素質。著名女作家謝冰心(福建人)說:「讀書是資訊積累,宛如存摺上的財富,積累愈多,手頭就愈寬裕,用起來就方便了。」臺灣中科院副院長曾志朗(臺北市福建省同安縣同鄉會前理事長、同安洪厝人洪福增女婿)認為:「閱讀可以帶來人類的好奇與創新,可以活化人腦,提高思考能力,延長歲壽」(見《金門日報》2014年9月26日第二版),可見讀書終生受益。因此,知道有人愛讀書,若有需求,只要有復本,我都樂於贈送。老朽已步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李商隱)之年,也想在適當的時候,找個合適的地方,將現有的這些「金門書」公諸於眾,供人閱讀,瞭解「金門文化」,也是藏書人的一樁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