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之鑄造--真善美
人的生命原本含有:自然之真、德性之善、心靈之美,三者匯集成「仁」,而與宇宙生化渾然一體,本來人類生活在這包羅萬象而又井然有序的生命世界裡,基於人性之善、心智之美、誠意之真,人的生命力不僅僅是一剛健的能量之放射,同時也是極莊嚴的創造意識之發揚。
古往今來文章之道,都在於表現宇宙天地裡萬象之美,發揚人倫社會秩序之善,窮物理人性之真。在偌大的宇宙天地之間,萬物紛然雜存,各得其所,各得其生。但只有我們人是具有情感、理智實踐能力的萬物之靈。情感的最高層次是美,理智的最高層次是真,實踐的最高層次是善;「真」「善」「美」三者榮冠於一體,呈現於生活之中,這就是可以構成最理想的人生境界,從而確定崇高價值。
中國古聖先賢對於這三個層次,各具有其相互的關係和規範,在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中求其真,在人與人際關係中求其善,在人與藝術的關係中求其美。如此人生的意義才是完整的,生命才是有高度價值的。
若以徐志摩的感情來呼應所謂的「真」「善」「美」,她與元配是要固守儒家傳統思維,維持人倫社會秩序之善,也就是要保有德性之善;所以張幼儀是「善」大過「真」,林徽音是「真」,當徐志摩在劍橋大學認識了才華橫溢的林徽音,見她長得漂亮,又是才女,又懂音樂,又懂詩,兩人一拍即合,變成了神仙眷侶,紅顏知己。但最終林徽音知道他有太太,覺得很後悔,她自己認為不應該破壞人家的家庭,於是離開了徐志摩,表現了純「真」的一面;陸小曼是「美」,美在這個世界沒有客觀性,陸小曼是最懂得徐志摩的藝術、文學天分的,一般是要具備文學家藝術家的修養才能懂得。而陸小曼因為懂藝術、音樂、美術的美,所以才能與徐志摩結合在一起。
作為人格理想的歷史,指向人的全面發展,在實質的價值層面,表現的真善美的統一。從人格的內涵,看知情意溝通的背後,以蘊含真善美的統一境界與能力的交融,也以真、善、美的統一為其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從「真」「善」「美」的相關性,對人格的各個規定作了解說,在談到理想的人格形態時,孟子便指出: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善」,表現了理想人格所具有的德性,它總是為人們所嚮往並合乎人們的意願,信與誠相通,它意味著這種德性是主體真正具有,而不是外在的矯飾,從而體現了一種真的品格美,在此展現為一種內在的充實,表明內在的「美」,同時又總是形于外(充實而有光輝)。「聖」,突出了人格的感染力與教化作用(大而化之),「神」則表明人格的如上作用,是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展開的。總而言之,理想的人格表現為「真」(信)「善」「美」的統一,而這種人格又蘊含著無形的道德力量。
在觀念的層面上,「真」首先指向對世界與人自身的認識,其中既涉及經驗領域的事實,也包括對性與天道等形而上原理的把握,以達到真實的知識為目標。性與天道則關聯著作為具體真理的智慧,在經驗領域的知識與形而上智慧的不斷互動中,人們也逐漸地達到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把握,而由此達到的真實世界,同時也表現為真實存在(具體存在)。「真」不僅與廣義的認識論和本體相聯繫,而且包括著價值內涵,從價值的角度看真與偽,相對它既以自我在德性品格上的實際,又涉及主體間交往過程中的真誠性,以真為面向對象的真實存在與自我的真誠德性,彼此交融世界的存在與人自身的現實生存統一于知與行的過程。
