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談大二擔島往事

發布日期:
作者: 鄭瑞堅。
點閱率:1,939
字型大小:

前言
「大二擔島」最近頻頻在《金門日報》出現,從報導內容來看,這兩個「神秘」島即將開放觀光。因此,大家都很期待能夠一睹其真面目。清乾隆年間,曾任水師提督的沈廷耀(福建詔安人),在大擔島題刻「閩南保障」四字,再加上「鳳崗」等其他古碑石刻,再再顯示兩島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大二擔島後,列入「軍事管制區」,雖然八十一年「戰地政務」已解除,但一般民眾還是不能上島,所以六十幾年來對大二擔島印象,始終感覺很陌生。為了讓鄉親在踏上土地之前,先對兩島的軍事作戰方面有所認知,特就其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兵要價值,以及該島兩次保衛戰等相關問題,作初步的探討。期望閱讀之後,對大二擔島的認識能夠有助益。另外,本篇均書寫「大二擔」舊名,至於引用著作的部分,若寫「大二膽」則保留其原用詞,特先敘明。
大二擔島簡介
《金門縣志》(九十六年續修)(以下簡稱《縣志》)的「土地志」,記載:「大擔、二擔舊屬廈門管轄,今為國軍駐守。大二擔其南為三擔、四擔,五擔等嶼。」現在兩島通稱為「大二膽島」,但其原名為何,政戰前輩林馬騰所寫的《大二膽島的秘境秘史》,認為:「大、二膽島原名大擔與小擔,古屬廈門轄管。」
大擔的土地面積零點七九平方公里,二擔則為零點二八平方公里,合計一點○七平方公里。有關大擔的形狀,「土地志」描述:「大擔,在烈嶼西南,其形如鵝游水,長頸昂首,北山如頭而南山如身也。」至於高度方面,大擔嶼的南山海拔九十六公尺,可俯瞰全島,北山海拔四十一公尺,二擔嶼海拔五十二公尺。
大二擔島位於小金門西南方,扼制廈門灣的西南出口,兩島東西併列在金門與大陸青嶼、浯嶼之間,可說是金門的西側屏障。胡璉將軍的《金門憶舊》,在「古寧頭.大二擔」這一節,提到:「佔據大二擔島,埋伏下大砲,在功能上不啻一個無敵艦隊,遮斷廈門的交通。反之,若大二擔淪入敵人手中,鑿下山洞,裝上大砲,一直打到金門的南海面,料羅灣、峰上灘就都無法使用。」胡璉將軍所言,證之八二三砲戰期間,海軍艦艇能夠在料羅、新頭海岸搶灘運補,就是因為大二擔島有國軍駐守,不受敵人的威脅,可見兩島的重要性。
鄭成功與大二擔
明朝末年,延平郡王鄭成功以金廈為基地,亟謀「反清復明」大業。前中央社金門辦事處特派員郭堯齡所著《鄭成功與金門》,作了詳盡的闡述。明隆武二年八月,唐王聿鍵在福州不食殉國,是年十二月初一,鄭成功會盟小金門,以恢復明室為職志。《縣志》的「大事志」,記載:「明末,鄭成功據金門,隆武二年(公元一六四六年),清破福州,鄭氏會明文武舊僚於烈嶼之吳山,定盟恢復。」
明桂王由榔繼位後,改永曆元年(公元一六四七年),鄭成功於永曆三年(公元一六四九年)南征北討,但功敗垂成。《鄭成功與金門》寫到:「孤守金、廈,終非良策。乃擬別拓理想基地,俾作抗清運動的武力根據。」永曆十五年(公元一六六一年)三月初一,鄭成功在金門料羅海濱祭江誓師。三月二十三日啟航東向臺灣,驅荷之後,並收復臺灣。從隆武二年(公元一六四六年)至永曆十五年(公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經營金廈將近十五年,由於大二擔島的地理位置甚為重要,研判鄭成功的大軍曾駐守大二擔島。
從遺跡考證來言,《縣志》的「土地志」,記述:「萬人井在二擔島山麓岩石中。」在〈萬人井碑記〉內,記載:「傳說此井乃三百年前,延平郡王鄭成功率兵由廈門轉向金門時,途經二擔,士兵疲困,口渴難耐,鄭成功乃拔出寶劍,擲向岩石,大呼出水,此石應聲裂開,流出清泉,軍士獲此泉水,士氣大振,乃能殺退清兵,安抵金門。」另外,《鄭成功與金門》也曰:「神井在二膽,相傳鄭成功駐島時,又因缺水,復指地掘井,忽湧清泉。」兩者的說法雖略有不同,然證實鄭成功所屬部隊,確曾駐防過大二擔島。
國軍何時進駐大二擔
民國三十八年,隸屬二十二兵團的第五軍(轄第一六六、二○○師)駐防小金門。九十一年十二月,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印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軍史》,記述:「三十八年九月底,(第五)軍已移駐閩南廈門、金門一帶,軍原隸屬之第四十五師,縮編為第二○○師第五九九團,有官兵兩千餘人,並隨軍部進駐小金門(烈嶼島),擔任該島之守備。另軍屬之第一六六師,在廈門與敵激戰後,僅存官兵千餘人,亦撤回金門,擔任金西區之預備部隊。」由此看來,第五軍在三十八年九月底已駐防小金門。
