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恩科舉人林資熙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國興。
點閱率:1,337
字型大小:

林資熙(1855-1879),字警甫,行二;乳名西銘,又字筱汀,號二箴、官章資熙。由拔貢生舉於鄉,後浦人,考授八旗教習,生平私淑程學,寢饋於四子六經,不慕榮利,以師儒自任,授徒甚眾,一時雋才,多出其門。生於咸豐乙卯五年(1855)、卒於光緒己卯五(1879)年正月初六日,年未四十,儒林惜之。《金門縣志》卷十八﹤列傳﹥。《長泰縣志》文科舉人表、﹤閩台關係﹥專章有載。
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中式長泰縣拔貢第一名,立有匾額於頂后垵林氏宗祠內,後又高中光緒乙亥恩科(1875年)福建鄉試中式舉人。匾額內容為「拔元」閩浙總督部堂李;欽命福建巡撫部院王;福建提督學政孫為同治癸酉科中式長泰縣拔貢第一名、光緒乙亥恩科福建鄉試中式舉人林資熙立。
按清代職官表附人物錄記載,同治十二年「閩浙總督部堂李」應是李鶴年,至光緒二年三月入覲離職;「福建巡撫部院王」應是王凱泰(自同治九年七月至光緒元年十一月),「福建提督學政孫」應是孫毓汶(同治九年任)。
清代文科考試三年一科,鄉試為子、卯、午、酉為正科,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又考帖經,由省主辦,中央派大員主持;如遇國家大事或喜慶,如:皇太后、皇帝萬壽;皇帝登基、大婚、大規模凱旋、有恩紹宣佈之年份,加考一科曰「恩科」。恩科如逢正科之年,則以正科為恩科,正科或先於一年預行,或第二年補行,亦有合併舉行,謂之「恩正併科」。清代二百六十八年間,計有正科八十六,恩科二十六,共一百一十二科。
鄉試在八月,故曰「秋闈」,考試內容為三場,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永為定制。各省鄉試皆在省城舉行,福建在省城福州舉行,鄉試錄取名額,視各省繳納田賦之數目、人口多寡,以及文風高低以為差別。
林豪孝廉對於林資熙的中舉有詩文祝賀,在《誦清堂詩集》有詩記之如下:
喜家仙洲鶚翀秋捷
二首:
其一:十子論文日,何人第一才?龍門同角逐,驥足絕塵埃。剖膽清於雪,狂談氣似雷;桂花天上種,一笑且扳來。 
其二:少年爭跋扈,吾道亦云孤;夾漈經猶抱謂鄭嘉士孝廉,陳蕃榻已蕪謂陳石香員外。風花悲世態,脂粉任時趨;努力加餐飯,鵬程有遠圖。
林資熙的中舉過程如下,年十九考中拔貢,年二十考取京職正黃旗官學漢習,侯選直隸州州判,年二十一中式光緒乙亥恩科第二十五名舉人,與晉江狀元吳魯同為其座師協辦大學士孫毓汶所選拔,號稱「將意門生」,均預推為鼎甲翰院之選,奈僅赴一次會試,以劬學致病早世,勒授文林郎,卒葬頂后垵鄉。配妣蔡氏閨名玉葉,為瓊林鄉庠生蔡承烈之姐。
查考長泰縣林墩上林林氏,始祖林仕灼,又名林元灼,字思明,係閩林闕下金紫派第九世,為林敬宗第四子。林仕灼原居安溪縣新康里涂塘鄉,於元朝末年遷居長泰林墩,林仕灼傳有尚孫、孟浩、孟洋、孟洪四子。後來尚孫、孟浩、孟洪,分別開基安溪盧田、美塘、三洋等處,孟洋定居林墩傳衍,俗稱上林。清初由上林遷居金門後浦。上林家族以「喬英時秉卿,迪憲侯子臣,文章資國本,忠孝振家聲,世德貽謀遠,綸恩賜慶榮」作為沿襲的昭穆。現有上林祖祠位於林溪村西門后壁林,又稱「孝思堂」,保存完好,有林資熙所立旗杆台及思成碑。
