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朱熹尺牘
朱熹(1130-1200)生年距今800多年,而他的親筆所書,至今保存在故宮,為了學位研究朱夫子已經5年的我,心喜我不用買機票出國,或者到對岸,就可以親眼見到他的筆跡,這是多麼賞心悅目之事。
第一次親眼目睹這一幅「致會之知郡尺牘」,一眼就認出朱夫子圓潤而靈動雅緻的筆力。小小的朱熹迷,我,除了買他的書,像《朱子語類》、《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和《進思錄》……等等來讀,也蒐集他的墨跡複印本玩賞。忍不住拿出手邊「朱熹城南唱和詩」出來和「致會之知郡尺牘」比對,發現前者在「納湖」詩句「秋來幾許深」和後者的「比日秋深」的兩個「秋深」,固然沒有完全一樣,卻相映成趣,我閒暇時,就這樣一一比對朱夫子的「同字異書」,引以為樂。
朱夫子在寫「致會之知郡尺牘」時,已經65歲,屆退休的年齡了,這段時間他常常害病,看他老年畫像體態臃腫,就知道新陳代謝不好。而他的傳記中一生辭官10多次,65歲這一年至少辭了3次之多。他一直在對朝廷說,他不能作官,而他一生做得最久的是「奉祠」之類的職務,管理廟宇的閒差,例如,他在52歲就曾主管台州崇道觀,領少少的薪水養家。因而能把多出來的時間編書、著書和講學,成立書院。同時代人中他是著書和講學最勤之人。
他將亡之前還在編修《禮》書,為的是能在禮壞樂崩中,重新再找到國家的新秩序。這封信是他卸下知潭州後,前往京師之途寫給部屬交代政務,兼感時傷事問候熟人。筆跡流利一看就知出自寫過很多字的寫手,朱夫子主張「存天理、滅人慾」編著的書有78種,光是寫書都能練出一手好字來,這封信就是最佳書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