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大膽島─九龍口上的一顆明珠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馬騰。
點閱率:1,767
字型大小:

大膽島北山自明朝即有媽祖古廟,《廈門誌》載:「大擔澳在大擔嶼西天后宮前,可暫寄泊」。以及「前園宮在大擔山後,天后主廟也,杯筊甚靈」。廟因年久失修殘破簡陋,據傳清朝靖海侯施琅征台前巡視大膽海域,登島祈求保佑大軍海上平安,凱旋後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為還願向廈門商賈募款重建,將廟擴建成三殿落兩護龍之規模,廟依山順勢而建,殿宇莊嚴、氣勢宏偉,廟址在今日的北山廟前,豎立「大二膽戰役紀念碑」之處。
廟因供奉媽祖娘娘與觀世音菩薩,而稱為「寶靈寺」,但漁民卻依然稱為「媽祖宮」,將北山稱為「媽祖山」,每逢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慶典,廈門進香遊船絡繹於途,媽祖宮口碼頭帆檣雲集,香客如織,熱鬧非凡。
媽祖山,岩壁陡峭、怪石嶙峋,層層疊疊,登臨其上金廈港灣瞰置無遺,波光帆影水天一色,自然景觀令人陶醉,是廈門人登臨遊覽的天下。當年文風鼎盛,騷人雅士相邀登島,飲酒賦詩,低吟長嘯;帶兵儒將登臨亦意氣風發,揮毫留字,一抒胸中塊疊;島上岩石又極適合題刻,故留下許多文人武將手澤,久而累積不少鉅幅石刻,無論書法、刻工、辭藻皆美,蔚為大觀。可惜歷經砲火摧殘,大部分碑碣已屍骨無存,今僅有少數殘留,彌足珍貴。
寶靈寺有住持和尚數人、菜姑以及經營小店商人,北山另有漁家搭屋數間屯墾,因屢遭盜賊侵擾洗劫,而無法長久居留,開墾的數畝田地成為廟方資產,住持僧侶自食其力,耕種自給自足;廟旁有方池塘可灌溉,也有口水井(非現在的大膽神泉),水質甘甜,可提供香客和捕漁人飲用,因而成為憩息的驛站地。
烈嶼人只把大膽島當做海上中繼站,要到廈門經商或到南普陀寺進香,或探親或到南太武山砍柴取薪,船經過時偶會上島歇歇腳,並向住僧討口水喝。漁船遇到風浪,就把船靠在宮口,卸下風帆拴住纜繩,到寺裡借宿避風過夜。青岐人喜歡呼朋引伴,到大膽島砍柴或漁撈,或到礁石間撿拾貝類,有時就自備糧食,到寺裡借住數日,謂之「站嶼」,都有豐富的收穫。
《廈門誌》載:「道光十九年﹙1839年﹚,廈門以大小擔、浯嶼為門戶,險要稱最,為通泉、漳要衝。水師各分汛地,派營弁領船駐泊巡緝。小擔、浯嶼亦各有分防專守」。《金門縣志》亦載:「道光十九年鴉片禁嚴,有夾板船詭稱遭風,往來大小擔洋面,適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哨至,遂揚帆去」。大膽水域海防雖嚴密,洋人依然勾結海盜探路,試圖運毒闖關。
「鴉片戰爭」爆發,英國艦隊攻佔廣州以後,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二十五日,浩浩蕩蕩進軍廈門,船艦三十八艘,運載兵士3,500人,進入大膽海域時,大擔砲台發砲迎擊,旋被艦上強大火力摧毀,艦隊開進廈門港,島上八千清軍嚴陣以待,奮力扺抗,終不敵船堅砲利,廈門陷落,任其燒殺掠奪。
翌年,中英鴉片戰爭結束,滿清戰敗,簽訂喪權辱國的第一個不平等《南京條約》,賠款及割讓香港,並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個港埠成為通商口岸。廈門因自乾隆至道光年間,「漳浦兩地由閩南往西洋、東洋、下南、上北四條航路,都經過大擔、小擔,是南來北往船隻取汲的港澳」。交通運輸發達,英國皇家海軍部製作刊印的航海圖,早已將大膽海域列為重要水道,標注水深和礁嶼分布,可見英國覬覦廈門之地已久。
