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被遺忘的後浦南門街仔

發布日期:
作者: 翁文贊。
點閱率:4,011
字型大小:

金門的閩南建築老街:金沙有「沙美老街」,金門城(舊金城)北門有「明遺古街」,都被金門縣政府列入歷史遺址風貌保存區,以備將來進行修護活化再利用。惟獨後浦南門街仔(還有一條橫街仔),從未被人們所提起,是件令人深感遺憾的事。
記得小時候,後浦四門城頭都有街路,東門大街的莒光路頭是「觀音亭」,右邊通往「貞節牌坊」、左邊進入「巴薩菜市場」,都是鋪石版條路。南門的「南門街仔」及「橫街仔」、西門街從大街(莒光路)通過中興路直至「橋仔頭」、北門街從新街(中興路)直往上帝公宮(北鎮廟),此條街又窄又長又彎曲。這幾條街道的路面都是鋪石版條,但在民國四、五十年中間,曾經有二、三度全面性的大翻修、大拓寬、大整建後,將原本鋪上的石版條路面全部剔除掉,改鋪上鋼筋水泥,才有今天平坦的路面。後浦「南門街仔」在金門縣志有記載:「由新街(中興路頭)而南,經許祠堂口,迄於小媽祖廟(天后宮)後。」如此,三言兩語帶過,不夠明確,無法讓人了解。在「金城鎮志」較有明確的記載:「古南門街仔是一條通海的深溝,上鋪石版條,稱為石橋,溝海交會處稱為石橋尾,日據時期以前,石橋尾還是一處商務繁忙的渡船頭叫-「船仔頭」,當年由內地運來城區的米糧與雜貨幾乎都是在這裡裝卸,所以石橋的兩岸商舖林立,大小商行無數。」此處所謂:「石橋的兩岸商舖林立,大小商行無數」。乃指南門街仔兩邊商店及美食攤販密集,當時是生意一片繁榮鼎沸到不行的景象。
民國30-40年代期間,南門媽祖宮(小媽祖-天后宮)前,是一片汪洋大海,金門縣立體育館前後至金城國中、省政府一帶均屬南門海域。在「五嶽大帝廟」前一簡陋小登船處,早期稱「航口」;退潮時,有一條水路可以驢駝載人運貨,通往夏墅至賢厝、水頭、金門城(舊金城)叫-「古官道」。金門縣稅捐處左側有一小碼頭,古時叫「船仔頭」,是個天然海港,經由石橋通往禹帝廟(水仙宮)附近一大片土埕是「網寮」,此地早期係來自福建沿海的一群釣槽(海上打漁人家)划著漁船在海上釣魚、拋網捉魚;閒暇時,聚居此地縫補打漁的破網,跟隨而來是一群內地無處討食的乞丐也集中在此。平日分散到各地乞食維生,晚上陸續又回到此地打地舖睡,民國38年以前即先後回內地去,不復再見。「船仔頭」有船隻通往福建的廈門、漳州、石碼甚至石井、晉江、泉州等地,是當年金門西半島貨物集散中心。現在還遺留一棟當年做大生意裝卸貨物用的舊「棧間」-倉庫(在「金門牛家莊」餐廳旁邊巷內),有黃成美商號及水頭做大生意商家等數家商行。早年鄉親往大陸採購貨物,運抵金門,都經由「船仔頭」或「同安渡頭」上岸,再轉運往各地商店銷售;商人再收購在地土產如:小麥、土豆、番仔豆等運往大陸銷售。若從「船仔頭」出入的鄉親,貨物則必經南門街仔再運往各地。故造就當時城區內最繁榮的商圈-「南門街仔」。相信60、70歲以上的鄉親對「南門街仔」各種美味小吃的盛況,一定還記憶猶新。
民國38年前,南門街仔曾經風光一時,面向「土地公宮」(中興路頭)開始向左走至「和源」(半洋樓),這段是最熱鬧的黃金地段,美食攤販林立,叫賣聲此起彼落,每天早上趕來吃早餐的大都是農人(很早從鄉下挑菜到菜市場賣,順便吃一頓豐盛的早餐再買幾個炸饅頭、包子回家給家人分享)、一般民眾、學生等,真是人山人海。直到民國38年國共內戰,10月國軍退守金門(金門從此與廈門斷絕來往),加上阿兵哥每天早上到後浦菜市場採買各種菜類食材及廚房必需用品,也慕名而來饕餮一頓,整條街真是擠暴人潮,沸騰到極點。再向右轉直至「許祠堂」口,這段街道大多是小店鋪,菜架仔(賣雜貨兼賣各式各樣青菜、鹹菜、菜脯、地瓜酒、花生油、豆醬類)、賣雜貨、綁蒸籠、茶店仔、雕刻社、小吃店、理髮店等。
