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墾竹塹王世傑生平釋疑
二、王家大租權的轉移
王氏家族擁有南庄、北庄墾區庄的大租權,大租戶除了負擔正供及勻丁銀、耗榖,差役串銀(租稅徵收人的佣金)等公課後的大租榖,收項相當豐厚。但是大租戶或墾戶必須面臨官方不斷的苛捐雜派等壓力,以及維護墾區內治安或各項民政事務,大租戶或墾戶除非主事者強而有力或家擁鉅資,否則難應付各項捐派公餉和佃戶抗租。王世傑死後家族失和,乾隆時連年纏訟,案懸府署,累年不決,家道遂衰敗,惜哉!因此乾隆初年台灣城守營利用王佐派下爭奪大租訟案的拖累,王氏後人又因南庄大租權爭奪,形成更大的致命傷。久訟拖累破財,除飽足訟棍、胥吏之無度需索外,亦顯示出經營大租權的致命所在。
至於北庄十三庄約四百甲的大租仍在王世傑派下經理,王家以北庄業主王世傑名義參與城隍廟、東門堡福德祠、竹蓮寺等慰靈建設大力輸銀捐地基租以全其事。一直能恃其祖產之收入,至日本佔據台灣後,大租權均被政府收回,家道方始中落,絕非如坊間傳聞,王家瓦解於隆恩息庄成立之時。《新竹縣採訪冊》有相當詳盡的記載,幫助釐清訪談資料的謬誤。
肆、官方對王世傑的紀念
一、新竹市政府
為了感念先民王世傑對開墾竹塹城的貢獻,新竹市長林政則與新竹市開拓先賢王世傑研究會研商相關紀念事宜,每年於元宵節王世傑誕辰日,由市府定期舉辦官祀,並在王世傑忌日農曆十月十五日(實際應為農曆八月十五日)於「境福宮」舉行祭拜,以感念其對開墾竹塹城的貢獻。為緬懷王世傑開墾竹塹的犧牲與奉獻,由市政府定期辦理祭祀,一來可緬懷王世傑在開墾竹塹時的,更期勉後人們延續王世傑的精神,更期勉後人們延續王世傑犧牲與奉獻的精神,造福人群。除將其列入鄉賢祠外,並指示教育局將其事蹟列入國小鄉土教材,未來亦將設置王世傑紀念公園或王世傑紀念道路,並立碑紀念其對新竹市開墾貢獻的功績。
王世傑原是泉州府同安縣人,路過竹塹埔時,只見有少數原住民,後因督工運糧有功,獲准開墾竹塹埔。康熙年間,王世傑率領子女及親屬等百餘人搭船來到新竹。由於王世傑曾經與社番往來,憑藉著交際經驗及熟悉當地的地理環境,與原住民開始接觸交易,畫地相處,互動良好。除了開墾竹塹埔之外,王世傑先後多次捐地建廟、修建東瀛福地、新竹城隍廟、竹蓮寺等,安撫移民心理,也因此加快土地開發。他對竹塹城的開發,有著一定的貢獻。目前境福宮、竹蓮寺、城隍廟等寺廟都有奉祀王世傑的長生祿位或牌位。二○○八年二月廿四日,新竹市政府在「境福宮」舉行新竹市各界紀念竹塹開拓先賢王世傑347歲誕辰祭典,邀請各界人士參與祭拜,新竹王家族裔也首次邀請金門浦邊王世焜兄弟五人參加祭典。二○○九年三月二十九日將王世傑、鄭崇和、鄭用錫、鄭用鑑、林占梅、徐立鵬入祀六位「鄉賢」在新竹市孔廟,作為青年楷模。
二、金門縣政府
金門地區於二○○七年九月六日通過審查,將金沙鎮浦邊39、40號的王世傑古厝與古墓列縣定古蹟。康熙六十年(1721年),王世傑出外巡看圳道,被伏於草莽中之野番所殺,並割除首級,族人尋獲其遺體,不見頭顱,乃以金屬鑄造一頭合其身歸葬其遺體於金門北太武山麓蔡厝之郊外,古墓為高78公分,寬51公分,厚17公分之青草石所打造,碑題「顯考郡大賓世傑王公之墓」,浦邊世傳裔孫每年清明祭掃其墓,稱「金頭殼祖墓」。王世傑並不忘本,他在竹塹墾荒時為了能照顧留在家鄉的親族,設立了公田,每年將公田營收寄回家鄉或由族人前往竹塹領回公款,做為照顧親族、冬至祭祖及祖厝維修費用,直到日本殖民台灣時期才中斷公款支助活動。
王世傑是清代康熙年間竹塹地區的開拓者,跟隨他前往竹塹,除了他的子侄外,還有金門的鄉親。因為王世傑祖籍同安,所以隨他到竹塹開發者,除了金門人之外,還有同安人和泉州人,原有的記載都是為了更清楚的確認這位開拓者的原籍究竟是同安縣那個地方人,藉由金門現有的這三項資料,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確認,這位新竹地方的最早開拓者王世傑,是泉州府同安縣的金門人。從台灣方面有關他「晚年回歸在祖籍別世」的記載,他在金門的故居、族譜上以及他的墳墓在金門太武山腳下的各項記載,都作了非常詳細的交代,再比對於台灣方面的記載、同安方面的記錄,都可以為王世傑當年直接參與新竹的開發,提供一項更有力的佐證。
王世傑辭世之後,其子孫定居台灣,每年忌辰及清明掃墓,都由金門的旁系族人代為料理,使這位竹塹地區開拓者一生的功績,在金門的志書上沒留下任何資料,他的事蹟也未能在金門地方志書上見到任何蹤跡。而《同安縣志》對王世傑的記載,是謄錄連橫《臺灣通史》的內容。時至今日,由於其族人為他的故居和古墓申請登錄歷史建築古蹟,才讓這位竹塹地區主要開拓者,在金門地方史上得到其應有的地位,趁重修《金門縣志》之時,應將其事蹟編輯入【人物志】中,以表彰先賢王世傑對開拓台灣竹塹的貢獻,留下其應有的地位。
