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難忘嬸嬸再造之恩

發布日期:
作者: 董進德。
點閱率:1,129
字型大小:

在平凡的鄉下-古崗,我世居的故鄉啊!族人都世襲以補魚為生,軍公教為輔,唯時空變遷、物換星移,在大環境時空背景的趨勢下,搬遷外地討生活,謀求職業,求得一場溫飽,是很奢望、渴求的一件事。
我在小四的時候家父─海亭係從三輪車駕駛工作,負責故鄉鄉村整建道路舖設建材(砂、石、水泥等等)之配發補給、魚船所用柴油配發補給,甚至自行辦理魚貨補給之配售假魚市場出售、大型豬仔飼養、種植花生、西瓜等農耕幹活,在在皆不假手他人,只求給我們一家六口有個溫暖充實的成長環境,圖個全家人溫飽。奈何錢四腳,人二腳,在六月天七月火的高熱氣溫下工作,那辛苦不言而喻、可想而知。終究人不是鐵打的,敵不過氣溫的酷熱,身体也開始出現異狀,最後積勞成疾,一病不起,因須長期居住當時野戰醫院─尚義醫院接受治療,當時小四的我只好肩負家父的農耕活、豬仔飼養及至珠山靶場檢拾彈殼變賣(懵懂無知的我當時只想檢拾彈殼變賣所得來貼補家用,根本也顧不得檢拾彈殼的潛在危險性)、檢拾乾木麻黃樹葉當炊煮豬飼料之燃料。每天一大早四時即要起床進行炊煮豬餿水等準備工作,那有什麼快樂童年。在當時家計困頓的環境下,我只能用基本求生模式幫助家計,略盡微簿之力。
在民國64年農曆8月24日的上午,我在準備炊事豬餿水時,乾柴一再掉落,心悸的同時,耳邊傳來救護車的聲響,心想大事不妙,鄰居腳步急促的呼喚我快去古庴見家父最後一面,當時只知我將變成孤兒,頓失依靠。終於在家父欲言又上的氛圍下家父與世長辭。
在半農耕半就讀的年歲中,我總算小學畢業。奶奶─炮嬸婆與叔叔─總蔭、嬸嬸─秀華商議後,毅然決然把我帶到金城來居住,就近照顧與教養。從此我離開家母─彩娥來到金城西門─鳳翔新村結下不解之緣。
當時叔叔總蔭係在金門農試所南門試驗農改場(即當今游泳池,網球場的位置)擔任技士工作,而嬸嬸係在中興街開今日時裝社,從事學生服、軍服、成人服裝之裁縫工作,每日須送中餐、午餐供其食用,分別由我與叔叔輪流配送。因叔叔也是白手起家,所以嬸嬸要從事裁縫幫助家計,故而顯得格外辛苦,嬸嬸也叫我從那時起利用寒暑假及假日至叔叔南門試驗農改場從事臨時工的工作,讓我從小自力更生,知道賺錢的辛苦,這未嘗不是件好事。
嬸嬸待人和氣。在從事裁縫工作中,只要知道是家境不太好者,嬸嬸都會免費提供學生服與免費修改服務,而我也得天獨厚,有免費的學生服,故而我的衣服穿著品味也由此而生。嬸嬸的為人哲學係平和待人,不與人爭、不與人算計、不道人是非、助人者恆助之,在在影響了我往後人格的養成與發展,可謂影響深遠啊!
在嬸嬸年老時,我尚有機會承歡膝下,在她身體每況愈下,飯食難於下嚥時,我還有機會幫她送飯略盡孝道。當時百感交集,心情錯綜複雜,只希望嬸嬸身体能夠好轉;奈何天不從人願,在一個播放佛經的上午,電話那頭傳來堂弟皓雲微弱的聲音,嬸嬸往生了,從此長眠,內心悸動、淚水溢眶 ,心中默念祝禱嬸嬸一路好走,早登極樂世界。
哲人日己遠、典型在夙昔。人生旅途中,總有人不斷地走來,有人不斷地走來地離去,生老病死,人生必走過;星月掛天際,人生叢裡過;清風面吹、緣起緣滅;塵歸塵、土歸土。
珍惜相聚的每一刻,活在當下,人要學會回報、懂得感恩,人生路上才能越走越寬。
(稿費捐大同之家安老組)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