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洋桿

發布日期:
作者: 張清榮。
點閱率:805
字型大小:

  讀小學時,每天的晨間活動,老師必定檢查四件衛生用品:手帕、手紙、口罩、茶杯。手帕摺疊整齊放在書包裡,檢查時才被請出來。口罩在打掃時配戴,尤其是負責「內掃區」(教室)的同學,糠榔掃帚一掃,塵土飛揚的,不掛口罩準會窒息、生病。茶杯用來喝牛奶──用美援奶粉泡的「學童奶」,目的是讓學童長得頭好壯壯。手紙等同於現在的衛生紙、面紙或擦手紙。
  在民國四、五○年代,台灣的工業不發達,經濟不富裕,生活物資奇缺。農業社會的人自有生存之道,可以「發明」出許多不同的替代品,「手紙」就有多種的材質,經常是「一個名詞,各自表述」;反正是上完大號用的,能擦乾淨就行!
  鄉下孩子流汗時隨手抹去,或是用袖子揩拭。流鼻涕則以手指頭擤掉或抓走,再不然就以卡其衣袖擦乾抹淨。洗手後,雙手在衣褲上來回擦拭,或是甩一甩也就了事。至於上廁所乙事,很多小朋友已在家裡或野外就地解決,所謂「衛生紙」嘛!在家裡,一塊破爛衣服所裁成的抹布;在野外,一塊小型圓滑的鵝卵石也具有同樣功能,或摘姑婆芋的葉子來替代,再不濟就是以洋桿或細竹片來充當。比較富有的家庭則使用「粗紙」,的確比較衛生也擦得乾淨。
  「粗紙」類似現今拜拜時焚燒的金紙、銀紙,雖不如現代衛生紙的細白、柔軟、光滑,但比較起金銀紙來得有「紙感」,和洋桿或細竹片相較,更有天壤之別。曾有人說,只要看小朋友帶的「手紙」,就知道家境的貧富,真是所言不假。
  洋桿是大人們到洋田「做」出來的,洋本是雲嘉南地區的經濟作物,至今已很少見。洋有二、三公尺高,靠近根部的莖桿較粗,愈往頂端長葉子的地方愈細。所謂「做洋」就是砍倒洋後,先剝開一小段外皮,再往木檯上的立樁一靠,往前推拉剝下皮質層,立即呈現白森森的洋桿。洋皮很堅韌,要先泡在水溝一段時間,讓表皮腐爛,再抽取中間純白的洋絲。洋絲可以織布,或是編織繩,外觀很討喜耐用。
  洋皮久經浸泡,味道令人聞之色變,甚至反胃!說得具體些,就像死老鼠的味道;而農夫們要泡在水中一整天。他們打赤膊,僅著短褲頭(民國四、五○年代還沒有「青蛙裝」),上有驕陽烤晒,下有臭味蒸騰,忙碌了整個夏天,從沒聽說有人病倒。農夫們與臭水溝為伍,堪稱「逐臭之夫」且甘之如飴,樂此不疲。因為洋是經濟作物,只要有收成,口袋有了現金,可以貼補家用,孩子註冊費也有著落,我想農夫是「吃苦當做吃補」吧。
  說完洋皮,接著是「洋桿」上場──它是鄉下窮困人家的恩物,細洋桿及枯枝枯葉可當柴火燒,中等以上口徑的洋桿可當「衛生紙」使用。小學時代,我就曾手拿戟刀生產製作全家人使用的衛生紙;會精準刀劈洋桿的小朋友左鄰右舍所在多有,長大後聚在一起聊「衛生紙」事件,往往可以笑出眼淚來。
  洋靠近根部的莖比較粗,最粗的段落可用戟刀割成八片、六片或四片,全看直徑大小而定。我上算術課的圓心、直徑、半徑觀念,就是在剖洋桿時建立的,「事事洞明皆學問」的古訓絲毫不誑人。洋桿較細的段落也要剖成兩片,絕對不能圓滾滾的使用,因為洋桿的妙用就是「刮除」,具有「刮垢磨光」功能的是稜線而非圓弧。剖片前先要目測約十公分長度,並以此為基準,務必使每一根長短一致,放進木桶、鐵桶或藺草袋中才不會參差不齊。製作完成的洋桿叫做「屎桮」,是鄉下人的衛生紙。
  小一的級任陳真老師在檢查我們的「手紙」前一天,還特別交代是「擦屁股用的」。第二天上學時,我向老媽提起這件事,她塞給我「一把手紙」;我也理所當然的在晨間檢查時,大剌剌的擺在課桌上。我看看左右鄰座,跟我擺出相同東西的同學倒也不少。陳老師一邊檢查,一邊摀著嘴笑,最後看得臉都綠了;到現在快六十年了,我仍然記得她那多變的表情。
  陳真老師被我們打敗了,只好準備「粗紙」放在班上,以備同學不時之需,「洋桿」等於「衛生紙」的事件終於落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