伍、後記
在偶然的機運下完成《開臺進士鄭用錫家族之研究》一書,因金門日報記者張建騰報導《浦邊三百年古宅──甚具保存價值》,和顏立水先生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發表《王世傑的古宅值得保護》,才發現竹塹開發墾首王世傑是金門人的訊息。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黃振良老師的《竹塹開墾者王世傑本籍初探》和王建成老師的《首墾竹塹城的金門人──王世傑身世平議初探》,相繼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登載,並以自己淺薄研究王世傑的認識,提出許多疑問與兩位老師討論,均獲得老師們圓滿的解說。新竹中學退休歷史教師張德南,在竹塹文獻雜誌對《王世傑開墾竹塹埔年代商榷》和《乾隆初年王家訟案的析釋》有精闢的探討。在張德南老師引領進入新竹市文化局的文獻室,找到大量新竹和臺灣史蹟書籍,其中找到由新竹市開拓先賢王世傑研究會,在民國八十五年出版的《竹塹開拓先賢王世傑派下族誌》,自費影印全書,連同由張老師提供現存民國六十四年歲次乙卯五月十七日抄錄,王家在台線裝「開拓竹塹始祖王世傑」的族譜手抄本,一同寄給黃振良老師,不久黃老師寄來《金門王氏族譜》〈學法公(浦邊)裔派譜序〉。輾轉與新竹市開拓先賢王世傑研究會理事長王忠仁取得聯絡,告知得到一份金門王世傑譜牒,王理事長初覺訝異,以前竹塹王世傑裔孫曾多次前往泉州及同安尋根不得。便相約在王家燦先生家中見面,召集王世傑裔孫多人,詳閱和比對昭穆的接續,並告知「王世傑古墓」在金門太武山下,金門縣文化局接受王家族人申請後,經審查通過,將「王世傑古厝、古墓」列為縣定古蹟。適逢王世傑第十一代裔孫王忠仁二○○七年九月十二日將率領新竹市家具公會來金參加家具公會商務會議,由金門王氏宗親會和浦邊宗親陪同展開尋根序幕,確認無誤並拍攝「王世傑古厝、古墓」照片,順利使兩地王氏宗裔血脈相連。二○○九年二月金門縣文化局,委託中國技術大學計畫主持人閻亞寧教授,完成「金門縣縣定古蹟王世傑古厝與古墓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報告書,不久「王世傑古厝與古墓」工程發包重新改建,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監造,建華營造修建,耗費新台幣一千兩百多萬元,是繼東溪鄭氏家廟與「開台進士」鄭用錫連結,另一項與竹塹發展息息相關的歷史淵源。而「新竹開拓先賢王世傑研究會」民國一百年四月底也組團到金門參加破土典禮,理事長王冠翔、前理事長王忠仁、理事王盛臣、王忠慶、王孝民、常務監事王盛沼、會員趙寶定、監事王盛洪、總幹事吳青山議員等,與金門縣前議長王再生、前文化局長李錫隆、祕書黃雅芬、課長郭朝暉、承辦人員許勇為、浦邊王氏族人王世焜、王世振、王仁戚、王世瑞四兄弟及王世德等,另有研究過王世傑生的文史工作者黃振良、王建成等人都到場觀禮。
金門縣文化局費時一年三個月的修葺縣定古蹟「王世傑古厝與古墓」,二○一二年九月三十日正式完工落成啟用,也讓竹塹開拓者的先賢王世傑古厝,再次重現往日的光采。王世傑古厝是金門當前公告的宅第類古蹟中年代最早的建築,更是明末清初金門民居建築材料、建築形制上最典型的代表作。
王世傑古厝為二落大厝加雙突規形式,正面出簷是大展步形式,兩側出簷以花崗石條出挑支撐捧簷;後落桷板突出背牆牆體形成出簷。建築內部以正廳為中軸線上的空間佈局,前後兩廳以深井區隔,深井兩旁置櫸頭,而突規前後落房間以深井做區隔,與一般閩南式傳統建築之格局相同。而前落次間房與櫸頭間有以花崗石做為下堵,上堵以木板牆作為區隔。前廳兩側的木板牆體以菅蓁(菅芒桿)編砌再敷上泥土,為清初閩南建築之特色。
而其古墓位在蔡厝村西郊太武山下,朝高坑村方向,其直系後人定居台灣,故長期以來,其墓都由其侄系世傳後裔照料,在三百多年兵荒馬亂中,卻一直未曾荒廢殆管。該墓型制簡單,目前僅見者是墓龜及墓碑部分,墓碑前有花崗石供桌。墓龜以三合土築成圓龜形,墓碑以青斗石鑿成,上方兩角鑿平呈六角形,有浮出碑面的邊框,陰刻碑文「顯考郡大賓,世傑王公之墓」,雖歷近三百年之久,僅有少量苔斑及邊角的些微傷痕,全石無斑駁現象。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