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縱談科舉在金門

發布日期:
作者: 倪振金。
點閱率:901
字型大小:

 易言之,具備了這種人間氣魄,治世則援學論事,斯文有傳。亂世則松柏後凋,雞鳴不已,為人間公義,不顧己身安危之冰魂者,方配稱為士!
  然而如今士魂安在?何以處此二十一世紀,舉目猶是「雖曰聖賢之書,要其志之所向,則有與聖賢背道而馳者矣。推而上之,則又惟官資崇卑,祿廩厚薄是計,豈能悉心力於國事民隱,以無負於任使者哉」之象?姑藉大歷史觀之推移,探本溯源;追其弊根!
三、追本溯源三弊根
藉助大歷史觀之推移,我國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獨立思考之士:諸子百家。就此時,知識分子確立了己身之任:救世!面對禮崩樂壞之混戰世道,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救世良方,「士」應運而生。
隨著統一王朝的建立,「士」成為「士大夫」,知識分子與政治的千年糾葛就此展開,並在隨後之科舉制度中屹立下來,權力成為知識分子救世之尚方寶劍。
  但曾幾何時,知識分子早已失去古士大夫之氣魄冰魂,上焉者盡一生之力於不涉思想之考據、校勘等學;下焉者則是窮一生於表象、功利、呆滯之八股文,所謂用過即丟之「敲門磚」。詢之於「以天下為己任」之氣魄冰魂,豈是問道於盲而已,且遺毒至今。是何原因所致?幾經旁徵,尋思推演,究其弊根有三:朱註四書、明清兩代對學術之抑制、八股文三弊也!
朱熹一生著述繁博,影響最大的是《詩集傳》和《四書章句集注》,不僅成為歷朝學子必讀之教科書,他的窮理學說,更成為宋明理學之靈魂;白鹿洞書院學規,亦成為歷來教育思想之濫觴,更有人把他比之於康德(Immanuel Kant)。沒有康德,西洋近代之哲學必然改觀;沒有朱熹,我國宋、元以降七、八百年之儒家思想亦將缺乏重心。
雖然歷來不少學者對此甚有爭議,小自對四書之排序:《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否妥當?乃至認為朱註,其實是朱熹用註解四書,來詮釋己身思想等,但大致不影響其地位。
然而,即便如此,朱熹並非如此間人士所言之完美。宋人葉紹翁《四朝見聞錄》評他:「不孝其親。」姑暫不究此野史之真偽,但眾所週知之「嚴蕊案」,卻不難拼湊朱熹。洪邁在《夷堅志》中敘述:朱熹任提舉浙東刑獄時,因與台州知州唐仲友有隙,在得知唐仲友私誼名妓嚴蕊後,竟收押嚴蕊,企圖屈打羅織唐仲友罪狀。嚴蕊寧死不屈,悲慟吟道:「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後來幸得岳飛之子岳霖平反,得以被釋從良。雖說後人研究,認為唐似有貪污罪行,但嚴蕊案卻絕非虛構。
事實上,號稱承緒儒家思想之朱熹,在他「存天理、滅人欲」大旗下,嚴重扭曲了先儒思想;他曾上奏:「凡有獄訟,必先論其尊卑、上下、長幼、親疏之分,而後聽其曲直之辭。凡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雖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加凡人之坐。」
  此種以身分凌駕是非之法律觀,真不知他如何面對孟子所高舉「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之義理;又何以面對「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論點;更不知他如何坦對「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之先儒大義?
此種禮教殺人之價值觀,正是戴震所痛斥之「以理殺人」。所謂「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而這些不近人情,大違先師思想之言行,誠不知那些極盡宗師朱熹的此間人士,可曾深思過?在此種思想下之科考人士,又怎能冀望有古士大夫之氣魄冰魂?
