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鄉愁
有一種味道,從小到大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的積累,悄悄的深埋心中,記憶在味蕾,以為它不曾存在,卻已被它牽絆,那是屬於在地的家鄉味。待人在異鄉為異客時,這些熟悉的味道總是在午夜夢迴時無聲無息地湧上心頭,刺激著味覺神經,使人懷念至極,思鄉的愁緒找不到宣洩的出口,只能任憑它氾濫成災,愁上加愁。記憶中屬於家鄉的在地風味,似乎永遠只存在於海上的那座仙島。
幾天前,小妹在臉書上貼了一張美食照片,使得此刻身處異國的我,胸中滿滿的鄉愁於頃刻間大爆發。照片裡的佳餚不是街頭點心,更不是人氣美食,而是令我魂牽夢縈、朝思暮想,號稱島上「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金門傳統菜餚──媽媽親自烹製的「七餅菜」。
「七餅」(閩南語諧音,「七」意思為「擦」),又名「春捲」,是金門清明時節及冬至祭祖日必吃的經典美食。製作七餅菜是一件繁複浩大的工程,相當耗時費力,幾乎每一道材料都要刨切成細絲,分別拌炒後再合為大鍋菜,每道工序都考驗著婆媽的刀工與臂力。金門的七餅菜雖各家口味不同,但異曲同工,材料大致為蒜苗、芹菜、荷蘭豆、大頭菜、紅蘿蔔、竹筍、豆干、五花肉絲、高麗菜、豆腐、石蚵、韭菜、雞蛋,講究一點的會再加上豬肉罐頭、蝦仁、魚肉,甚至是蟹肉。其中,蒜苗可說是七餅菜的靈魂主角,媽媽總說沒有蒜苗的日子就沒有七餅可吃。
每當家裡吃七餅的日子來臨,一早就往市場採買的媽媽,總是在我們睡醒前就帶回各種材料,之後便鑽進廚房「閉關修練」。在備料的幾天裡,媽媽往往一站就是數小時,每次經過廚房口,只見她溫暖厚實的背影下,手上的工作未曾停歇,廚房不時傳來的切菜與鍋鏟翻攪聲,讓我真切感受她正埋首專注料理眼前的一切。從日出忙到日落,餐桌已默默的被一盆盆五顏六色的蔬菜肉絲攻佔,媽媽準備良久,付出手酸腳酸的心血結晶終於漸漸顯現雛形。
想要享用一頓道地的七餅真的很不簡單,除了須製作費工的七餅菜外,還要耗費一兩小時排隊,才能買到「七餅皮」。不過,千萬別以為買餅皮是一件枯燥無趣的苦差事,站在長長人龍中的我,總覺得自己正在觀看一場精彩絕倫的魔術表演。製作餅皮的師傅各個練就一身功夫,他們使勁地從桶裡抓起一團Q彈有勁的麵團在手上甩啊甩,麵團似因離心力而甩向四方,卻又從不偏離軌道的向內凝聚,好似那團麵團是師傅大手的延伸,任憑他指揮調度,感覺甚是神奇。說時遲,那時快,在還沒回神之際,師傅將原本還在手上晃蕩的麵團突然往燒熱的圓盤擦去,再用麵糰在鍋面點個幾下修飾麵皮厚度,約莫幾秒的時間,Q薄如紙的餅皮即告完成。
桌上有豐盛的七餅菜、有Q彈餅皮還不夠,媽媽最了解家人的口味,還會為大家準備沙茶醬、甜辣醬、芫荽、花生荖、拌糖花生粉、竹葉貢糖等各色配料,絕對滿足眾人的味與胃。吃七餅時,我偏愛將花生荖壓扁壓碎,與沙茶醬、七餅菜一起包裹,大口大口的吃。融合十數種材料炒得入味的七餅菜,搭配Q薄餅皮及香料,吃起來甜鹹香脆兼具,口感層次豐富,吃得我齒頰留香,欲罷不能,一定立刻追加第二捲。之後,再來一碗鹹魚豆腐湯,簡直就是人間美味。媽媽總說吃完七餅後再喝一碗魚干湯,去油解膩無負擔。到底這湯的去油功效如何?我是不清楚,但是這屬於媽媽烹製的獨家美味,我倒是清清楚楚的記憶著,永遠無法忘懷。
逢此清明時節,媽媽做的七餅菜與鹹魚豆腐湯,透過一張網路傳送的照片,激起我味蕾上濃濃的鄉愁。啊!何時才能再嚐一次媽媽的味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