古寧頭戰役時,第五軍並未直接參戰,該軍何時派遣部隊進駐大二擔島,以及兵力多寡,值得吾人探討。五十一年五月,國防部史政局所出版的《古寧頭殲滅戰》,在插圖第四「國軍兵力部署要圖(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中,以軍隊符號註記戍守在大二擔島的部隊,是二○○師一個步兵加強連。研判二○○師轉進至小金門之後,於三十八年十月初派兵進駐大二擔島。
這個加強連是何單位,官方文件查不到番號,但參加三十九年七月大二擔保衛戰的官兵,在訪談中清楚表達,當時他們去接防大二擔島時,駐島的守軍就是二○○師一個連。鄉賢董群廉訪問大二擔戰役參戰官兵的時候,七十五師的舊屬孫至祿說:「我們第三連是在(三十九年)七月初登上大膽島,接替二○○師的防務。」錢文也談到:「大概在(三十九年)七月初調大、二膽島,接替防務,換下二○○師的一個連。」
從參戰前輩所言之內容,證實二○○師是三十八年之後,首先駐軍大二擔島的部隊。如果當時大二擔島沒有兵力駐守,恐怕整個歷史將要改寫,特別向這位下達命令駐防大二擔島的將領,表達崇高的敬意。因為這是非常有遠見而明智的決心,對金門未來的安全影響深遠。
七十五師調金的背景
談論民國三十九年七月「大二擔戰役」之前,必須先說明參戰部隊七十五師調防金門的歷史背景。因為該師並不是三十八年十月「古寧頭戰役」的參戰部隊,也就是說原先並不駐防金門,是何因素調來金門,應予以說明,才能瞭解其來龍去脈。
三十八年九月初,十二兵團駐防潮汕時,下轄十八、十九、六十七軍,其中六十七軍轄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五師。當時兵團司令官是胡璉將軍,所以參戰的七十五師官兵受訪時,都說他們是胡璉將軍的「子弟兵」。七十五師先前在江西時,依「一甲一兵、一縣一團、三縣成師、九縣成軍」之原則獲得兵源,因此江西人最多,由於來自江西的金谿、貴谿、資谿等三個縣,所以又稱為「三谿部隊」。
三十八年十月,六十七軍受命增援舟山群島,於十一月初到達定海。共軍攻打登步島時,七十五師奉令增援該島守備部隊對敵作戰。三十九年五月,六十七軍從舟山撤退到臺灣,其所屬七十五師旋於六月調防小金門。
古寧頭戰役結束後,在金門的福州綏靖公署(按:由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改編,通稱湯總部)、二十二兵團等單位相繼裁撤,只留下第十二兵團。由於二十二兵團所屬的第五軍奉令改隸十二兵團,所以十二兵團增為三個軍(第五、十八、十九軍)。但由於舟山群島情勢緊張,三十九年四月,上級抽調第十九軍增援舟山。十九軍離開金門之後,兵團只剩兩個軍致防務告急,是年五月,胡璉將軍曾建請層峰調回十九軍或六十七軍,但無結果。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之前後,情報顯示共軍大量向閩廈集結,外島情勢危殆。六十七軍的七十五師奉命移防小金門,編入第五軍的戰鬥序列,接著十九軍也調回金門,以增強駐守兵力。這就是七十五師單獨調防金門的原因與經過。
軍事記者劉文孝,七十五、七十六年間曾在小金門任一五八師四七三旅四營一連少尉排長,服役期間發現烈嶼軍人公墓內有「登步島戰役烈士墓」,以及「登步、大擔剿匪陣亡將士紀念碑」,內心自問:「烈嶼與登步島相隔十萬八千里,為什麼這些遺骸會來到當地?」後來,九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他參加大二擔戰役六十週年紀念活動時,請教大二擔戰役的參戰英雄薛沅發才得到答案。七十五師的薛沅發描述:「被派往舟山群島,參加了登步島戰役,不久部隊調到烈嶼,再前推到大二擔,又遇上共軍進犯,穿梭打了兩場大戰!」就筆者所知,七十五師於三十八年十一月初到達舟山之後,立即投入登步島戰役,隔年五月撤退到臺灣(新竹關西),六月又調防小金門,總共七個月時間換防三地,高階領導幹部戎馬倥傯之際,無法即時辦理登步島戰役陣亡將士的祭悼典禮,最後到烈嶼之後,才連同大二擔戰役殉職的官兵舉行追思紀念,令人鼻酸哀哉!詳細內容,請參閱《兵器戰術圖解》第五十二期的「大二膽戰役六十週年紀念」一文。(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