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歷史傳奇】穿越的縣丞

發布日期:
作者: 宋明理雪。
點閱率:1,045
字型大小:

有一天原住民弟兄朱萬醒來,看到一封清朝的文書,名曰「鳳山縣丞致鄉親書」。其內容是:各位鄉親好,我是兩百多年前清朝的鳳山縣丞吳性誠,一想到我在知鳳山任內建立的阿緱書院,就有很多話想與鄉親分享。最近我住這一區,發明超強網路搜尋軟體,連陽間的資訊也看得到,也有了簡易時空機和文言對白話的翻譯機,加上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字工作者,使我可以穿越時空來寫信給鄉親。  
 即使只是知縣小官,致鄉親書通常不用自我介紹,因為我在1815年擔任鳳山縣丞時建阿緱書院。整整有200年的「時差」,我還是簡單說一下,我是清朝嘉慶年間人士,字樸庵,湖北黃安人。有幸循川楚的制度,捐了縣丞的官之後,來到閩南來等候派職。嘉慶十七年(1812)我擔任澎湖通判,嘉慶二十年(1815)起任職鳳山縣丞,鳳山縣地區最早的書院位於興隆庄舊城(今左營舊城)城北文廟左側的屏山書院,是康熙49年(1710)的知縣宋永清興建,屬義學性質。不料在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時,遭到破壞。過兩年,欽差大臣福康安發現舊城殘破不堪,奏請皇上准予將縣城遷移到下埤頭街(今鳳山區),稱作鳳山新城。這時大家都很想建新的書院,所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當官的人當然不能少捐,所以我也捐200金,在新邑陂頭街署的東邊,找張廷欽來負責督辦工程,等蓋好了叫阿緱書院,(那時有阿緱城,不叫阿緱書院叫什麼?)後來有人看到我們題的匾額題字:「鳳儀」,才改名字叫「鳳儀書院」。
 身為知縣,建書院的目的是為了提振文風,也是與地方士紳取得共識之後,才倡建書院。由地方官員與紳民共同籌措資金,並對此工程的效益寄與厚望。書院落成時,奮社把歷年累積的四千餘元,捐出當書院的經費。這些對我而言,不是歷史,而是剛剛發生過的事,在我們這裡,時間是通用的,沒有歷史這回事,所以有時間都是自己的,只要你願意,每件事都可以加上ING。因此,我當然還記得,這所書院初期的建築設計的風格,前面的空間是講堂,用來授課。這三十七間屋子,包含義倉九間和聖蹟庫一間。
 鄉親們也知道,這是「現存全台規模最大書院」,但是,鄉親們似乎都忘記書院是做什麼用的,書院主要是用來作教育下一代、活絡學術思想與活動、珍藏有價值書籍。但是,我看到的鄉親們把書院用來當作遊樂場所。已經看不到讀書的孩童、青少年,更幾乎沒有看到學術活動。有人可以告訴我這是怎麼一回事嗎?有一位部落客寫說「鳳儀書院內是個好拍好玩的地方,還可以寓教於樂」這話沒錯,可是下一句「來這裡就是要放開的玩樂阿!不用讀書~開心遊玩XD」這話就只對一半啦,因為身為創辦人之一的我,第一個不答應,放開的玩樂和開心遊玩我不反對,但是「不用讀書」我可不贊成。
 先不論建造所費資源,當時為了維持這新書院,可以說費盡心機、苦心孤詣呀。屏山書院在1787年莊大田攻陷舊城後,這新書院「爰以奮社舊捐之貲與建院所賸者,合置息產,歲收其入,開用書院經費,並拾字工貲。」好不容易我們的書院規模宏大,共有「屋36間;頭門5間,大堂1座,大堂前閩童廊號10間,座位400號,大堂後穿心亭1座,亭左粵童廊號240號,亭後閱卷廳事1間,左右官房各3間,廚房1間。供歲、科童試。」
 張廷欽寫的〈鳳儀書院木碑〉說:「邑舊治有屏山書院,延山長以課生童。置產,歲得息金二百餘,供脩脯,官司之。兵燹之後,變為邱墟。嗣縣署移建於茲,未遑修舉。」我們前人因應了多少的天時地利人和,200年前,才能興建這書院。而且史書記載「嘉慶19年(1814年)候學訓導歲貢生張廷欽建。光緒17年(1891年)舉人盧德祥重修。」這是少數舊址猶存之書院,不僅我們費很大力氣興建,這書院會舊會壞會被無理知人占用,之後你們又多次費心整修。這好不容易才恢復的場所,不能被定為古蹟之後,就只往觀光和商業的用途發展呀!
應該用來讓人讀書,發展學術的書院,現在只傳授一門學問,就是各種藝術的實際操作,真是太可惜。
 當然,不是說這不重要,而是不能忽略其他一樣重要的學問,例如,宋朝朱熹夫子說的「道統之傳」。談到道統,我知道在你們這時代不流行,但是,這是華夏文化的根本呀!我們如果連自己的根本都忘記了,一昧地只追求流行,那麼,就變成四不像,已經失去自己,又不是完全的別人,這,難道就是諸位鄉親要的嗎?
