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戰後在金部隊整編概述
前 言
整編顧名思義就是把部隊整理改編,也就是將部隊作適當的調整,如裁撤、併編、移編或新編。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之後,高級指揮機構太多,當務之急就是部隊整編,其目的在收容原有官兵,並統一部隊編制,減少指揮機構,俾能靈活指揮部隊作戰。古寧頭戰役結束後,在金的福州綏靖公署(按:由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改編,通稱湯總部)、第十二、二十二兵團配合國軍政策實施整編。九十一年四月,劉鳳翰所著〈國軍(陸軍)在臺澎金馬整編經過(民國三十九年至七十年)〉,提及三次整編,包括:「三十九年初期整編;四十一年正式接受美援裝備各軍師再度整編,充實員額;四十三年全部接受美援裝備,並建立野戰軍團制,作徹底整編,將有歷史淵源之各軍番號一律撤銷。」至於整編的作法在軍史,以及參戰官兵的回憶錄或口述歷史中有所記述,說明整編歷程的專著則甚少,為了重現昔日整編情況,以及建構比較完整的記實,特蒐集相關文獻加以整合,俾敘述各部隊的整編過程,並置重點於金門防衛司令部(以下簡稱金防部)的編成,以及第十九軍番號撤銷的經過。由於整編屆今已超過六十餘載,拙作難免有疏漏之處,尚祈諸先進指正。
戰前指示防務交接
民國三十八年元月徐蚌會戰失利,國軍精銳大部喪失。一月二十一日,湯恩伯上將奉命擔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負保衛並穩定東南半壁江山之責。共軍於四月二十二日渡江南下,南京於四月二十三日失守,上海於五月二十七日也相繼淪陷,湯恩伯總司令依蔣總裁之命,至閩北代理福州綏靖公署主任,統籌軍政事宜。八月十七日福州陷落,十月十七日廈門又再失守,湯總部退至金門。
國民政府為了檢討軍事,以及與軍事相關聯之政治、經濟為何失敗的原因,並充實軍事力量,民國三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於臺北召開「東南區軍事會議」,決議設置東南軍政長官公署,七月十八日行政院政務會議通過此議案,八月十五日陳誠上將就任公署長官,轄管臺灣及蘇、浙、閩、潮、汕等沿海區域的軍政大計,公署於三十九年三月十六日明令撤銷。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陳誠長官分函湯恩伯、李良榮將軍。與湯函云:「前線辛勞,深為感念。數月來以孤臣孽子之心,作孤軍苦撐之戰,尤為世人所共見共佩也。良榮兄奉調革命實踐研究院服務,關於金門防務,改由胡司令官璉接替負責,請兄監督交接,嚴切指示。務使部署妥定後,再行返臺,共負艱鉅。特請尤青兄(按:副長官羅卓英上將)前來慰問,並面詳一切。」另外,與李函云:「前線辛勞,至用佩念。吾兄奉命調革命實踐研究院服務,關於金門防務,改由胡司令官璉接替負責,務希督飭所屬,嚴密交接,勿生空隙,為匪所乘。俟妥定後,返臺晤談為盼。」(按:信函錄自《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下)》)就函件的內容來言,古寧頭戰役前夕,陳誠長官就已決定將金門防務交由胡璉將軍指揮,並告知湯恩伯上將負責監督,防務交接後李良榮司令官調回臺灣。函發隔日發生古寧頭戰事,局勢有了變化,戰後仍依原函示的規劃執行。
湯總部與二十二兵團裁撤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七日上午十時左右,古寧頭戰役結束,當日下午四時,陳誠長官蒞金巡視,十月二十八日,主持作戰檢討會。十月二十九至三十日,二十二兵團與十二兵團實施防務交接。十月三十日,《中央日報》報導:「此次坐鎮金門,指揮三軍作戰,獲致大捷的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將軍,將於今(三十)日下午一時自金門飛來臺北,向陳長官報告此次金門大捷作戰經過,並請示機宜。」隔日,十月三十一日,《中央日報》又報導:「指揮金廈作戰之湯恩伯將軍,昨(三十)日奏凱歸來,湯氏於上午十時自金門起飛,十一時三十分正抵達松山機場。與湯氏偕行者有副總司令萬建蕃、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及……,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羅卓英亦同來。」可見防務交接後,湯總部與二十二兵團的重要幹部皆離開金門防區。