相對于「真」、「善」,更多地涉及價值和評價的領域。究其本源,「善」,首先與人的需要相聯繫。所謂:「可欲之謂善」,可欲既指值得追求的,也指人的存在所實際需要的。在後一意義上,善意味著通過化自在之物(本然的對象)為為我之物(合乎人多方面需要的對象)。在合理需要的滿足過程中,逐漸達到具體的存在,這一過程既包含著人與自然(或天與人)的關係,又涉及人與人(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等等)的關係,而「善」的實現也相應地意味著以動態的形式,不斷達到天與人,人與人之間的統一。從狹義的行為過程看「善」,則以從心所欲,不逾矩為內容。不逾矩是對普遍規範的自覺遵循,從心所欲,則表明行為出于內在意願並合乎自然二者的結合,具體表現為在自覺自願與自然的統一中,超越強制與勉強達到從容中道的境界。
與「真」「善」相互關聯的「美」在廣義上,表現為合目的性與合法則性相統一的審美意境。合目的性的內在意蘊在于對人的存在價值的確認(作用於外部對象的過程與社會發展自我實現的一致),合法則性則意味著對普遍之道的尊重,前者伴隨著自然的人化,後者則蘊含著人的自然化。在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的統一中,人的本質,力量與天地之美相互交融內化為主體的審美境界,後者又為美的創造和美的關照提供了內在之源。從另一方面看,美又與人格相聯繫所謂人格美,便涉及美的這一向度所謂充實之謂「美」。其中之美關乎人格美,而不全不粹不足,以為美也包含相關意蘊。同時所謂充實和全而粹,都含有具體性全面性之意,在此達到美的境界,與走向具體的全面的存在,表現為一個統一的過程。
以「真」「善」「美」的統一為理想,在廣義的價值創造過程中,「真」「善」「美」的追求與人的存在融合在一起,同時指向人自身的完善,以價值創造和人自身的完善為背景,不僅狹義的善,而且「真」與「美」都從不同的方面體現了人格的理想,在知識與智慧的統一中,把握真實的世界交往中的真誠性,原則全而粹的完美人格等等,無不展示了這一點在更深層的意義上。上述的人生理想又始終關聯著對自由之境的追求,通過知識與智慧的互動,把握真實的世界,為達到自由境界,提供了廣義的認識論,前提價值創造與自覺、自願、自然的統一,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行為的自由向度,合目的與合法則的一致以及人格上的充實之美,從審美意境與理想人格的角度,展示了在美的創造、美的關照及培實現過程中相關的兩個方面。
以「真」為面向對象的真實存在,與自我的真誠德性彼此交融世界的存在。相對於宇宙人生,最真切可貴處,莫過於存有一顆靈明之心。千古以還,人類之所以能面對著這淵淵其深、浩浩其大的宇宙,並未曾在惶惑中迷失自己,而且能夠在迴環曲折的深谷幽徑上,覓得自己的坦途;在波濤洶湧澎湃的海洋裡,測定正確的方位,這全是初民們靈明之心的具體表現。尤其先民們能夠在心靈深處,舒展淳樸「真摯」的感情,掘發「善良」的人性,將自己奇異的夢和大家的人生理想,極力表現出來,成為人類文明的種子,促進了人類的進步。靈明的心,就是各得其本心者,謂之「仁」。「仁」的功夫,就是靈明之心。所以,靈明之心是出自人之本性的,人人皆有的仁心,存在於天地之間,可以說俯仰皆是。以原本來自人性中存有的高遠而深厚的仁心去體恤天地萬物、契合宇宙,則物與我必然,由相感、相通而至相忘,終於物我無間情理交融了,將仁的思想發揮極致,一個人樸素真摯的仁心,一旦轉化成生活實踐的真功夫,大智慧由此而生了。這是人格在鑄造上最重要的「真」,亦是「仁」的體現。
仰視蒼茫太空,俯瞰大地山川,清風明月,松濤海韻,這些大自然的美景妙象,都是這悠悠宇宙間,萬物最瑰麗最和諧的象徵。是值得以恬淡淳厚的心靈去體會,用「真」摯的的感情去追求的!這是人生「善」與「美」至極的享受,也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了。
托爾斯泰說:「在如此美麗的世界上,在這廣大無垠天空之下,人們難道不能安適的過生活?人類心中一切惡的成份,一經和大自然接觸後便應消滅,因為大自然是「善」與「美」的最直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