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綠森林
之一、楓葉百態濃縮成一首歌
我站在窗前確定遠方亮白的雲是放晴的預兆,約了老公去植物園走走。我們真的用走的,靠雙腳踩出方向,不依賴交通工具,中午時分抵達。進入植物園,十一月底的風並不刺骨,搖曳著路邊矮小的花花葉葉,很適合習畫的人在此寫生。
我與老公並肩走著,好奇地問:「十一月了,你覺得楓葉還是有的,尚未凋謝,是吧?我知道很多楓樹都可以掛著老葉活到冬季。」
老公搖搖頭,表示不知道。
是因為秋天會讓很多植物枯萎,渲染黃昏色嗎?於是樹與樹之間的接棒合作,讓老葉生生不息到冬天,被大片夕陽彩繪著,有一種類似的金黃與霞紅?還是老葉複製太多楓葉的美,故而充滿楓味?曾經在小學年紀或是中學課堂上,與同學討論起操場的景色:「秋天到了,一整排的楓葉變黃、變紅了,真漂亮。」問題是,學校根本沒種楓樹,打哪來的楓葉呢?由於沒有人有異議,這種魚目混珠的情形也就一錯再錯直到成年後。
我自己對楓樹的喜愛,也許與「楓葉盟」這部戲劇有關。那時的莫少聰手腳靈活的武功高強;那時候的米雪,端莊優雅笑起來甜美,標準東方美人。播映時間一到,我守在電視機前寸步不離,喜愛的程度僅次於「楚留香」。二十多年後,我和老公來到植物園,不見楓樹蹤跡,到處都是綠色植物,偶爾探出幾朵小花,我輕輕哼唱:「疑是夕陽給染紅,卻是秋風來撥弄……」就在旋律中,想起很年輕的午後,我坐在螢幕前,看著重播,一起合唱:「猶如楓葉,謝了又紅,年年心事重。」
中年的自己,一步步邁向未來,漸漸老去,仍是愛著這首年輕時的歌。站在植物園區內,把曾經走過的心事,複習一遍,心中感慨萬千的洶湧著。
有人在此地用畫筆繪出四季,典藏一生;有人在此地以相機紀念,回味無窮。
台北市,一個走在時代尖端的地方,也隱身一座與世無爭的叢林,古老原始的。
而我,只想在倒數計時,利用晚秋之美,找一片楓葉的所在,沉思。
之二、秋天開出寂寥,一葉一葉
「荷花池」是每次都要去拜訪的,因為那裡有一方水塘,深深淺淺的水面上,還有幾隻鳥禽低空掠過地遊戲著,觀光客交頭接耳,手牽手走過池畔邊的木棧道,笑出的聲音還會附上幾句英文對話,別有一番風味在眼中。行走水塘邊,我只想看看秋天花朵凋零後,還剩下什麼生態存在?灰黑色的魚群是否無恙?政府如果在這裡規劃一間咖啡簡餐館,面向水塘,隨著季節變遷欣賞不同的美,能不能替國庫,增加一點觀光收入?
還沒進荷花池,就被路上一連串尖銳的音頻吸引住,不知道從哪裡傳來,規規矩矩的節奏宏亮,像動物間放開聲帶發出高高低低層次分明的求偶曲,節拍的停頓引人遐思,究竟是空氣吐出了聲音?還是聲音吞下了空氣?
當我們愈來愈靠近荷花池,聲音便消失了,正當我覺得疑惑的時候,無意間看見兩個大學生般年紀的女孩,面對面的站著,原來是她們在吊嗓,因為我們走過來,害羞地暫停一個練習的段落。我們漸行漸遠,距離拉開,兩個女孩才又繼續培養彼此合作無間的默契。
我只在電視上聆聽歌者的聲音,而此刻,我終於體會現場震撼悅耳的藝術。
順著步道往前走,就是盛夏時節滿開的荷花池,據說是觀光客最愛的地方,總在花葉間神遊。秋季的陽光穿越雲端,淡薄的灑下來,冷清的圓形亭子,旅人三三兩兩,他們不說話的時候,看起來很孤寂,增添幾縷惆悵。也許是秋天吧?荷花池沒有花,只有幾片孤挺在水面上的葉子,陪伴著黃昏。
那一葉一葉盛開的,真的是專屬於秋天的寂寥嗎?
夕陽微微西傾,我沒有找到楓樹,只覺得雙腳非常疲憊。向植物園說聲再見,我們帶著快樂離開。
回家的路徑,南機場夜市的華燈,已逐盞點亮。我向小販買了壽司,不昂貴,買十送一,買十二個加送茶碗蒸,一個只要十元。我帶回兩盒壽司當今天的晚餐。十字路口,偶爾有腳踏車摁了鈴聲,從身邊騎過。我也加快了腳步,因為向晚的顏色,愈來愈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