  再來是明清兩代對學術自由之抑制,嚴重影響到士大夫之冰魂,成為帝王御用之工具,尤其是朱元璋。我們常聞清代「文字獄」,其實明代更多。今日學界所貶抑之八股文、朱註四書取士等,即是朱所確定的。
  從吳■《朱元璋傳》,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學術自由之抑制。他最怕的,就是孟子;最恨的,也是孟子。他到孔廟見到孟子像,就要拆掉,甚至動了殺機!只因孟子說「君為輕」,大侵君權。以致《孟子》這部書在朱元璋時代被刪多次,有近百條之多。
  《孟子》書中凡具有近乎民主思想,如「民為貴,君為輕」「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所謂的(tyranicido),在《孟子》裡相當多。但朱元璋認為這些都是《孟子》裡之至壞,定要刪掉!根據近人校勘的結果,所刪的全是民主思想。
對照於雍正待曾靜之態度,要是落到對孟子都起殺機的朱元璋手裡,肯定更慘。朱元璋此種態度,除了使知識分子窮一生於八股、考科,不問世事以避禍外,其抑制自由學風主要行徑略有:明倫堂臥碑、明大誥,及恐怖統治。
首談「明倫堂臥碑」,從臥碑上的諸多條戒律可以看出,明代對知識分子之嚴控:生員不許向政府建言;生員要監視自己父母等。此臥碑到清代變本加厲,生員不但不許提意見,更不許結社。
再來就是教條主義,也就是皇帝語錄,所謂《明大誥》也。規定每戶都要有一套,說是「臣民之至寶」,違者必須「遷居化外,永不令歸」。《明大誥》可說是十四世紀中國之《聖經》。用政治力量強迫人民學習皇帝的書,始自朱元璋,從其內容更可看出其動機及殘酷統治。
疑心特重的朱元璋,不但恢復肉刑、生殉,更嗜殺,動輒殺以萬計,乃至科舉案也不能免。如洪武三十年,翰林學士劉三吾等主持丁丑科殿試,以福建閩縣陳安為狀元。因上榜者無一北方人,諸多考生認為劉為南方人,私誼鄉親。朱元璋知後大怒,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等人閱卷。張信回報經察後無誤,但或有再上告劉三吾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朱元璋知後竟未加細察,將張信等二十餘人「凌遲處死」,劉三吾等戍邊或遣戍,此即所謂「南北榜」,或「春夏榜」也。甚者,陳安與探花劉士諤,最後亦被朱元璋藉故誅殺,可見其心性之殘。
有明一代教條及恐怖統治,及清代因少數民族之自我防衛心理,使得明清兩代學術自由,受到空前之抑制,致使學術與政治脫節,知識分子缺乏創造力。我們歸責知識分子欠缺古士大夫氣魄,其來有自。從另角度言,明清知識分子,缺乏以天下為己任之冰魂氣魄,其深層道理是皇帝不許。例如乾隆讀到宋人說宰相當以天下為己任時,就怒斥天下應由皇帝管,豈容宰相擅專!
最後之弊根是八股文。明清時期鄉試及會試,皆以四書內容命題,要求考生以古人之語氣闡述經義,力倡「代聖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
八股文有諸多格式要求,講究形式,僅於科舉最後一關,始改考時務策問,然而並不重要,清代便慣以書法定殿試名次。熱衷科舉者只識四書五經,其他知識,均成「雜學」。即便四書五經,科舉亦僅要求因循前人思想,以華麗詞藻,依格式而作,近乎文字遊戲。
八股文不僅欠缺獨立思考之能力,經世濟民等實學,在八股要求下,也早已棄之。不少考生索性捨四書五經,專研為應付考試而設,稱為「帖括」,或稱之為「敲門磚」,意即考取功名後,即棄如敝屣之八股文範本。也因此,周作人將「八股文」與「鴉片」、「纏足」、「閹人」並列,認為是荼毒中國人之四大害。
三弊所致,科考之士率皆功利至上,才庸識淺,欲求循吏已難,有的儘是「天縱英武」,乃至「下材憑勢亦冒堯、舜之美名,以肆其倍蓗於桀、紂之毒害」等諛媚之八股文或行徑,無怪乎顧炎武痛斥:「天下之病民有三:曰鄉宦,曰生員,曰胥吏。」冀求古士大夫「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之古風,豈如登天。因此,就大歷史觀來看,金門先賢未見古士大夫氣魄冰魂之宏文、事功等,且殘靈至今,自在意料之中,責之不公!
四、吟罷江山
  哈佛尤瑞教授(Willian Ury)曾言:「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凡對自己不同意的主張曲意附和,就是懦弱的象徵,只會讓人看不起!」此且以氣魄精魂淺論所得:
雖說自1905年廢科舉後,士之傳統似已止步,但其精神仍以各種面貌因緣而起。在書劍飄零歲月中,有劍氣簫心的浪漫,更有直道而行的執著。從風起雲湧之五四運動,至知識青年從軍救國運動,不正是「以天下為己任」之氣魄冰魂?而具體呈現於「智識主義」、「人本主義」、「讜論主義」之論述。但從大歷史觀來看,在吟罷江山之餘,環顧世道,「不聞烈士歌,但見諂佞人!」令人在掩卷之餘,豈僅有何處招士魂之嘆:
  從斤斤計較於SSCI之發表、國科會之申請,卻無視於偽詭辯飾之政客行徑,至葉丙成教授在教育部「Bring Them to the World」演講中,直指台灣教育,只會不斷把東西餵給學生,卻極度欠缺思考力。到今天「博士、教授不能與知識分子劃上等號」早成卓識時,此間尚陷於「博士數量」之嬌飾頭巾諸現象,只能說: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廿四橋,「追本溯源三弊根」中之諸幽靈,猶徊之不去。
  正本之道,當反思經濟歷史學家乃孚(John U. Nef)之期許:「任何時代,都需要具有博大精深之思想家,來界定與引導學術與文化。」鼓動「廣閱讀」、「讀好書」、「探經典」良風。猶如梁啟超從「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謂經史」窘境得脫之故事,也是此間從「進士數量」之「帖括」得脫之金鑰?更是依引至道,復返真我,回歸古士大夫氣魄冰魂之至道!
  此至道,有傳統之固執與承諾,亦有當代之知識與視野;有美學之浪漫與人文之關懷,亦有實事求是之現實與認知。所關心的是整個社會、國家、民族之問題,而非象牙塔內之專業而已,而展現於民胞物與之仁懷,與解決問題之能力。進而風化成習,建立正確之價值觀與判斷力,方不致為淺薄流風、功名利祿所蒙蔽!暫為文,祈賜教!(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