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記憶-茄茉菜
滬尾礮臺豐富的生態,身處其中,立刻有回歸大自然的輕鬆和自在,不管是大樹或小花小草,都展現出堅韌的生命力,從年初工作點開始輪值礮臺起,我開始用心去觀察一草一木,原以為對植物認知駑鈍的我,竟然和它們建立了感情,慢慢熟悉起來了!有了如此的觸動,想到務農的父親,想到養豬歲月的一種青菜,好像在現在的生活中消失了,突然有股尋覓的衝動。
那是童年家中種植用來養豬的大葉菜,金門人稱它「加末」〈閩南語〉。我開始找尋答案,朋友和同事都是徵詢請益的對象,礙於閩南語和台語的發音有些許的不同,所以遲遲沒有結果。有人提出一個台語名稱叫做「篙末」,心想我們是說到一塊了,只是發音稍有不同,所以名字應該呼之欲出了,但是還是不知道國語怎麼稱呼,所以也無從記錄,小小的缺憾暫時擺放心中。
熱心的陳大哥一直把此事放心上,適逢過年返回南部家鄉,請教過長輩,尋來照片po上網路,終於被識貨的「瑩」認出來了,原來此菜台語叫做「茄茉菜」,國語喚作「牛皮菜」,欣喜之餘,上午拿著照片再次向博物館同事求證,最後答案真正明朗了,確定是牛皮菜無誤,而且同事告訴我,「茄茉菜」是她妹妹的痛,因為它的苦澀味是童年吃飯的痛苦回憶,只要此菜上桌,妹妹眼淚就會滾落,如今牛皮菜不再食用,她仍然極度厭惡。此事讓我想到豬仔,牛皮菜入口的感覺是否和妹妹一樣,牠咀嚼時是否也含著眼淚?是自己多想了吧,豬仔的味覺興許與我們不同,不然一整槽的菜怎麼瞬間就吃完了?
直到今天才明瞭,原來「茄茉菜」一直未曾消失,只是自己生活型態改變了,沒有機會接觸農村生活,所以就遺忘了它。「茄茉菜」是童年金門餵豬重要的葉菜,青翠大葉,纖維多,野菜腥味重,菜蟲不食,無須噴灑農藥,家中天天成堆擺放在廚房角落,等待剁切後倒入大鼎中,加入豆餅碎末拌勻,大灶生火熬煮,然後整桶倒入養豬槽內餵食,期待豬仔「澎澎大」,賣得好價錢,貼補一家的經濟。
童年的「茄茉菜」很少拿來供人食用,偶而家中欠缺蔬菜,母親才會拿它烹炒佐食,因為味道和口感不佳,母親會將青菜入滾水汆燙去澀味,然後加上花生粉拌炒,增加香氣和口感。多年後,離開農村,遠離養豬的歲月,我忘記了它。偶然想起,卻是這麼大費周章地尋覓,今天有賴同事的幫忙給予答案,我有點雀躍,腦中一直出現童年農村生活的畫面。
晌午時分,志工蔡大哥笑嘻嘻地出現在紅毛城,手捧著一大捆自家栽種的「茄茉菜」,天啊,不會這麼神奇吧!上午才找到答案,下午實物就出現在眼前,這是巧合還是默契?原來念想有這麼大的能量。我太開心了,興奮地抱著它拍照,以免它又再次從我的記憶中逸走。分得些許攜回家中,準備晚上佐以盤中飧,讓家人也體驗一下「茄茉菜」的滋味,只是陌生野菜的青澀味,家人是否也像同事妹妹一樣無法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