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
每個人從自己阿嬤曾飽經滄桑而佈滿皺紋的臉上,都會發現她還是對兒孫們展現出無比慈祥和藹的笑容,她所散發出的慈暉,立刻就會深深感動了自己,也是自己永遠也難以忘懷的美好意象!
阿嬤曾經走過早期農業時代相當艱困的生活,深知只有刻苦耐勞,才能養活當時一個子孫眾多的大家庭,只要兒孫們對阿嬤稍微付出點關心,跟她噓寒問暖,她就會心滿意足!
阿嬤經常掛在嘴邊的臺語俗諺:「一枝草,一點露」,指的是農民在艱困的環境仍懷抱著俗諺所說:「天無絕人之路」的希望。阿嬤就經常拿此來勉勵自己的子孫們,如果能夠肯努力打拚的話,往後便能夠在社會上立足的。
臺語俗諺:「骨力食栗,貧惰吞瀾」,指的是勤勞者可自食其力,懶惰者只好挨餓,阿嬤也常苦口婆心的拿此來勉勵子孫們不要一天出海捕魚、九天曬網,必須終生克勤克儉,才有美滿幸福的生活可過!
天下的阿嬤總是心疼自己的孫子輩,平日,她總是扮演白臉角色做好人,安慰被自己兒子或媳婦責罵痛打過後的孫子,或者給些零錢,讓孫子可以買些零嘴解解饞,或買些玩具、漫畫書把玩、閱讀,以度過歡樂的童年。
每次,阿嬤如果不方便帶孫子輩一起出遊時;回家時,她的兩手總是會帶些在外頭所購買可吃的或可玩的伴手,給苦候在家的孫子輩們吃喝玩樂,以彌補她這幾天不在家陪孫子之不捨!
俗諺說:「含飴弄孫最快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早期農業時代,家中如有愛孫至深至切的阿嬤陪伴著正在成長中的小朋友,因為年紀已不小的老人家,她的生活歷練上或照顧小孩等的經驗總是要比晚輩多些,因此,由阿嬤照顧孫子,自然可以讓我們無後顧之憂,而放心得多!
現在的工商業時代,子女及媳婿一般皆是雙薪家庭,各自為自己的工作打拚,小孩託給別人看雇又怕放不下心,如果男女雙方家中還有健康的阿嬤,順理成章的小孩便可以託付她照料一段約三年的童年時光,以等待三歲時便可以進入幼兒園的來臨!如此,比較不會發生像小孩在外面被人照顧時,偶爾會發生小孩被虐待的不幸事件!
做為後代的子孫輩們,不管你的阿嬤是屬於少數的年輕阿嬤或者絕大多數的年老阿嬤,都要感恩阿嬤在我們還小時的照顧與愛護的深厚「祖孫之情」;大家務必要時時記住平日阿嬤對我們的關切與叮嚀話語,如:「乖孫仔,最近好不好啊?」「天氣很冷啊,衣服要多穿些呀!」,平日好好的愛護自己,以報答阿嬤深情的愛心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