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砲聲隆隆的日子
每年國曆八月一到,記憶深處震耳欲聾的砲聲又再次在腦海中響起。民國四十七年八月廿三日下午六點多,金門對岸的共軍聚集三百四十餘門火砲,向大、小金門等島,展開瘋狂攻擊,在短短八十五分鐘內發射了近三萬多發砲彈,整個砲戰一直持續至民國四十七年十月六日,中共國防部長彭德懷宣布停火一週止,總計對我金門島嶼發射四十七萬多發砲彈,無論數量或密集程度,均堪稱人類戰史之最。這段烽火歷程對一個八歲稚童來說雖不明究竟但卻印象深刻。
自有記憶以來,家鄉金門高坑村家家戶戶就住滿軍人,我家大廳及護龍也住了約一個排的兵力,到民國四十五至四十六年間因附近98高地(面前山)碉堡坑道及營舍陸續整建完工方才移駐,但我家後面大操場仍作為部隊操練和康樂晚會場所。
八二三當日晚上,部隊實施「兵演兵、兵唱兵」康樂活動,依稀記得當晚我端了一大碗地瓜稀飯爬坐在衛兵崗亭上,吃晚餐準備欣賞節目,當部隊集合完畢,主持長官剛就座,就聽到太武山方向一陣爆響,引起部隊騷動,但主持長官以友軍部隊演習安撫,不旋踵就有阿兵哥跑來通知有砲擊趕快疏散,我也跑回家在父親帶領下,到村外土洞避難,此後一個多月白天到土洞躲砲擊,晚上回家睡覺,三餐則因政府規定不准燒柴火,只能吃軍用口糧或母親利用砲火空檔偷偷回家煮,生活可說是苦不堪言。
所幸的是在這段兩岸砲兵大戰期間,因高坑村附近無砲兵陣地,不是對岸共軍濫炸重點,故村民無人傷亡,只有母親在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於該年十月訪臺當日,到村外池塘洗衣服被彈片劃傷額頭,砲彈不長眼,雖說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母親在九十高壽仙逝前,長年為頭痛所苦,應是當年受傷的後遺症,每憶及此仍心疼不已!
戰火無情,和平無價。砲戰發生後,由於金門駐軍將士用命與全民的抗敵意志的凝聚,雖在共軍猛烈砲火威脅下,全島軍民團結一心,構築堅強工事,不僅喚起國際關注,亦獲得美國採取一連串的資助行動,並於台灣海域部署第七艦隊,協助國軍對金門實施補給,提供各項武器裝備的支援,終能在砲戰中後期「轉劣勢為均勢,化均勢為優勢」,這充分彰顯了自助人助的道理。八二三砲戰的勝利,不僅是國軍官兵用血汗換來的成果,也是全民團結、展現抗敵意志的具體表現,此役不但具有全國軍民誓死捍衛台澎金馬的指標意義,更奠定了中華民國永續發展之基礎。
其後又經歷廿年的「單打雙不打」,直到民國六十七年中共與美國建交才結束這段烽火歲月。匆匆五十八個年頭過去了,村裡老一輩大多已凋零仙逝,共同走過這段日子的同輩們也垂垂老矣,回首來時路,小小心靈面對躲砲彈的恐懼轉化為家人護持的堅定,國家挺過最困難危險的時刻,真是感觸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