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安就好
有人之處必有「溝」,溝而能通則無礙,溝而不通須用功。胸襟寬大,虛心學習,與時俱進方能容,有容乃可疏濬壅塞,暢流利行。
不同的世代想法做法大異其趣,本是自然。正如這美麗世界,本來就不是天天晴空萬里、四季永春。就是同一世代,在相異環境下成長的人,仍然會在觀念思想上顯示或多或少的分歧。
有人說,在父母子女上下之間的我們,正是夾心餅或是「三明治」的尷尬一代。尤其如我自己在海外逾四分之一世紀,東西文化交會之中,和新生代言行的差距,更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其實我們也該是最具有彈性和潛力的一代;做得好即富於智慧,否則便是裏外不是人,非但處處不討好,甚至招惹嫌怨,自己也落得不痛快。如果能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一切,少了責怪,多幾分關懷,不就如魚得水、海闊天空了嗎?
然而說來容易,當局者迷,有多少人頭腦清明萬般皆合宜呢?往往剛學會怎麼做父母時,孩子已經長大飛走了;才懂得怎麼當兒女時,父母卻老得不認識你或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
華裔孩子在西洋社會成長的每個階段,會有不斷的適應疑惑。身為父母的我們,也同時在摸索裏成長,由嘗試錯誤中改進。若要回顧檢討,我寫的「如果時光倒流」一定很長。就算是徹底醒悟,可以應用的最佳時機早已不再,過河卒子永遠只能向前。
我們常常不知不覺的用父母教養我們的方式教養子女,雖然時代不同,方式可能略有改變,基本上傳承的某些概念,譬如父母主導、愛之深責之切及權威式的教育態度,一時難以去除。在洋人尊重個人自由、崇尚個人權利的前提下,孩子覺得父母管制太嚴太多,父母則認為孩子不懂事、不聽話、不體恤其用心良苦。青少年時期的異議反抗更是顯著,內向的孩子也許暫時表面順從,一旦飛出家的牢籠,頃刻間變了一個人。也可能長期情緒壓抑,導致憂鬱上身。幸好大多數人隨著年紀智慧的增長成熟,知所調適。從前的顛躓不穩,只是曾經的幼稚過程,父母子女間的深溝小壑自然慢慢填平。
固然成年子女與父母的相處,應該比較容易,因不論子女成家與否多半分住。而我們這戰後出生已走完中年的一輩,正要面對衰老需要照料的雙親,其間隔代處理日常生活的觀念方式,又有層出不窮意想不到的尖銳衝突與調適難題,那是老天爺給我們無法逃避的另一道沉重功課。
有個始終不變的原則,是以愛為基底,時時想著:人生只有一次,很多不能忍受的就不那麼痛苦了。常常我們主觀的以為如此這般才是為對方好,或就自己的立場評斷他人的是非,甚至想勉強別人屈從己見,卻忘了人家也是獨立的個體,必須尊重他的意見。尤其是成年人的人生應由自己規畫,所有成敗悲歡,一己負責承擔。兒孫自有兒孫福,為人父母要放手,更要放心,莫自尋煩惱!
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引起的種種糾纏美妙、光怪陸離及千變萬化,亦非常理所能想像規範。好比深山大澤、溪谷荒漠,原都是正常好景,自有和諧平衡的一面。人的來往,有磨擦就有修正調整,有溝通便可瞭解體諒,雖然也許要曠日費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才能獲得,但總希望在還來得及補救的有生之年,消弭誤會與仇隙、減少遺憾。
近幾年來,我已漸漸學著做好好先生,什麼都淡然坦然,便能怡然恬然,卻更積極的學習有興趣的新知。加上敞開心懷,和父母子女朋友無所不談,更能清楚感受到身邊的真摯溫情。「溝」的界限愈來愈不明顯,或是不介意了。雖然做得還不盡理想,畢竟已改善不少。
的確,凡事只要相安就好,安,則無窮之樂亦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