緊接著就是部隊裁撤,民國三十八年十一月一日,《中央日報》報導:「駐守金門國軍已重新部署,將由胡璉將軍負責指揮。原負責指揮金廈戰事之福州綏署,所屬廈門防衛司令部、第八兵團司令部及二十二兵團司令部,均已明令撤銷。」六十八年十月,湯總部警衛團中校營長鄭遠釗於《中外雜誌》刊載〈金門保衛戰實錄〉,描述撤銷的情況:「憶自金門戰役結束後,實際參加作戰的部隊多已調回臺灣整訓,而師以上的指揮機構,如二十二兵團、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等單位都相繼撤銷或改組。」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將軍,奉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將軍之命,移防金門。《金門縣志》(九十六年續修)記載:「民國三十八年九月三日,國軍二十二兵團駐防金門。」除了第二十五軍(轄第四十、四十五師)、第五軍(轄第一六六、二○○師)外,另配屬第二○一師(欠)等部隊。七十六年,二十二兵團戰情中心少校情報官林怒潮於《武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七期第二十一總隊畢業四十六週年紀念特刊》,發表〈三十功名塵與土〉,回憶裁編的情形:「兵團司令部,把金門防務交給胡璉十二兵團後也開來臺灣。兵團奉令結束,軍官、部隊都撥編。」六十八年十一月,張達人將軍在《中國報導》的〈李良榮、沈向奎將軍與金門大捷〉,也提及:「戰後二十二兵團及二十五軍先後奉命返臺整補,番號先後撤銷。」有關二十五軍的整編方式,《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軍史》記載:「民國三十九年夏進行全面性之整編,本(第五)軍與第二十五軍合併,番號為第五軍。」至於二十五軍所屬四十五師如何整編,以及第五軍後來改隸十二兵團的部分,另有專節說明。
民國三十七年七月,第二○一師奉令從安徽蕪湖船運至高雄鳳山整訓,三十八年二月隸屬第八十軍,九月師主力調戍金門,配屬二十二兵團。戰後因戰功獲頒榮譽虎旗一面。三十八年十一月底,該師移防高雄鳳山整補,仍然隸屬八十軍。四十一年十一月,第二○一師奉令與第三四○師合編成第四十九、五十一師。抗戰期間,青年軍二○一師於三十四年一月在四川成立,七年後因番號被撤銷而走入歷史。
十二兵團改編為金防部
十二兵團原轄十八、十九軍,二十二兵團裁撤後,其所屬第五軍移編到十二兵團。古寧頭戰役之後,十二兵團改編成金防部,副司令官柯遠芬將軍在其所著《暴風雨:大陸撤守與胡璉兵團轉戰紀實》中,說明編成的情況:「金門大捷之後,政府正式成立金門防衛司令部,並以胡將軍為首任金門防衛司令官,將第十二兵團部改組為金門防衛司令部,編制大致相同,全般人馬並無若干變動,只是番號改變而已。……就是因為只是改變番號,所以當時也沒有舉行就職及交接的典禮,在兵荒馬亂中一切都從簡了。」另外,《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也記載:「金門勝利後,復有第三次整編,其隸屬長官公署的機關僅有舟山指揮部、臺灣、金門兩個防衛部、澎湖防守部。」由此觀之,金防部確定是在戰後所新編的單位。
柯遠芬將軍沒說金防部於何時成立,查相關文獻、資料得知編成的時間有兩種說法: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一日,《正氣中華報》報導:「當局為加強反共抗俄軍事力量,確保革命復興基地,頃決定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所屬區域,設置臺灣、金門、定海三個防衛司令部,決就粵華部隊(按:第十二兵團的代號)擴編,……聞將自十二月一日起開始擴編。」金防部及目前金門指揮部慶祝隊慶的日子就是十二月一日。另外,胡璉將軍在《金門憶舊》說:「民國三十九年初,第十九軍移防舟山,十二兵團改為金門防衛軍。」十二兵團原轄三個軍(第五、十八、十九軍),改編成金防部的時間點,胡璉將軍認為是「第十九軍移防舟山」,所以特別提到金防部成立時只剩兩個軍:「下轄第五軍,軍轄第十四師、第二百師及舟山撤退後轉回之七十五師;第十八軍,軍轄第十一、四十三、一一八等三個師。」第十九軍增防舟山係在三十九年四月間,就胡璉將軍的說法,可以看出金防部編成時間點的端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