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樹下的難得師生對刺
刺槍坪旁的大榕樹像一張大傘,一直都是體幹班操課之間休憩的綠洲,有時也是教官們上課講解及學員操課備用的地點,當酷暑煎熬的時段,大榕樹之下就暫且成了維持訓練的替代操場。榕樹開枝散葉撐出一片綠蔭,澤被師生,應該感謝前人種樹,更該感謝老榕。
聽說現在的體幹班還「躲」在大樹下「納涼」,以前的體幹班都吃驚。但容我自我檢討且說句公道話:太陽當然不是迴避訓練的藉口,但當炙熱成了煎熬而耗損體能,影響學習效能,與其堅持曝曬徒勞而無功,不如換個地方堅持訓練,努力追求標準。
這片綠蔭也經常做我的棲身之所,有時我也會在「祂」的羽翼下自在運動。
這期戰技班來了之後,讓我增加陪伴學習成長的動機,在他們體幹班結訓的基礎之上,我有著更高遠的期待。
日前才在榕樹下和他們練習第二教習,這回共學的進度是對刺。如何增強學習動機與效能?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帶給他們最真切最深刻的體認與回饋?來到大榕樹前,我已經有了決定。
不到二十個人的班隊,且有相當程度的基礎,我決定親自和學員對刺,從實戰中誘導他們體會與學習。這方式,在之前的戰技班,我也曾經用過,我在場中,他們在場外,逐一上場,輪番上陣。這方式雖然因為個別誘導而格外真切,卻也是對我的挑戰。不是他們挑戰我,而是我對自我挑戰。
年輕時帶體幹班,「師生對」在我是訓練的常態。有時在白天的操場,有時在夜間的走道,也是「車輪戰」-這是訓練他們,其實也是他們磨練我,無疑是「教學相長」的體現。
青壯時當主課教官,到了對刺階段,我總會穿上護具和他們攻防,喜歡這樣,把握難得的機會,除了教官親自上場示範與身教,那也是進修學習的平台。
如今做了志工,馬齒徒增,體力已大不如前,在親自上陣攻防對抗之前,首要考量的是:是否猶能發揮正向影響作用?我不怕拆自己的台,只怕誤導了觀念與標準。
幸好,一直以來堅持自主訓練,雖然無法硬碰硬,卻也能夠略作周旋。
榕樹下,他們圍成一個馬蹄形,逐一上場,相互敬禮,師生交鋒;然後持槍敬禮,退場換人,如此反覆,上場的在對陣中真實面對,場邊的人觀察進退攻防呈現的各種狀況:突刺出其不意、防槍以小巧準、防與刺的連結、步法的靈活機動、踏步墊步跺步的運用、時間差及距離差與方位差的反擊、捉住空隙瞬發攻擊與連擊、虛實之間的試探與攻防、誘敵攻擊的策略、一擊必中的決心與氣勢、氣刀體一致極真的展現……,在一場場的對刺實況中,我儘量用動作做示範,補充我在手札中寫的「白紙黑字」,驗證我在操場上講的「空口白話」。
當在場的所有人都這樣誘導體驗過後,我的身體已經汗涔涔,氣喘吁吁自不待言。正在和大家交換心得,馬路上忽見四個人扛著護具走來-「老師,我們也要和你對刺!」啊,這不是「伏兵」嗎?趁我以為完成鬆懈之際來了增援部隊,殺得我措手不及。
「恕我不再奉陪了,你們四個人捉對廝殺吧。」儘管學員一再「激將」邀請,我也不再下場出手了,不是體力負擔不起,而是在一連串的狀況誘導之間,我的肩膀似乎有了狀況,回頭才想起,剛才上場竟然忘了充分熱身。這不是做了最壞的示範嗎?真是有口難言……。
有幸和這群年輕人在操場、在樹下共學共參,感謝他們陪我練習,感謝有這個志工的機會,但願這樣的狀況誘導法,能增強體認與印象,促進學習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