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遵義」到「嘉義」
歷史的演變往往是必然與偶然的結合,事件的巧合又是帶有戲劇性。明清兩代,同安金門的瓊林蔡氏家族不僅精英輩出,而且聞名於世,有口皆碑。我們將透過「遵義」「嘉義」兩個名稱的由來,瞭解瓊林聚落曾經有過的兩位風雲人物--蔡守愚和蔡攀龍。
一、由四川播州易名而來的遵義--遵循道義之行
翻閱覃仕勇先生所著《奏摺上的晚明》,書中翔實的史料內容令人耳目一新。其中便有一個小段文字吸引著我的目光。
書中引用明清史學家樊樹志先生的《晚明史》中「萬曆三大征」事件之二,「四川播州世襲土司楊應龍盤踞一方,成為了一個事實上的獨立王國。萬曆二十八年(1600)明軍大舉征討,三月份突破婁山關天險,六月底平定叛亂,使與中央政權幾乎隔離了千年的土地終於重新歸順在大明王朝統治之下。」
又《明史》記述著,萬曆二十九年(1601)播州改土歸流,置遵義府,隸四川布政司,播州長官司改置遵義縣。
因之,我們談到的遵義府即播州,秦時為夜郎且蘭地(成語「夜郎自大」便是源於此處)。「遵義」由此始沿用唐代置縣名稱!由相關史料佐證,「遵義」一詞出自《尚書.洪范》之句「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究其寓意為「不偏向,不邪曲」,即儒家所追求、所宣導的「大中至正」的最高道德標準和理念。
筆者認為,想必「遵義」其意是「遵循道義之行」,應該會更加通俗易懂一些。凡事要把握個度,能夠恰到好處,亦即中庸之道最完美的境界--無過無不及。這樣,其義便也自現了。
據明代史料以及《金門志》之人物志的載述:先賢蔡守愚居蜀十四年,陞遷為四川副使,分巡上川,當時四川山區的土酋常嘯眾剽掠,播州一帶尤為猖獗。萬曆二十七年(1599)先生督軍討伐這些匪幫,對其它土司擾亂者,採用懲治首惡,餘者不問的辦法,使其震服。最終平定此事,歷時一百十四天,萬曆皇帝為嘉獎其功,遂將播州改名為「遵義」。
蔡守愚(1550-1621),字體言,號發吾,出生於金門平林(即御賜里名瓊林)。萬曆十四年(1586)進士,他在四川任職時間最長,後來官拜雲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從二品),時稱「方伯」,為一省的行政長官。他一生勤政廉明,宣導民本思想以維護國家的統治利益,採用「防與撫」的持久計策以維持地方安定,確保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融合與國家的領土完整。
自晚明至今四百多年來,金門瓊林蔡氏族裔尊稱十六世蔡守愚為「布政祖」,特立「藩伯宗祠」專祀之、並有大廳匾額「三藩總憲」字樣,以彰顯頌揚他的道義之行。
二、由臺灣諸羅易名而來的嘉義--嘉獎忠義之舉
提及臺灣嘉義,我們不得不從「諸羅山」「諸羅城」說起。
清乾隆五十一年底(1786),臺灣發生了規模較大的林爽文反清事件。福建巡撫徐嗣曾命蔡攀龍前往救援。蔡攀龍遂於次年1787十二月率領七百將士開赴臺灣府城,協助平定風波。當時,諸羅城被圍困十個月,正在危難之際,城內百姓紛紛協助清軍解圍。因有功於國家,朝廷為「嘉其死守城池之忠義」,於翌年十一月下詔,改稱「諸羅」為「嘉義」。
因後來屢建戰功,他被提陞為福建陸路提督,賜「強都健勇巴圖魯」榮譽封號。作為平臺二十功臣之一,受賞戴花翎,其畫像列於北京紫光閣。又擢署福建水師提督,不久再補授陸路提督兼命參贊大臣,有「振威將軍」之名號(正二品官階)。
在《金門志.人物志.鄉賢》中敘述著蔡攀龍的主要事蹟,有「上嘉其能守,改名嘉義以旌之」的記載,以印證上述有關諸羅城戰況和由諸羅易名為嘉義的真實性。
蔡攀龍(1738-1798),字君寵,號躍洲,系金門瓊林上坑墘房二十世孫。其宗祠以「提督軍門」為分堂號,後裔以「蔡府王爺」祭祀之。廈門市翔安區新店蔡厝、大嶝崎口下和同安區祥平芸溪的蔡氏宗親奉祀他為「祖佛」(當境佛),以感戴他護國佑民的恩德,以銘記他威震一方的戰功。
三、順應道義之行,合乎忠義之舉
自古至今,中國人歷來崇尚「義」字。它是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二。「五常」一直都貫穿于中華倫理的發展之中,已然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其中的「義」表述為「處事得宜和合理」之意。它的旨意是教化世人要明辨大是大非,當做就做,不該做就絕不做。
武聖早在歷史上因「義」字就享有盛譽。歷朝歷代皆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而對他多有褒封,使之成為「忠君愛國」信念的典範,到了清代奉之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武聖在民間信仰中較為普遍,也佔有崇高的地位。於是,關羽成為了民眾心目中忠義的形象人物。後來包括蔡守愚、蔡攀龍在內的多少仁人志士無不是「義」字當頭,才書寫下一頁頁光輝的篇章。
時下,億萬民眾聚焦海峽兩岸的發展前景狀況,若借鑒「遵義」「嘉義」的歷史由來,和平統一豈不是「順應道義之行,合乎忠義之舉」的良策?
參考資料:
1、明清史料。
2、《奏摺上的晚明》,覃仕勇著,北京時代華文
書局,2014年6月。
3、《晚明史》,樊樹志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年9月。
4、《金門縣誌》卷之十二人物志,金門縣政府,
1999年二次印刷。
5、《瓊林風華》,蔡是民,金門國家公園。
6、《璀璨瓊林》,蔡清其,金門文化局。
7、《瓊林蔡氏家族發展史》,蔡主賓、蔡是民,
金門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