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雖然劉志林讀過初中寫得一手好字,在軍中擔任文書理應可以勝任,但因思鄉過度而精神出了一點狀況,除了怪僻不合群,又滿腹牢騷,經常與連上幹部唱反調,甚而開口罵人。所以文書沒有他的份,也升不了下土班長,最後只好把他調到廚房擔任炊事工作,也就是俗稱的伙伕,讓他自己一個人待在廚房,看他還有什麼話好說。
儘管他沒有烹飪的專長,軍中伙食則簡單,與開餐館畢竟不一樣。尤其他是北方人,自小耳濡目染,蒸饅頭與煮飯都不成問題。至於炒菜或煮湯,必須看他的心情,時鹹時淡是經常有的事。一旦連長糾正他,他總是故意立正站好,簡單地說:「報告連長以後改進。」說後轉身就走,絕不跟他囉嗦,連長也奈何不了他。
當伙伕的好處,就是不必站衛兵又不要出操,但每天大清早得起床和麵蒸饅頭,洗米煮稀飯,有時還得磨豆漿。然後洗菜、切菜、洗米、煮飯、炒菜,準備午餐與晚餐,的確忙得團團轉,可是他卻十分樂意。因為他掌管著全連百餘位士官兵的肚子,與帶兵作戰的連長不分上下,只要他一餐不煮飯,絕對讓他們肌腸轆轆沒有力氣打仗。
甚至他也故意讓全連的弟兄們看看,到底是伙伕大?還是連長大?更要讓他們知道伙伕的厲害。要不,煮個半生不熟讓他們吃下肚,保證拉肚子。如果不道德一點的趁著沒人看見時,在青菜豆腐湯裡撒一泡尿,或在菜裡頭吐一口痰,他們又能奈何?既然當不了文書,也幹不上班長,當個伙伕也不錯。
縱使劉志林他們單位換了好幾位連長,部隊也從本島到外島多次換防;但不管新來的連長是誰,或調到什麼地方,他這個伙伕永遠是伙伕,彷彿早已定位,根本沒人會去注意他的出身背景,簡直是狗眼看人低。
多數跟隨國軍撤退來台的士兵,經過幾年後幾乎都升上士官,唯獨獨劉志林依然是上兵炊事。此次新到任的連長或許良心發現,報請上級把他從上兵炊事兵,晉升下土炊事班長。雖然職稱上較好聽,每個月亦可多領幾塊錢餉錢,但上兵是伙伕,下土也是伙伕,同樣要伺候百餘位官兵的三餐,對他來說並無差別。可是士官與士兵終究不一樣,對於這位好心提拔他的連長,他仍然心存感激。(一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