廈門自開放通商後,海上貿易興盛,成為東南沿海對外的重要港埠,進出廈門港的船隻絡繹於途,都以大膽島作為「海門」,大擔海域潮流洶湧又多島礁,不熟航道者在夜間航行,常有觸礁情事發生,相傳有寶靈寺僧人慈悲為懷,為行船人夜間安全,每日爬上南山頂上點一盞燈,做為廈門港的航標,故南山俗稱「點燈火山」,又名「天燈山」。
廈門港埠日益繁榮,商輪川流不息,清廷遂於同治四年﹙1865年﹚,委由英國人設計,在大膽島南山建造閃光燈塔乙座,名為「大擔燈塔」。在中國海關民國十六年印製的《通商各關警船燈浮樁總冊》中記載:「大擔燈塔編號第45燈,屬福建省同安縣廈門關,在廈門外口北路大擔島上,設有白色鐵燈房一座,上置六等透鏡四面,白光聯閃明滅燈」。日本出版的《燈臺-支那/三都/福州》中記載:「大擔燈塔番號125,1863年建造,台塗鐵造小舍,塔高10呎,為第六等折射,複連明暗,光遠距離10浬」。
大擔燈塔因不足以涵蓋全航道,遂又在大膽島的西南方,相隔三千公尺之青嶼崖壁上,建造乙座不動紅光的「青嶼燈塔」,以輔助大擔燈塔運作,共同指引商輪進出航道,燈塔定時明滅閃爍,成為大膽島的標誌。
光緒元年﹙1875年﹚,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巡視金廈海域,奏請築建嶼仔尾、磐石、白石頭等砲台,形成互為犄角,守護大膽島洋面、以保衛廈門港,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咸感「火力不能及遠,一有戰事,沿岸火力不能破甲,對閩省防衛不能起到戰略性威懾作用」。遂再奏請購置克虜伯大砲,築建第二代海防砲台在胡里山上。
國民政府肇建,軍閥割據,國勢積弱不振,日本狼子野心,企圖侵略中國。《金門縣志》載:「在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大膽島海域附近,發現不明國籍軍艦七艘停泊」。大擔燈塔示警,廈門一帶加強警戒,軍艦不久旋即離去,研判為日艦試探中國防務虛實,侵略的觸角已伸向中國東南沿海。
「七七」抗日戰爭爆發,民國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金門淪陷,當時國軍恐日軍艦循九龍江進軍內地,在浯嶼與大膽處炸沉商船數艘以堵江,遲滯日軍之迅速進展,形成金門淪陷而保住廈門的局面。翌年五月,日艦浩浩蕩蕩開到大膽海面,胡里山的要塞發砲迎擊,砲彈飛越大膽島,日艦以強大火力壓制,迅速闖入廈門港,廈門旋被鬼子佔領。
《金門縣志》載:「民國三十一年二月,中央第二十五集團軍諜報室情報員許順煌,因該線同志許水龍行蹤不密,在烈嶼被日軍破獲」。時為元宵節前夕,擔任通訊員的青岐漁民洪水尚、洪水枝、洪培育、陳榮、陳前琪、吳水派、李文秀、陳欽瑞、李炎佳共十一人被捕,經過嚴刑酷打後,以麻繩綑綁成串,又恐其逃脫而擊斷小腿,用船載至二膽島沙灘,令其自掘大沙坑,再用木棍敲昏集體活埋。
抗戰勝利後,在大膽島古寺旁發現一個「忠魂塚」,為當時廈門的愛國志士,不忍被日軍殺害的烈士暴屍沙灘,共收集五十付忠骸,遷葬埋骨之處。今日忠魂塚又毀於戰火,烈士英靈已奉祀於太武山忠烈祠,並在青岐的清遠湖畔,建築「抗日紀念公園」,紀錄抗日英雄芳名供人瞻仰。
我國獨立抗戰,雖是艱難困苦,卻是全民同仇敵愾,汪精衛卻叛國組織偽政府,民國二十九年三月,成立「和平救國軍」,在閩南設警備部,莫清華為司令,駐防浯嶼,派第一中隊長韓金山率百餘人駐守寶靈寺,配備快艇兩艘,對往來商輪臨檢勒索,封守廈門港口。