 道統是從周代的三禮《儀禮》、《禮記》、《周禮》而來。《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這些都是先人生活中的樂事。《禮記》也有很多的樂的內容,例如〈樂記〉;《周禮》的內容含器用、衣冠、官制、軍制、田制、稅制、禮制等國家政治制度,器用、衣冠都是樂範圍。官制、軍制、禮制也有音樂的部分。這些經由傳「道統」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朱熹等人傳到我明清文人,我們建立書院最主要的目的是用來傳道統的,可是現在呢?
 書院還在,甚至整修得比原來壯觀,但是除了宋朝朱熹,有誰還心心念念「道統之傳」呢?先不說「道統之傳」了,恐怕聽過「道統」二字的鄉親都寥寥可數呀!若連鄉親自己都沒聽過,又如何奢談傳給下一代呢?這樣有再多的教書夫子、讀書學童公仔,和這一大落像遊樂園一般,商業化的書院有何意義?
 我知道市長本人,有去台南孔廟分靈,迎回「孔子」,但,興學不是作作樣子,重點是文風呀,要真正鼓勵大家,由其是學童能愛讀書,熱愛自己的文化呀。
 孔子最不喜歡徒具形式而沒有內容的虛文,在陽貨篇曾記錄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亦即孔子說:「禮啊,禮啊,難道衹是紙張在說話嗎?樂啊,樂啊,難道衹是鐘鼓在發音嗎?」如果他來提醒鄉親們,就會說,書院啊,書院,難道只是一棟建築物和幾個公仔,擺個樣子,只做一些商業行為嗎?
 請注意,我不是反對公仔和遊樂,是建議書院要更強烈引導人民與子弟讀書。至少可以教人知道什麼是道統。可以設計類似網路遊戲,在入書院遊玩之前,先解任務,每位遊客先扮演書童,上一課朱夫子的「道統之傳」,尤其台灣子弟,生長在閩學為主流的學術圈,豈可不知朱子學的「道統之傳」。因此,在成年之前都要先來此上一課。了解有切身之要的自己的文化。
 千萬不要以為儒學的「道統之傳」是別人的,我們來提醒鄉親,是千真萬確我們自己的,不要以為某些政治人物呼喊儒學,那麼儒學就是他的,這麼優美高尚的儒學,是誰實踐就是誰的。呼喊的人沒有去實踐,反而,強權迫害,那麼儒學不是他的。反之,小人物、小老百姓們或許連儒學是何旨意都不明確知曉,卻在大環境文化的薰陶下,安份守己不知不覺就實踐了儒學精要,那儒學就真的是我們的。
 我知道,當知縣不容易,後來我轉去彰化任職,那時稻米貴,強盜很多,為了人民百姓吃一個飽,我日夜奔波,去找稻米、設粥廠,人民免於流亡。貧窮的讀書人,我常常資助他們。在職期間並改建文昌祠、書院、學署等等。我在人間已經跑完我這一棒,已經可以在此享清福,但是,為了人民真正的福祉,讓書院發揮真正應該發揮的效用,我不惜千古之聲,在此呼籲:華夏的子民,台灣是儒學正宗的傳人,不要忘記,更不要放棄。
 鄉親們,我不厭其煩地說,我來意圖喚醒周圍過著儒學式生活卻又不自知的親友。儒學傳到台島雖是一小島,卻是正統無疑,這一說非暗示其他區域儒學非正統,有許多人悲觀的以為「儒學快被消滅」。台灣行政區域的情況,是儒學被隱藏在城市與鄉間無人聞問,連居民們自己也不自知。這是台灣文化部官員的麻木呀。儒學在歷代被污名化是實情,但在明白人心中它永遠清純珍貴,在殷實的人們行為中,一再被實踐的。如果說要在台灣復興儒學,一點也不需要,鄉親們已經是,而且一直是儒學家族互助式的存在,好思想永遠閃亮有益世道人心。清純、熱情是此間人民的特色,目前是待喚醒的是自我認知,使此善良優美的文化持續主流。
 有些地區說復興儒學,似乎要使儒學成其大,如果它不能幫助人民過上安生日子,復興它做什麼?應該反過來講,人們因為過有道德的生活,個人和家族自然興盛。有很多人非常羨慕台灣,因為我們沒有經過破四舊的摧毀,偏安之下,繼承到更完整的儒學文化,實踐了「道統之傳」。
 當然,在虛擬的網路時代,大家要把這篇封信當成虛擬的故事也無妨,但請相信我是很認真在寫的。想我一生都在台灣為官,忍不住跳出向鄉親進言,希望鄉親們明鑑,好好再多思想,做正確的自我認同,至少在書院多開幾班兒童讀經班,繼續傳承自己的文化。這樣我就可以時常含笑感激鄉親了。
朱萬看完這封信,去圖書館找資料查證,發現信中所言諸多事實,而且,阿緱或雅緱是平埔族阿緱社民所居之地,阿緱是原住民語的音譯,原寫作「阿猴」。所以,他推論夢到這封信是在提醒,要注意原住民與漢民族文化的傳承,他決定要與族人商討此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