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海濱鄒魯」話朱熹

發布日期:
作者: 柯玉雪。
點閱率:3,447
字型大小:

  談到金門的文化主軸,不能不談影響其文教思想之重要人物朱熹。
  《金門縣誌》云:「金門居民,其先世均來自中原,故論歷史淵源,生活、宗教、風俗習慣等則小異而大同。一邑禮俗之良窳,繫乎文風之興替,然亦隨時代風氣而轉移。金門民風純樸,夙有『海濱鄒魯』之稱,宋以前草萊初闢,民習勤勞,宋以後受朱子化,民尚禮義,明則文風興盛,涵詠詩書,……」。
  談到朱熹,多數人似乎認識卻又不是真正熟悉,甚至,不慎有所誤解而不自知,由於在「海濱鄒魯」的金門文士,對朱夫子的景仰,可謂更甚於一般華人,乃至神州與台島居民,準此,對於朱熹學說之特點,及容易被誤解的幾多事,不可不留意,今舉其要分曉如下:
  甲、朱熹主張節欲非禁欲。
  學界對朱子的禁戲,乃至從他的講學思想系統來論,有些人認為他是禁欲主義。這是對朱子思想的誤解,所謂禁欲主義是一種放棄世俗享樂的生活型態,其主要方法是禁絕若干俗世歡愉,例如酒色財氣名譽利祿,奢華生活和過度縱慾的飲食,禁止這些邪惡的敗壞,以求取宗教上靈性的超越。例如,基督宗教的修道及印度宗教、佛教的苦行、瑜伽……等等,在某些宗教裡,神職人員或求道之人,為了更接近至高者或悟得宇宙真理,而發願禁慾,例如,終身不嫁娶、過簡樸生活等等。最明顯的理據是,朱子重視五倫關係,並未倡導不嫁娶,是主張禮樂文化之下的「節欲主義」。
  試看以下以兩位學者的論述為反例,「隨著程朱理學的形成,理學家對於戲曲文化並未少發表意見,特別是這種禁欲主義的文化偏見在其中得到了系統的發揮,從而成為歷代統治者禁止民間演劇活動的理論依據。」此段論述之「禁欲主義」應該是「節欲主義」。另蔡仲德在他的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唯心主義體系,強調『天理』與『人欲』對立,提倡『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朱子語類》卷十三)的禁欲主義,對後世消極影響極大。」此外,同篇文末說「無論是道學先驅周敦頤,還是道學中的氣學代表張載、理學代表朱熹,他們的音樂美學思想也都保守而缺少新意。其原因在於較之傳統儒家,這些被稱為新儒家的道學家在藝術問題上更重教化而輕審美,力圖使藝術為其禁欲主義的道學思想服務。」
  《朱子語類》卷十三的標題是「學七‧力行」一開始就講明這一大段是在講如何學,以及有關讀書的種種,『革盡人欲,復盡天理』,原文是「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這話主要是在說明如何讀書求學,不能斷章取義強解。此處的『革盡人欲』是說合乎禮樂和人情義理,進退應對作到恰好處,若直言男女之大慾,則合乎禮和理的是夫婦之倫,而不是像「禁欲主義」,完全棄絕男女之好。朱熹遵行夫婦之道,參考《中庸》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第十九章天下之達道五說:「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足見他遵從五倫,也行夫婦之道,因為這是「天下之達道」。
  況且,揆諸朱熹和北宋五子平日為文立說,並未主張不要嫁娶或禁絕房事,最多只說要節制慾望以合乎禮。他們一生過著持敬涵養,以著書立說、教學為主軸的簡樸學者生涯,並非「禁欲主義」的立場很明顯。持朱子節欲之論的學者亦有之,例如「朱熹『明天理,滅人欲』的命題絕不是佛家的『禁慾』、『滅欲』或『無欲』,而是要以『理』節『欲』;不是簡單地抵制一切形式的音樂活動,而是反對『縱慾之樂』。」誠哉斯言!
