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陳伯
那晚,與母親從超市採買返家,豈料,取出袋裝米時,底部居然有個小破口,掉出一些米粒;因此,我趴在米桶附近,以小掃把集中,再徒手把地上和角落的米粒一一掇拾起來。母親見狀,忽然說:「你七、八個月時,也是這樣在地上爬啊爬的,好可愛。陳伯看你總是爬在地上,就買了一張嬰兒床給你。」
由於對彼時記憶淺淺,只能從母親的回憶或舊照片拼湊出童年片段:那是我最寶貝、渴望的童年夢。
照片中左一那位是我的父親王瑞林先生,他懷裡那位甫滿周歲的小男孩是我;這天是民國76年三月五日(照片右邊可見日曆)。照片中間是父親軍中袍澤老陳(陳修鴻),另一位則是他們共同的友人張先生。他們管父親叫老王,使我成長過程,一度誤以為父親姓老名王。不看鏡頭的照片情緒最真實,56歲的老王抱著他周歲兒,老來得子,人父喜悅滿溢臉上。老陳最先走,已作古16載;張先生則失聯多年。
來自浙江的老陳是我的陳伯,長父親幾歲,總是笑口常開,身材同樣高壯,兩人相識40年。退伍後,便一起在台北賃居,彼此是工地同事,住一個屋簷下相互照應;在那數十個無親無故的年頭,他們一個山東青島,一個浙江杭州,在台灣結義金蘭,民國68年更一起買下了一層公寓。
可能因為始終獨身,經濟負擔相對輕些,陳伯比父親早很多年便從工地退休,成為我與哥哥童年時的最佳男保姆,也是一種如父親般的存在。
與父親騎的125c.c.野狼機車大不同,陳伯騎的是50c.c.的石橋蘭蒂,我還記得是綠色車身。每次發動,都會發出好大的聲音,彷彿在提醒四界:我要出發了!那美好的噪音,是行進前的暖身序曲,是我童年最愛聽的聲音──代表陳伯又要帶我出去溜搭了。
最常去兒童樂園、歷史博物館,我記得每次都要去販賣部或雜貨店涎著臉央求吃冰淇淋、果凍與泡芙,陳伯總有求必應。幾次,因為下午吃了太多零食,以致吃不下晚餐,父親還怪陳伯:「你慣壞他了。」
其時,各式新型機車陸續問世上路,陳伯的石橋蘭蒂已經稱得上是「老爺車」,但他從未換新,壞了就修。一次,陳伯載我,從碧華公園騎回家的路上,忽然下了一場急雨,輪胎打滑,整台車往右傾倒。
陳伯即使倒下,仍設法護住坐在前座的我。陳伯的右腿挫傷流血,我則是毫髮無傷。
民國90年,我國三要升高一那年暑假,是陳伯人生最後一個夏天。那年五月,我因為推甄上三重商工商業經營科,一天下午便帶著錄取通知單自己騎單車去報到。不料,在力行地下道不慎擦撞上隧道護欄翻車,膝蓋擦傷不說,報到單也搞丟。狼狽回家,陳伯午休剛起床,見狀問我發生什麼事,便匆匆下樓驅車前往我翻車的地點察看。
約莫半小時,陳伯帶著我的報到單回家,單子上還印有幾條輪胎痕,「找到了!你趕快去報到!」我才趕緊再騎單車,總算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報到,有驚無險。
那些年父母親忙於工作,哥哥長住外婆家,在親人都缺席不在家的那段歲月。陳伯是我從學校放學回家後,唯一的家人。陳伯最後一次回老家探親時,更從杭州靈隱寺帶回了一塊佛牌給我,正面是觀世音菩薩聖像,背面則是我的生肖虎,上面印著:一生平安。當時我並不知道,原來那是陳伯給我最後的祝福。
民國90年七月九日,陳伯睡夢中在家捨報往生。那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經歷的死別,撕心裂肺不在話下,一如杜甫所言:「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這是生離,也是死別了;父親更是紅著眼哽咽感歎:「昨天還好好的,怎麼說走就走。」
陳伯原長眠南港軍人公墓,後來,他老家的親戚來台灣把他的靈骨接回浙江杭州,也算是落葉歸根,功德圓滿。只是,從此我與陳伯的距離,不再只是三重與南港,而是三重與杭州了。
時間仍然繼續在走,我的父親老王也自人間撤退三年餘。照片裡的小男孩如今而立之年,看著舊照,滿眼是淚。曾被兩位長輩如此慎重愛過的證據,千金難買的人間情份──名曰父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