民國三十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節節失利,盟軍飛機的轟炸已擴及金廈地區,日軍恐盟軍進攻廈門港,開始在大膽海域全面佈雷,翌年六月,颱風來臨,固定水雷的鐵鍊斷脫,巨大的圓球形水雷隨波飄流,有青岐漁民用網將其一個個拖回至烈嶼龜山沙灘,卸下信管,倒出火葯販售。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抗戰勝利消息傳來,駐紮在寶靈寺內的救國軍頓起內鬨,形成兩派激烈辯論,一派利用熟睡時群起誅殺親日派漢奸二十幾人,血濺佛門聖地,自相殘殺後撤至漳州,部份接受中央國民政府收編,餘作為鳥獸散。
艱苦的抗戰獲得勝利,人民期盼的「和平時期」日子短暫,國家的復員建設未及開展,國共內戰如火如荼燃起,國軍節節失利,共軍渡江後勢如破竹,民國三十八年八月福州陷落,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上將,坐鎮金門整頓防務。
九月三日,陸軍第五軍李運成軍長率二○○師麻心全部隊進駐烈嶼,派一個步兵連駐防大膽島,作為前哨警戒站,九月三十日金門宣佈封港,管制船隻進出,金廈交通斷絕,滯留廈門的金門人,從此無法返鄉。十月十七日共軍以葉飛的第十兵團攻陷廈門,廈門附近島嶼亦相繼陷落,唯大二膽島卻遺落在國軍掌控中。
金門已是岌岌可危,所幸在十月二十五日「古寧頭大捷」,才使金門與周邊島嶼屹立不搖,但是大二膽島因地處偏遠又深入敵前,防守和補給相當困難,國軍徵召烈嶼青岐的漁民組成「船伕隊」,擔任對大二膽島運輸補給。島上兵力單薄,並無構建永久性之防禦工事,隨時都在準備撤守中。
民國三十九年六月,陸軍步兵七十五師(三谿部隊)汪光堯部接防烈嶼,派225團第一營營長史恆豐率一個半連二百多人進駐大二膽島。中共欲打開廈門港封鎖,以利軍需民食運補,企圖奪取大二膽島,葉飛兵團遂挑選八十六師一個加強營,以精銳700餘人、機帆船27艘,配屬重機砲連,於七月二十六日渡海攻擊,乘暗夜又是颱風天,強行登陸突襲。
營長史恆豐沉著應戰,激戰晝夜,南北山通訊中斷,傳令兵賴生明負傷奮勇穿過敵陣,聯絡合力反擊,使敵悉數就殲,此役國軍以寡擊眾,千鈞一髮中贏得勝利,小兵立大功的戰役,使大膽島聲名遠播,史稱「大擔島大捷」,此後共軍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對穩定台海情勢,居功厥偉。
清理戰場時,俘虜敵軍252人,擊斃310人,未登陸即溺斃海中百餘人,無一人生還,共軍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國軍以298人守島應戰,遇到敢死隊的勁敵,也是付出慘重代價,國軍軍史館資料記載大擔島戰役:「國軍官兵傷亡一百七十人」,傷與亡並沒有明確區分。國防部為褒忠烈功勳,特在烈嶼興建「軍人公墓」,安葬大擔島戰役陣亡將士忠靈,今烈嶼軍人公墓經整修過後,尚可明確辨認出,該戰役殉國烈士忠墳九十一座,尚缺陣亡的作戰第二功鄒仕祿之塋,還有重傷後送台灣無法醫治而死亡者,並未安葬在此公墓內,所以陣亡人數應在百人以上。
大膽島戰役時,造就出英雄人物,賴生明居作戰第一功,司令官胡璉稱譽為「三谿之魂」,當選為戰鬥英雄。住在寶靈寺的炊事伙夫頭周岳山,利用廟之地勢,以手榴彈襲敵無數,後雖壯烈成仁,胡璉稱其為「三谿之魂」,獲選為作戰第三功。營長史恆豐沉著應戰,獲得勳獎和晉陞,以小搏大的戰役,使其一戰成名,成為家喻戶曉人物。(中)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