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恩師李元縉為賢契「許同安」作序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清風撰/蔡元友校。
點閱率:917
字型大小:

今人無不為古人之名諱、表字、號(自號、別號或諡號)所困惑不解。古人之名、字相對而言較為固定,然而,號則多變、多用,時常讓讀者對不上號。儘管如此,只要我們用心多加識記和辨別,一般情況下,明確不同的名、字、號即通指某一個人,其中的來龍去脈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所取之名,雖然有多種含義、寓意,但都寄予著長輩、先生對晚輩的殷切厚望。一般來說,孩子幼時父母所稱呼之名為乳名。若以同宗族親排次所推之名為行名,有「幾哥」「幾郎」之叫法。到了總角或說成童之時拜師、入學、出考之名則為諱名。及冠之時,又請命于賢達名流為之表字,曰字名。而後有朝一日若是科甲仕宦則有別號或者有自號了。如今,我們將名與字合稱「名字」,閩南語還保留著對某商店、商標所稱「字型大小」「字號」的說法。
這裡我們要探討一下的是晚明時期名揚海內的同安縣「金門第一才子」-許獬。許獬(1570-1606),初名行周,字子遜,福建同安縣金門人。據傳,因其父期望他長大後能效仿唐代著名文學家歐陽行周而得初名。後來,因他曾夢見自己金榜題名,遂以神奇異獸「獬」字改名,旨在分辨事物是非曲直,踐行自己的諾言「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干天下第一等事業,更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辛丑年,他參加會試而奪魁南宮,登科居於進士行列之首,即會元、傳臚,以其優秀而被選為庶常起士,期滿結業授翰林院編修,有「許太史」之尊稱。他個人一貫恪守道德準則,秉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從政為官清正廉明,堪稱大明的時代典範。卒後以鄉賢配祀朱子祠于金門浯江書院之內,其族親、後裔亦立祠奉祀之。
因許獬的才氣斗牛沖天,時人以地名冠之「許同安」之雅稱以表示對他本人的敬重和好評,亦即同安縣域內不再有第二人的文學才華能與之相伯仲。當然,這也是對古代同安為「人傑地靈」的盛譽。此法正如泉州南門之李贄(1527-1602),堪為閩南泉郡第一才子,人稱「李溫陵」。
金門現存的「文章垂世、孝友傳家」牌坊(遺跡、已修復)、文林郎墓道碑、太史鍾斗許公墓(位於山前村後)、叢青軒遺址(縣定古蹟-清金門鎮總兵署)等等遺跡以及「會元傳臚」匾額(位於朱子祠前講堂內)、後浦許氏宗祠、后湖會元紀念館、《金門珠浦許氏族譜》等等都具有較高的物證、史料研究價值。時年蔡復一述稱與許獬「同里於島,同閈於城。相杵尚輟,矧在戚朋」,其文《祭許鍾斗太史》則可列為旁證,譬如祭文中還有惺惺相惜的緬懷之辭「高山大川,永藏精靈。筆花不死,散為列星。」以及「朝榮夕悴,感此霑纓」之痛哭狀況等等。
再說李元縉先生,泉州晉江人氏,其字宗謙,號衷一,萬曆十三年(1585),鄉薦第一,為福建解元,然而其後卻不第而歸。此後,他對舉子業頗感厭倦,自己因而久久難以釋懷,亦以自身的遭遇與同為解元而未第的唐寅字伯虎(1470-1524)之命運相提而並論,同病而相憐。
先生博覽歷代書卷,潛心於著述立說。有《景璧集》等傳世,且一生廣泛交遊,傳道授徒眾多,許獬便是其中的翹楚之一。據《福建通志‧卷四六‧人物》之載述,許獬年少時曾經徒步前往晉江,拜于李元縉先生門下,後來成為他的得意門生。
然而,許獬在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之後不久就撒手離世,于萬曆三十四年(1606)農曆六月十五日仙逝,享壽三十有七。一生可謂竟是如此短暫,可歎他胸懷鴻鵠之志,無以報國而遺恨赴九泉,然其天下文章,時人仰慕觀止,世人傳誦至今。許獬之弟搜集其枕中遺稿,並請正于李元縉先生。先生悲喜交加,則為《許鍾斗文集》《許子遜合刻》作序,各一篇。序言的字裡行間再現著當年歷史的痕跡,令人深感如聞如見,或多或少地為我們提供了一些較為可靠的資訊。
先生在《許鍾斗文集序》中說,予讀之,不覺惻然悲又欣然喜也。悲之者何?為一代惜九鼎之才也;喜之者何?為千古揭天球之寶也。
作為許獬的恩師,先生神色凝重,一言難盡內心的憐憫之情,為之悲傷,為之哀憐,悲其一人之言能為天下所重,哀其英才惜無天年而早逝。然又為之欣慰,為之喜幸,欣其「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喜其學業有成,垂世文章能為世人傳頌。
先生在序中還說,雖然,有子遜之才,則不能以年掩;有子遜之文,則不能以世掩。年與世遞相謝也,所不朽者獨此人心、精靈發而為文耳。
恩師憐惜著他這一位早逝的賢契,一再表明自己閱讀許獬遺作之餘的心跡。他認為,儘管如此,許獬之才之文不會因為其年其世的相繼衰落而被遮蔽、被埋沒下來。其「人心、精靈」所發而作之文必將會永垂不朽,必定會名垂青史而流芳百世。
我們不妨接著看看先生在《許子遜合刻序》中所述的見解。他回憶說,當許君子遜之弁南宮也,一時文章震動天下,四方人士翕然宗之,奉其言為司南。今子遜往矣。先是,梓有九十九首,吳越之間,家傳戶誦,至今猶然紙貴。
他還說,宇中薦紳學士過銀同(注:銀城,即同安)者,往往問遺稿於尊人(注:對他人或自己父母的一種敬稱)、封翁(注:封建社會因子孫顯貴而有榮耀且受封典的人),而以所已見為未足也……自子遜一先天下,廟廊之上,黌舍之中,何人不讀其書?何人不羶其名?
由此可見,許獬之才之文名噪一時,引起了晚明時期朝廷上下、地方官員和民間文人雅士的普遍重視。想必恩師李元縉先生為之作序的心血沒有白費吧?
不僅如此,他的文章至今仍然得到教育界、文學界的極大關注。如,他的《古硯說》一文入選中國大陸中學語文教科書,就是一篇很好的範文佳作,多次被選用作文言文閱讀的材料,高考語文試題中也出現在文言文閱讀試題中(2007年安徽卷)。他的這篇散文因事說理,從家中的一方古硯起筆,理論聯繫實際,說出了「吾之所謂好古者,學其道,為其文」的看法,表現出一種務實求真的學習精神。因而,現代文學大師、閩南人林語堂先生為許獬其人其文作出了極為中肯的評價-「署盡天下藏家心事,收藏至理」。
參考書目
1.《景璧集》明代 李元縉撰‧八閩文獻叢刊 曾祥波點校‧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年8月。
2.《閩中理學淵源考》卷十七‧清代李清馥撰。
3.《金門第一才子許獬》許績鑫編撰‧金門鄉賢人物列傳叢書‧2006年12月。
4.《遯庵蔡先生文集校釋》蔡復一撰著、郭哲銘校注‧金門縣文化局‧中華民國96年3月。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