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的四色牌
零晨四點天還未亮,灶腳傳來了煎匙翻炒大鐵鍋的聲響,揉著惺忪的眼,走出房間,看到的這一幕,是阿嬤留給我抹不去的回憶。我是阿嬤帶大的孩子,印象中她們這一輩的婦女,保有傳統,「休閒」對她們來說是種奢侈。家務、農務等是他們平常的例行工作。但當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大了,農務被其他工作所取代了,「四色牌」就成了阿嬤們最愛的休閒活動。
老一輩的金門人,男人落番受苦,婦女留在家鄉也含辛茹苦,不僅養育小孩、侍奉翁姑,還要上山下海,忍受生活的煎熬,甚至承受丈夫在南洋另娶的打擊,這是那當代的悲歌。金門傳統婦女的典型為堅貞守節,勤儉持家,解嚴前一般婦女在工作之餘的時間不外乎也是為貼補家計而做,如十字繡、纏春花、繡花鞋等手工藝;不懂何謂休閒活動,且認為玩樂是一種奢侈且會被他人說閒話的行為。葉智魁(1995)指出,高齡婦女受限於家務勞動的角色,以及國內彈性勞動未普遍符合其能力與需求,所以社會參與力低與女性在傳統父權社會中的受壓迫與剝削地位有關。所加諸於女性的角色、義務、與責任等都明顯對休間參與有極負面的影響。此時代背景中,婦女保有傳統的觀念,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資訊的發達,婦女在閒暇之餘接觸到四色牌,進而沈迷所演進的社會活動的互相關係,女性意識的覺醒也慢慢的被翻轉。
金門戒嚴時,實施禁賭政策。婆婆媽媽們常在某一姊妹家,關起房門,點著雞心燈,在昏暗的房間裡賭「群糊」,輸贏都大家都不敢大聲嚷嚷,還要注意是否有大人來抓賭或是老伴來抓人,而「我」就是那常常把風的那個,阿嬤們教我有人來時,認識的叫喊某某叔公、嬸婆的,不認識的就大聲喊「要找誰」,所以當時覺得又好玩又刺激,也很樂意當把風妹。但也因此看到厭惡賭博伯公拿著繩子,抓著嬸婆的頭髮回去教訓,雖然很害怕,但卻燃起我的正義感,不容許下次再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我一定要保護好阿嬤與嬸婆們。而「四色牌」在當時成了阿嬤、嬸婆們又愛又怕的休閒活動。
解嚴後,各家戶在午後擺一桌,四、五個阿嬤成組在賭「群糊」、「四色」,成了在家務之隙最火熱的休閒活動,甚至現在金門縣政府在每年的九九重陽前均會舉辦牌藝比賽,藉由四色牌比賽,來提昇銀髮族生活情趣,充實休閒娛樂,還能以牌會友,大家互相切磋連絡情誼,讓長者從活動中,能更健康愉快,延年益壽,還歡迎長輩們踴躍報名。隨著時代的變遷,四色牌的活動由地下化逐漸浮上臺面,成了銀髮族最愛的休閒活動。
阿嬤們利用牌藝去連結本身的生存價值、心理滿足、資訊八卦、人際交流等需求,其促進了交友網絡形成,而且在網絡的形成當中,選擇與其形成網絡的相容特質,以建立符合自己所期望的朋友圈關係。重要他人形成,而成了其他人共同的認定的關係,延續共同的休閒興趣以及將這項休閒娛樂傳承與改變,透過四色牌休閒活動,藉由活動訴說家中不滿或滿意之瑣事,紓解平時自我矮化之壓力,減少孩子煩惱如何規劃其之休閒活動等問題,而在牌藝活動中建立自信與生存價值,形成獨特的生活模式。現在的我們,不妨有時停下腳步,參與阿嬤們的牌藝圈,你會被其所吸引,且會有意想不到的意外收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