由「許祠堂」口再向右轉到「船仔頭」,這段街道有:神來叔雕刻社;專門刻粿印、刻神主牌等(現在已傳至第二代)、「天和」中西醫診所兼藥舖、清桂糊紙店(紙糊雕塑 觀世音佛像、普渡公、七娘媽等-紙工藝品)、古今貢糖廠(現已歇業)、製豆腐店、木工社、金成魚丸專賣店,其餘大多為蚵民或務農、討海維生的居民。
南門街仔小吃攤,每天早上約4-5點開始營業。從前段算起有:
1.賣飯林:專賣白飯、蚵仔淋、魚炸、滷豬頭皮、魚丸湯(自己打)早上一進店門,來碗白飯,淋上一匙滷肉湯,那種滷肉飯的香味及時蒸發出來,令人垂涎三尺,再來一盤小滷菜-魚炸、豬頭皮拌少許小黃瓜、薑絲,加上一碗蚵仔淋下肚。真是人生一大享受。現已失傳!823砲戰期間全家遷台。
2.長乾叔:(接賣飯林的攤位)專賣饅頭、肉包。尤以炸饅頭、肉包最馳名。他的炸饅頭炸得像「黃金磚錠」非常美觀可口,一口咬入嘴裡,那饅頭內的麵絲香、酥、脆氣味俱佳。炸肉包表面看起來像金黃色的荷包,外皮香酥,內餡料多汁沛,令人入口有種說不出的飽足感。可惜店面太狹窄,無法走進店裡享用,一般人只好買往隔壁或臨近的小吃店拌食或帶回家與家人共享。現已失傳!
3.文叔仔:賣白飯、麵線糊(蚵仔麵線)、蚵仔淋、蚵爹炸、魚炸。叫一碗白飯淋上一些蚵仔淋,那種味道特別甘鮮美味,來一碗麵線糊(氣味特別芳香可口),一盤魚炸、蚵爹炸、滷豬頭皮、滷豆干,加些許香菜,非常爽口。現已傳至第三代,地點也遷往「城隍廟」左側!後浦第二菜市場內,舊雨新知,依然會來光顧,門庭若市。
4.臭頭仔:擔仔麵(另類風味殊異)、蚵爹炸(為其特色)、沙魚炸、芋頭炸、肉卷炸、滷豆干、滷豬頭皮等。叫一碗擔仔麵,等個3~4分鐘,一碗香噴噴的擔仔麵端到面前,碗裡是一團黃麵,上面舖著薄薄6塊瘦肉,淋上熬過十幾個鐘頭的大骨高湯,洋溢出那股清香的甘甜味道,令人垂涎三尺。大人們還可以零星搭買一杯燒酒(五加皮酒或地瓜酒),享受豐盛美味的另一種滿足感。現傳至第三代在原店對面及隔壁兩間繼續經營。但只賣麵線糊(即蚵仔麵線)及蚵爹炸、沙魚炸、滷豆干、滷豬頭皮等,但擔仔麵的特殊風味卻沒真傳下來,是件非常可惜的事。
5.古寧頭:專賣饅頭、肉包、花捲等麵食。
6.維金叔:菜架仔;是一對老夫婦在經營,專賣各種蔬菜類及米油鹽醬醋糖等甘味。
7.吉叔仔:蚵仔麵線、蚵爹炸、魚炸、芋頭炸、地瓜炸、章魚滷菜(最出名)、肉卷炸、滷肉等。
8.勇叔仔:雜貨店;專賣麵粉糖米油鹽醬醋、豆腐乳、雞蛋、甘味等醃漬食物。
9.綁蒸籠:老闆是來自福建,專門出售自己編織的竹桌、竹椅、竹籃、竹籠、蒸籠各種竹器藝術製作成品,訂製出售均有。
10.牆叔仔:茶店仔;專為客人泡茶,有堯陽、鐵觀音、香片、普洱、烏龍、大紅袍等各種茶葉。是中老年人清晨就到此地報到的場所,泡一壺茶,高談闊論,天南地北,無所不談,什麼訊息都有,此處也是各路消息的來源,每當下午2、3點時,一位叫「江星」阿叔,經常在茶店仔頭前擺一長桌坐在桌後「講故事」。記得有一次,他講「正德君微服遊江南」的故事,其中那段流落鄙陋的村間;盤纏用盡了,連吃都成問題,只好叫家奴向農舍老婦人討一碗麥糊止饑,老婦人端來一碗醃漬的珠螺(海螺),饑餓數日的正德君,狼吞虎嚥,吃在嘴裡口齒留香,覺得特別甘甜,情不自禁的詢問老婦這是甚麼粥?那是什麼扮菜?聰敏的老婦回答說:「這是珍珠粥,那是鳳眼漬」。突然圍觀的聽眾不約而同掌聲響起,因為故事內容太精彩了。(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