  乙、朱熹追求節制的人格美。
  學者蔡仲德主張,周敦頤、張載和朱熹等新儒家的道學家,在藝術問題上重教化輕審美,力圖使藝術為其禁欲主義的道學思想服務。事實上此種批判是只從倫理學與社教眼光出發,用狹隘的審美觀來看道學家們的審美思想。首先,道學家們僅有節欲而非禁欲主義論者,前已詳述;其次,從審美藝術論,朱熹與道學家們追求的是有節制美德之涵養的人格美,直言之,儒家的「聖人」和「君子」都是人格美的典範。
  他為官時的「禁戲」行動,也是居於人格美之要求的審美思想,希望透過「禁戲」行動,督促無法自我節制的子弟、人民,少為惡多行善。如果指稱其「重教化而輕審美,是力圖使藝術為其禁欲主義的道學思想服務。」是忽略其以人格美為基礎,所體現之對善行的強烈要求,實際上不能簡單化約為只有教化目的而已。此行動確實有社教意義,如此粗略的說,就把朱熹等道學家的高尚審美品味埋沒;因為學者未察覺道學家的審美理想境界,反而說他們輕審美,此乃謬矣。
  丙、朱熹思想光照金門人民的心靈。
  「禁戲」是指南宋紹熙元年至三年(1190-1193年)任漳州郡守時,朱熹曾下過一道《郡守朱子諭》,其中第十條為:「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諭俗文是官員勸善的公告,從朱子要約束的區域包括城市、鄉村,可見城市、鄉村都有人利用傀儡來斂財。從社會學看諭俗文,它是「以維護鄉村秩序、家庭倫理為核心內容,其中並未以善惡報應作為主要觀念,……道德倫理訴求仍是十分強烈」有的明言維護鄉村,是因為鄉村人民純樸,比城市居民更容易受騙,更需要諭俗文來提醒、保護他們,足見朱熹非常重視地方的教化。
  翻閱朱熹在金門的文獻紀錄,《滄浯瑣錄》:「朱子主邑簿,採風島上,以禮導民,浯即被化,因立書院於燕南山,自後家弦戶誦,優遊正義,涵泳聖經,則風俗一丕變也。」此「聖經」指儒學經典。該書又說:「燕南書院在浯洲,宋時建,今莫詳其跡。」(舊志):「《同安縣誌》載朱熹以紹興二十一年主簿兼治學事,五年秩滿。則朱子觀風過浯,當在此五年中。燕南即今太文山,俗呼燕龍,或岩龍,方音相合,今乃訛傳為岩人矣。又按解智《孚濟廟記》,朱文公簿邑時,有《次牧馬王祠》詩,則文公確曾徜徉於太文山左右矣。太文即古燕南,是也。」
  相傳朱熹有《次牧馬王祠》詩:
「此日觀風海上馳,殷勤父老遠追隨。
野饒稻黍輸王賦,地接扶桑擁帝基。
雲樹蔥蘢神女室,崗巒連抱聖侯祠。
黃昏更上靈山望,四際天光蘸碧漪。」
  這「聖侯祠」是指金門豐蓮山牧馬侯祠。
海洋區的高度文明
  「鄒魯」見於《莊子‧天下篇》:「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是指文教鼎盛的地方。古人的史書和詩詞中,有不少作者使用這個詞。另,福建泉州因歷史文化深厚、名勝古蹟眾多,也有「海濱鄒魯」之稱。
  有關「海濱鄒魯」之典故,可溯及宋真宗年間,四川朝官陳堯佐因事被貶為潮州通判。任潮州雖不足兩年,對潮州地區的鄉土民情極具感情。後來官至相位,「未嘗一日忘潮」。潮州舉人上京考試榜上有名,陳堯佐大悅以《送王生及第歸潮陽》詩作相贈:「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鄉。從此方輿載人物,海濱鄒魯是潮陽。」詩中的「潮陽」指潮州一帶。陳堯佐詩也有「鄒魯」一詞:「潮陽山水東南奇,魚鹽城郭民熙熙。當時為撰玄聖碑。而今風俗鄒魯為。」(《送潮陽李孜主簿》),可見「海濱鄒魯」被普遍使用,後來金門文風鼎盛,亦使用之。
  官方資料中金門被稱為「海濱鄒魯」,除了見諸《金門縣誌》,近人《金門文藝》總編輯陳延宗曾在〈廖慶六《浯洲問禮》讀後感〉一文中說:「元朝設浯洲鹽場,豐富民生;明清兩代,科甲鼎盛,名將輩出,而有『海濱鄒魯』美譽。」宋明之後被認為「聖人」的有聖人孔子、復聖顏淵、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這些聖人都出自鄒魯地區。可見,鄒魯地區人物之文化成就,非浪得虛名。
  學界楊清國先生寫過一本書《海濱鄒魯朱子島──金門文教顯影》,他為此書寫序時說:「金門雖僻處海隅,卻人才輩出,出了四十四位進士,宋代六位、明代三十一位、清代七位,文風、科第特盛,遂有『海濱鄒魯』之譽。」
  朱熹頻頻被古人與今人寫入金門的歷史中,無論他是否確實到過金門,從史料與書院的諸多見證,其思想已在金門生根,形塑出朱子化、注重詩書禮儀傳統等人文精神的金門文化。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