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山海印寺的情愫
兼談先賢蔡復一先生的佛緣情懷
「草碧芳郊水綠波,病餘花外小車過。」先生蟄居于東郊山房,臥病已久。到了「上巳」日,稍見好轉,他才步出茅屋戶外,一覽郊外的明媚春色。
「偶得閒居賦,灌畦學種蔬。」僅僅只有半畝的小田園,因而如春四時綠。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片碧綠、青翠、鬱蔥的畫面,無不令人感受到其中的深沉與靜謐。
先生為何不貪不厭?
先生含恨而赴九泉,正如他生前所說的,「某惟學,正己不求,四字耳。」參禪坐夏有茶香,品味人生皆無常。先生心平如水,看淡人生而不貪不厭,順其自然是最好的選擇。「菩提本無樹」就是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
悟道今生緣,佛光在我心。萬物歸自然,生死有因緣。先生在父母相繼去世時無比哀傷,因沒有找到高人名士為父母撰寫墓誌銘而發愁,也因還沒有為父母爭得更高級別代表榮耀的誥封而臉上無光,即使心裡早有死去的念頭也不敢輕易去死。因為人活著,是一種責任,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
除此之外,先生還懂得珍惜光陰,刻苦學習,努力工作,並且廉潔從政,杜絕貪污賄賂。時間對每個人來說,從來都是公平的、公正的,而它又是沒有彈性的,也是不可逆轉的。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了若指掌。」他在名篇散文小品《愛蓮說》中寫道: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以蓮喻人,讚賞「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以蓮喻廉,崇尚好美的品行和廉潔的工作風格。蔡復一先生亦愛蓮花,他的一生風波跌宕,飽受磨難。他目睹晚明官場的昏暗而深惡痛絕。
先生家居每每賞蓮,心情愉悅,蓮無寸心片片葉,花有絲情縷縷香。因之,我們不難欣賞到這樣的唯美畫面:
靜靜水中園,亭亭願自憐。能知此中意,唯有蓮與廉。
詩即畫來畫即詩,詩情畫意人自知。先生苦苦廝守「為官心存君國」,至死不渝,終獲諡號「清憲」(清正廉潔與博學多能之意)。
先生歸隱的心靈,純潔而高雅,以蓮為詩中的藝術意象,表達出個人在昏濁的官場中孤傲不與同流合污的心聲,並表明其堅定的廉政立場。
心若蓮花處處開。先生愛蓮之心,溢於言表,有其詩作〈疊字體--詠紅白蓮花〉為證,詩云:
盤葉田田曉,鏡花????春。削削層峰吐,團團壁月新。
丹成霞片片,玉照雪鱗鱗。紛紛風氣發,浥浥露芳勻。
蕊深靚靚面,莖弱裊裊身。淡淡濃濃態,高高雅雅神。
行雲香緲緲,立水真真。奉佛齊齊願,游仙各各因。
融融倚醉候,皓皓洗妝辰。素袂盈盈舉,華燈燦燦陳。
相迎宜笑笑,並語怡親親。娟娟凌波度,隱隱弄珠人。
先生以蓮自喻,在精神上得到昇華,一生不貪不厭,他對每一件事情並沒有太多的在意,且認為順其自然是最好的選擇,只有修身養性,內斂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樸以養德。因此,他習文賦詩,著作頗豐,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人生一世猶如草木,一歲一枯榮。一葉落而天下人皆知秋。草木知秋而枯萎,人生終了而衰亡。先生參悟人生,落葉終歸去,時光不再來,那麼人生又有何欲何求呢?
他唯有「正己不求」以踐行自己的諾言,並推己及人。他的言語猶如心靈雞湯,充滿著正能量,飽含了智慧與情感,不得不令人折服。
時光荏苒,四百多年一晃而逝去。然而,太武山海印寺的情愫依然牽扯著多少今人的心弦。蔡復一先生的佛緣情懷依舊如見,也使得我們感同身受。(下/作者蔡清風為廈門市第二外國語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