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和我大不同
話說大人的世界裡充滿了人情世故,世故卻失了真,在人際關係的交誼上,最好是識時務者為俊傑,說一就是一,舉一就不可反三的固執模式,讓孩子吃不消,也無福消受。反觀孩子就常出現無厘頭或不按牌裡出牌的事,突發奇想的舉動,讓大人不得安寧,非得要雞飛狗跳才罷休。大人與孩子如何取得平衡,和平共處,關鍵在於大人要「向內看」,孩子則要「向外看」,一高一低的天秤線才得以扯平。
大人學習內看,才能看見自己的本貌,潛藏在外表下的軟弱與不足,才能啟發出大人的柔軟及溫柔的本性。孩子學習外看,才能看見自己的成長,從沉溺在自我的異想世界裡,看見與現實的格格不入,以及無法度失控下,如何解決問題、處理善後,從挫敗中自我醒悟反省,才能激發出孩子負責任與助人的動力。相輔相成的是,時而覺得大人的世界太過複雜,就學習像孩子般反璞歸真的單純;時而覺得孩子的世界太不務實,就學習像大人般架構出胸懷大志的藍圖。大人曾經也是小孩,孩子的心思不難懂,只是要再花些時間尋回記憶,因為大人的口袋裡,曾經藏有各種怪獸,大人的腦袋裡,曾經浮現奇幻彩虹。
大人跟小孩的相處,在處理意見衝突,有時難免有疙瘩,且又存在著一種無法割捨的親情,去面對所有所謂該履行的義務與責任,在這當中,不論是小孩還是大人,問題出現時的心情轉折,當小孩慢慢長大,想法與心境的蛻變,反差的這種情況,讓我們思考父母和孩子間不同的矛盾心理。
每個人都會犯錯,如何學習道歉、改過向善。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變成一個令人失望傷心的孩子時,孩子在舉棋不定思量著,爸媽是否會無條件打開雙手,迎接重生的自己,是否還願意愛我?
大人與小孩真的天差地別嗎?還是如出一轍?仔細思索最初的我們,可不都是從小孩的模樣,慢慢歷練成看似偉大成功的大人,是因太多的磨難、壓力、歷練,埋葬了天真爛漫、天馬行空、創意的童真,剩下的只有一成不變的規律生活。話說大人的世界不好嗎?這樣說就太過自私了。夢醒是成長的開始,現實迫使不得不去改變,被捲入忙碌又殘酷的社會漩渦內,若不這樣做,可能會危害到正常的生活,甚至讓孩子無法維持基本的吃飽喝足。人,都希望擁有像小孩子般最純粹的那種快樂,但是有沒有想過,那樣的開懷大笑背後,站著支持這樣笑容的,是被生活及工作壓得喘不過氣的大人,所以切莫妄自批判大人不了解小孩。小孩無設限的心思,不是大人不懂,而是要脫去面具,卸下包袱,預留更多陪孩子成長的時間,割捨犧牲掉更多的名利,為孩子臝回爸媽都不缺席的「完整」童年。
在孩子懂得爸媽的用心良苦當下,也許爸媽可能已放下加薪升遷的機會,細細去觀察和感受,畢竟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不能只看單方面就去決定誰對誰錯,日後面對取捨的問題時,也當引以為鑑。小孩在爸媽的保護下,擁有很多自我想像、發展無限的潛能,但是又有些時候大人自以為的保護,卻傷到孩子強而不催的信心。父母親一味抹煞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時,讓孩子無法去訴說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隔閡的開始,或許就是從大人的自以為是,成為日後矛盾衝突的開始。其實孩子很簡單,相信大人們都知道,只要給個溫柔,不嚴厲的眼神跟真誠不虛偽的微笑,安靜聆聽孩子要分享的事,不論是難過或是快樂,都陪伴在孩子的身邊。特別經營家庭的私密談話時間,基本上孩子跟大人的互動都會是良好的,因為會放心把心裡話跟爸媽說,有時需要很大很大的勇氣與信任,就是認定了爸媽是孩子的最後一道防線和避風港,才會把所有事都說出來,如果得到的只是一味的責罰與謾罵,那麼,當狀況一再的重蹈覆轍時,小孩寧可告訴陌生人,也不願告訴不理解他,只會責罵他,且又貌似最親密的陌生人。又回到最初,孩子需要的只是垃圾桶,即使什麼都不用說,只要傾聽,就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又能增進彼此的親情,這不是一舉兩得嗎?偶爾給小孩一點表達意見的空間,容許孩子自行去解決處理事情,不要太過干涉,基本上就夠了,過猶不及唯恐失之。但孩子畢竟不是大人,無法身歷其境、感同身受。但是看爸媽辛苦工作賺錢養家,盼得休假能夠睡到自然醒,在家享受一天輕鬆的宅男宅女生活,都覺得是一種奢侈。原因在於,感念爸媽提供孩子吃穿,若孩子不懂感恩,一直添麻煩讓爸媽惹惱,又要讓爸媽為孩子善後,其實孩子沒有資格要求再多。就把「擁有」時視為「感恩」;「缺乏」時視為是「理所當然」來回報爸媽吧!
這世上最偉大的人不是醫生、消防員,正是身兼多職的爸媽阿!其實大人跟小孩的關係,是一生中剪不開、理還亂的課題,矛盾但是緊密不可分的一種特殊關係。大人和小孩沒有誰對誰錯,差別在於「角色立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