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眷村騎單車歲月

發布日期:
作者: 劉先昌。
點閱率:1,260
字型大小:

單車,正式名稱應該是腳踏車,但也有許多俗名像:孔明車、自行車、鐵馬等。在新加坡稱之「腳車」,江西贛語更稱之為「鋼絲車」;清末剛引進中國時,更稱之為「洋馬兒」不一而定。它是開發中國家民眾主要的代步工具,也是勞動者的生財工具。在台灣一甲子時間,腳踏車的變化實在太大,儘管一人交通工具已發展到機車、電動車、老人代步車,但是它仍奔馳在城鄉海角,而且肯定不會被淘汰,因為它已從代步工具進化到健身休閒功能,可以說生命力十分強韌。
早期的眷村孩子,沒有經過三輪腳踏車階段,甚至沒有青少年尺寸的單車,直接就跳到大人騎的自行車,全是自個兒摸索出來經驗。但也有人因為平衡感欠佳或是緊張,在初學騎車時摔跤、碰破皮應該是許多人記憶裡難忘的事。
大人的車要怎麼騎呢?孩子身高不夠,車距太長,就算坐上去連踏蹬都構不著,但是如果不試著去征服它,以後就只有走路的份,活動範圍也只有在家方圓三到五公里以內,因此膽子大的孩子就率先挑戰,趁著大人不在,推出了車子在碎石路面上嚐試,就像西部牛仔想要征服一匹野馬,有著同樣的企圖心。
既然正騎不行,那就斜跨騎吧!孩子把右腳斜插在三角架內,左手扶著左邊把手,右手抱著坐墊,於是搖搖晃晃的出發了,當然一開始無法掌握平衡,腳一蹬就摔車,扶起車來揉揉跌痛的手腳、拍拍塵土跨上再騎,幾次之後熟稔了技巧,身子雖低但是斜踩姿勢卻是端正的,就這樣學會了斜跨式騎車,以後遊玩半徑可以擴大到十公里以外,這在當年是了不起的成就,也讓多少孩童心生羨慕。
當時各家人口眾多,腳踏車就這麼一兩部,父親騎一輛上班,讀高中的哥哥再騎走另一輛,想要嚐試只要等到例假日或寒暑假了。學會了騎車,再也不耐煩用走路去同學家,因此一早起床搶先就騎走,讓晚起的姐姐氣的要命,當時能騎車幾乎就是轉大人儀式,跨上去悠遊自在,可以探索離家更遠的地方,在沒有零錢的年代無法坐公車,有了它就能到十二公里外的市區,眼界與探索範圍擴大許多。
體育細胞特別好的哥哥,能用腳踏車一次載六人表演特技,自己坐穩後,再叫弟妹鄰居小孩上車,一部單車是這麼坐的:橫槓後座各載一人,車把上蹲坐一人,後輪兩側再各站一人,於是像馬戲團般在路上大出風頭,這是一種平衡與協調合作功夫,當然更是一種刺激,常常在歡笑與驚歎中結束耍風頭。
高中暑假輔導課,學生軍車常停開,於是興起騎車到中壢念頭,同學約好結伴而行,我們不走熟悉的110號公路,而是繞到大竹、老新庄,走鄉間僻靜之路到達中壢,這就是一種探險,知道目標方向但路途全是新鮮,於是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一路說說笑笑加上體力好,這一段近二十公里路也就不覺累了。
車子的老舊,使得眷村孩子練得一手修車功夫,掉鍊掛回是最基本等級,至於修補輪胎已近單車行的水準,如果有內胎被刺破漏氣,就把內胎拉出,把隨身帶的銼刀工具,將破洞銼鈍,抹上黏膠補上膠皮,將車推至車行打氣就大功告成,連修理費都省了,當時純是為省錢,沒想到日後還真成了一門技能。
最懷念的還是單車載來各種小吃貨品,早期沒有機車與小貨車,逐村叫賣一律是腳踏車穿村到戶。有賣冰棒的、山東老鄉載木箱賣饅頭的,也有豬血糕、麻薯、烤蕃薯的,至於一早就來的是磨菜刀剪刀的,更有籠子裡裝的小雞小鴨販售,當然還有早已消失的閹雞,通常他會停留久一點,展露一手用工具摘除雞睪丸功夫,看得大家嘖嘖稱奇。
民國六十三年桃園基地黑貓中隊解散,美籍顧問騎的腳踏車父親買進一輛,這是依老外身高設計的28吋窄把自行車,騎上去受限於車把,身體挺直目不斜視,騎它的人看起來非常紳士;它的性能極佳,但是受限不能做特技動作,家裡除了父親騎乘之外沒人碰它,如今存在記憶裡難忘。
早期的眷村生活單純沒有變化,騎車是青少年感到快樂時光,大家數車同行到基地打球,這時可以放掉雙手用身體控制車行,或是兩手交叉握把做玩命動作,也練就了騎車另牽一車的本事,成為回憶中鮮明的片段。如今騎車成為時髦運動,除了車子有變速功能外,騎士身上配備更玲瑯滿目價格不菲;回想單純年代,汗衫短褲加木拖板騎了車就跑,但是快樂絕不會比現在少。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