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冽北風,話冬至
凜冽北風,呼嘯而過,天地時序,即將邁入大雪之冬至,秋收冬藏,慶團圓,亙古不變,這是塵世之忙碌,更是人世間之美好的期待。
冬至又稱冬節或交冬,二十四節氣之一,乃中國傳統節日,通常都在國曆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間(農曆則11月15日)前後之30天內的某日,今年2017年之冬至(冬節)為國曆12月22日(農曆則11月初五),冬至日該日,北半球之黑夜最長,日間最短,冬至日之前夜,稱為「冬至夜」。自周代始,就有祭祀活動相沿至今,已三千多年歷史,歷來十分受宮廷及民間之重視,周公使用土圭法測影,以冬11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周公選取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一天,為新一年之始。故自周以冬至日,為歲首,秦、漢亦是,據《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即認自冬至(冬節)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乃下一個循環開始,大吉之日,據此,遂有冬至大如年,故春節祭祖、宗族或家庭聚餐等,亦是出現於冬至(冬節),金門位處閩南與大陸福建一衣帶水,諸多姓氏宗族或聚落,冬至(冬節)會於祖厝或家廟盛大舉行祭祖,並由族人輪流當頭辦理祭祖後之聯誼聚餐,俗稱吃頭。
過往,冬至(冬節)來臨,吾家除要祭拜沙美小浦頭老家大廳(護龍廳)的神明之外,午後更需要沙美東甲(金沙戲院旁)及沙美小浦頭(沙美老街旁)兩地祭祀王、黃氏(先祖母娘家)祖先,故冬至(冬節)前日清晨,家母定會囑咐我將浸泡好之糯米(裝在布袋內),提到張氏家廟前之沙美老街巷內的雜貨店(即楊淑貞同學家,舊沙美浴室左前方)磨成米漿,待返家時,在井邊取石臼壓著布袋靜置一天,俟夜幕低垂,裝在布袋內之米漿,已脫水成糯米軟塊,接著家母會取出搓揉,分成紅(白)兩種糯米軟塊,最後則由我與姊姊在沙美小浦頭古厝老家之護龍廳(廂房,)幫忙家母搓湯圓,那時我們親手搓好之白(紅)色湯圓,家母都會先放在蒸籠或吊藍風乾(家徒四壁,沒電冰箱),俟冬至清晨4至5點,再將前夜搓好之湯圓,一顆一顆放入駕在灶上的大鼎煮熟,待其一顆顆浮上,方撈起盛碗,並在湯圓灑上些許的砂糖,最後一碗一碗拿去祭拜神明,待清晨6點,吾等已起床完成梳洗完畢,此時,吃起家母灑上砂糖之乾湯圓,著實似麻糬一樣之香Q彈牙,這是令人懷念之湯圓,更是冬至大如年之慶團圓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