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抗戰史觀
傷亡卹恤:卹亡慰生,不但可安頓軍心,激勵士氣,更是同袍情感的有效發揮,若能慎重辦理者,甚至可收自動請纓之效果。國軍撫卹,在北伐時期係由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辦理。後數易隸所,二十七年八月歸軍事委員會。總計抗戰時期,計撫卹官兵四百九十七萬二千七百五十四人。抗戰初期戰況最激烈,傷亡人數最多,但撫卹人數最少,可見撫卹形同虛設,究其原因如下:或因各部隊官兵清冊及詳歷表,因作戰失散或炸毀,無法呈報請卹。或因陣亡官兵家屬因遷移疏散,流動性過大,與部隊失去連絡,無法調查。或因陣亡官兵無直系或合法親屬,例不給卹。或因士兵應徵,係代雇或冒名頂替,一經陣亡,其姓名及家屬無法查考。或因輕傷官兵傷癒歸隊後,例不請卹。或因作戰後生死不明失蹤。另外一個原因是因撫卹金少,不為遺族所重視,因此請卹者少。
總結本節所敘,可以看得出當時整個的中國,依然生活在半封建的環境。各種現代化的制度根本沒有,更別說現代化中數字管理等概念及實施。以致一些中央軍校畢業生分發到部隊後,卻發現根本沒有一樣是現代化、標準化的裝備,士兵也不是想像中的士兵;他們甚至瞧不起剛從軍校畢業的軍官。而反觀日軍?在前面曾提到日軍在戰場上隨時可調動高級軍官,歸併部隊後,戰力一樣堅強,可看出其人事制度方面似應已達現代化之管理水準。
軍備比較問題:抗戰前夕,國軍裝備嚴重落後日軍,最重要的是當時中國仍處於農業社會,毫無軍工業之基礎,日軍則不然,其軍需重工業則可完全自造,因此《日本軍閥興亡史》作者伊藤正德,曾形容民國25年間,當時駐華北日軍曾說:步砲三個團的混成旅,據估計可以制壓中國軍的六個師。
戰爭係人力、物力之動員決戰,八年抗戰若以當時大環境言,不啻是以一農業社會對工業社會之戰爭,也可以說是一場第一波與第二波的戰爭,情勢如此,為了爭取勝利,維繫民族生存,唯有採空間換取時間之焦土戰略,來與敵作殊死戰。就戰後雙方軍隊傷亡數字統計,國軍幾乎為日軍九倍。此種傷亡比例之懸殊,實中外古今戰史所空前罕見。但也因此種犧牲的代價,加上地形之利,才促使日本稱降。
雖然後人以美國參戰視為日本戰敗之主因,但就事實言,從民國27年到30年,我國一直獨力作戰,與五十萬到七十五萬的日軍血戰,如再加上滿洲的關東軍二十萬到七十萬人,則約為日本總兵力的一半。在34年戰爭結束前,日本兩百三十萬駐外軍隊中,有一百二十萬被拖在中國戰場,若無國軍之浴血奮戰,這批精銳的日軍將可轉用至其他戰場,為了阻遏優勢的敵軍,當時的情況就如天津大公報刊載丁文江教授的悲壯呼聲:
華北是我們的烏克蘭,湖南、四川、江西是我們的烏拉爾、雲南、貴州是我們的堪察加……大家準備到堪察加去!
中日之戰終因日軍的整體錯誤,及中國軍民之浴血奮戰而告結束。苦難的中國也藉此擺脫百年來不平等條約,更擠身為聯合國創始國之一;然而也因這場大浩劫,元氣大傷,逐分裂為二。不但聯合國於成立紀念會上,在國際現實主義無視於歷史之事實下,硬將青天白日旗換為五星旗,尤痛心者,爾來統獨之爭,不但使苦難的中國再度淪於內鬥之漩渦,更嚴重者是使下一代混淆了春秋大義,以獨派者史觀言,甚有認為抗戰乃中國人之事的痛心言詞。
且觀彼等所言:四百年來台灣為一悲情民族,從西、荷、明鄭、清、日本甚至國府等皆為外來政府,看似有理,其實荒謬絕倫,若如此,則中國除發源地陝西外,各省對現在之政府皆應視為外來政府才對;而美國政府對二百年前之印地安人來說,又該如何定位?少年學得胡兒語,爭指城頭罵漢人!且問,今日提此論點者,豈非也認為其先人來台是入侵者?再言所謂二二八等悲情史實;歷代中國戰亂,本就是各政治團體間的內戰,若將歷史上之悲劇,硬以異族相殘論之,則請問,春秋時晉、楚年年征戰,那山西、湖南人豈非世代永仇?戰國時長平之役秦坑趙卒四十餘萬,那陝西人跟河北人是否亦應相殘至今?抗戰時四川徵兵徵糧最多,雖道也要向國府清算?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死傷無數,請問又該向「南方政府」或「北方政府」去索賠抗訴?
而坊間更有以美國獨立戰爭來自襯等浮議,卻忘了當年美國僅是大英帝國殖民地下的一環,波士頓之革命戰火,當初是為了爭取賦稅權而引起的,豈能與台灣之歷史事實論處?而一些人云亦云地引殖民名詞來談中國治台史等政客們,振金倒希望彼等深入中國政治思想史後再下定論!既言河洛語,當思黃河洛水情。當年若非全體軍民同胞的浴血抗戰,台灣至今猶在日人手上,台獨不可能如此彰顯;若非國府抗拒共軍,則早已淪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一省,台灣共和國運動更不可能出現?
讀史旨在宏觀,更忌以今論古,尤應以世界觀之胸襟盱衡寰宇,振金一直強調: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氣吞山河,一統江山方是英雄所為,吾輩又何不能?日本明治維新能一次成功,中國之現代化又豈能落後?舉中華文化之纛,匯入世界文明主流中,尤為政治家之抱負!余等怎忍缺席?若徒以島國之狹囿自憐心態,且問憑何垂獻後代子孫?
政權昏暴,率眾豪傑鼎革續統是救生民於水火之英雄作為;政權昏暴,率眾人棄地背祖卻是不肖子孫之春秋叛徒。何況政權不等同國家,緊捉政權之非而自外於華夏者,除印證政客之玩弄民粹心態外,實不忍再論之!
再以中共史觀言,更不值一哂。且不談歷史學家辛灝年,以十餘年之功力研究中國現代史,出版了「誰是新中國」中直指:國民黨軍隊正面抗戰史實,中共抗日不力而極力反蔣之策略,以及黃橋戰役和皖南事變等歷史真相。在這些研究成果中,辛灝年揭示出的真相,幾乎無一例外地顛覆了中共幾十年來的官方結論。事實上,當年參與之國有美、英、蘇、日本等國,尤其代表中華民國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更被盟軍委為遠東戰區最高統帥(參謀長為美軍史迪威將軍),此涉及各國之歷史文件,豈能一語胡言可過。再借問,當年共軍之旗號是什麼?當年盟國之高峰會議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再借問,日本降華之對象是誰?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再借問: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壯大是代表何意義?
看江山多采,忍令蒙塵;問生民安泰,捨我其誰!但願青天白照,莫忘先烈血如花,末了願以「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共勉,齊為苦難的中國盡份心力,以紀念此一偉大日子,正言抗戰史觀!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