依據民國版林乃斌所抄錄撰寫《林氏家傳》,林氏遷居金門本支世系,一世祖拔公由長泰上林來金,居後浦東門,拔公下傳四子分別為長臣蓮、次國寶、三次山、四臣贊。二世國寶公又傳世四子長文湘、次文潢、三文渠、四文澄。三世文湘公傳四子長章梅、次章梧、三章楩、四章榮。四世林章楩下傳七子分別是長資照、次資熙、三資煦、四資燾、五西清、六資杰、七資煜。五世資熙傳子錫三。六世錫三外出南洋卒。
光緒版《金門志》有載,續修林豪、總訂傅炳煌、分校有鄭成均、林章楩、鄭紀南、洪作舟、許耀焜、林資熙、許春時、林雲章、許邦翰等人組成編志團隊,分工任事,進行田野調查採訪等工作,林氏父子林章楩、林資熙同列其中,傳為杏林美談。
查考《金門志》卷十二﹤人物列傳﹥、卷十三﹤列女傳﹥,有多篇林資熙時為廩生採訪人物列傳如下:
陳氏平林蔡尚達妻年二十六守節,現年七十八。陳氏皆娘汶水頭鄉黃盛妻年二十三夫亡,氏堅守苦節,撫二子五十五歲卒。張氏彩娘汶水頭鄉黃裕妻年二十生一子夫亡,抱養一子撫以成立卒年五十八。呂氏涼娘汶水頭鄉黃合妻年二十七守節撫二子卒年六十三。李氏緬娘古寧頭李標女適後浦北門洪繼耀一年夫亡氏懷孕五月生男名遺腹茹苦含辛撫養成立,事舅姑以孝聞。戴氏爽娘平林蔡善才之妾也,十九歲生一女才以事赴省多年,歸數月而病,氏奉湯藥不離左右,夫病篤寢餐俱廢,微露殉夫之意,嫡妻窺其意,勸之曰我家素豐、何必死,氏默然。迨夫氣息奄奄,舉家哭視,氏闔扉自經,年二十七,時才忽甦,妻以實告,仰而曰:生日室、死同穴,夫婦之誼盡矣,瞑然亦逝,嘉慶己卯年五月三十日事。同治元年經彰懿局報旌。
林資熙的從學必須要提起馬永壽縣丞,馬永壽字如山、浙江山陰人,清同治二年冬署金門縣丞,政尚簡、下車後,謂文化振興,責在長官,查金門舊有浯江書院,爰捐廉以為民倡、增膏伙,加課期,由是人文蔚起、如林資熙、洪作舟、林雲章輩胥受培植,當時有桃李盡屬公門之稱。有一巨鄉,素以強悍聞,橫行街市,攘奪鄉鄰、無所不至、永壽聞之,立捕其魁置之法,餘黨慴服,強悍之風以革;前後治金五年,四民懷德畏威,立去思碑於後浦,同聲頌之曰「馬青天」。林資熙自幼聰穎,加上好學及嚴師、父親教導,弱冠即取得青一衿,不數年食餼。
林資熙同治甲戌十三年(1874)考取正黃旗官學漢習,侯選直隸州州判,八旗教習,所謂八旗官學為清代中央學校之一,專為八旗子弟而設。康熙六年議准,教習缺人,先盡恩、拔、副、歲官廕等生,如無此項人等,仍將准例監生考取,舉人願就教席者,一體嚴加考試。八旗官學乃清代為便於八旗各軍子弟就學所設之學校,設滿蒙漢教習,教授滿蒙漢文。學生中漢文明通者選為國子監生,以得進身之階。
筆者收藏有時為廩生的林資熙在浯江書院科考文章,題目為「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浯江書院山長的評語為「劈分兩比、文筆尚能推闡」第等是壹等第五名,文采豐富,館閣書體工整秀麗,文獻吉光片羽,卻是彌足珍貴。
綜觀林資熙一生,弱冠即入泮,越年補廩,年十九中拔貢,二十考中京職,二十一歲中舉人,且成績相當優異為全省第二十五名,為座師協辦大學士孫毓汶所選拔及賞識,號稱「將意門生」,均預推為鼎甲翰院之選,當時金門文學泰斗林豪都稱讚有加,為詩文祝賀,奈僅赴一次會試,以勤學致病早逝,未能再更上層樓,魚躍龍門,死時年不滿四十,最為可惜。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