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明鄭定遠將軍蕭西浦暨都督蕭琛

發布日期:
作者: 蕭永定。
點閱率:3,598
字型大小:

金門縣金沙鎮東蕭村的蕭氏家廟有四塊匾額,分別為「進士」、「總戎」、「定遠將軍」、「都督」,民國94年的金門縣金沙鎮志下冊宗族篇第111頁記述東蕭蕭氏家廟寫道:「除蕭復陽『進士』外,餘『都督』、『總戎』等匾,何時為何人所立,則杳然莫辨」,祖先的事蹟,應該講清楚說明白,讓撰寫鎮志的諸公明瞭是後輩還要努力的職志。蕭氏家廟四塊匾額是依據我六世祖(烈祖父)蕭文珪在嘉慶二十五年「古榮衍派金沙蕭氏家譜」所修祖譜為本,匾額為「總戎」的蕭本陣公就是「沙美萬安堂傳奇故事蕭本陣向王爺借燈油」的主角,近年已有多人撰寫,在此不贅述,本文只專注「定遠將軍」、「都督」兩塊匾額的人物事蹟。
先從東蕭村景說起,許多觀光客來金門是為尋獅的,這些尋獅客也才會來這沒幾家人家居住金沙鎮東蕭村,東蕭村除村口這小小64公分獅口朝前大張的風獅爺外,村外小山崗上兩支高聳的望柱上原有一對石獅柱頭,左為雄獅、右為母獅,後來母石獅掉落地上,被搬到沙美當西甲風獅爺。家裡有幾塊田地就在望柱旁,小時候常隨母親在這裡耕作,當時望柱頂還剩左邊雄獅,問母親這望柱的由來,母親也答不出來,只說:「聽你曾祖父蕭顯回說,在太武山小徑那裡有一座蕭氏祖先墓,望柱比這更高大,柱頭上也有石獅,民國38年國軍來金門前每年還有去掃墓,民國38年後劃為軍事重地,就不能再進去掃墓。」,約莫在我國三時(民國70年)村裡望柱上左邊雄獅就不消失了,後來是看了陳炳容老師的《金門的古墓與牌坊》一書,才知是村裡這墓是金寧鄉後沙人許盛祖母的墓,書中寫明:「望柱頂上原各嵌立一尊石獅,左為雄獅、右為母獅,後來母石獅掉落地上,被搬到沙美當風獅爺用,數年前和原先立在望柱頂的雄獅均被盜走」。
許盛「清康熙三年,自海上率眾歸清,授封參將銜。後升至總兵,隨駕(康熙帝)征噶爾丹」,「娶妻妾有18人,兩位金門人,一位洋山人、一位東蕭人」。許盛祖母墓會選擇葬於東蕭村郊,或許是因其妻妾有一為是東蕭村人,而許盛本人一直忙於北方的軍戎要務,由這位東蕭村的妻妾回金門處置;而「清康熙三年,自海上率眾歸清」,那年也正是明鄭大將周全斌歸順清廷之時,或許是隨周全斌投清得參將銜,因為當時官銜仍小,在《臺灣外紀》、《海上見聞錄》等有關鄭成功、鄭經、鄭克塽家族事蹟的書目中皆未見其名有記載;而蕭氏家廟「都督」這塊匾額的主人─蕭琛在這些書目中有記載。
《臺灣外紀》作者江日昇為南明將領之子,以介於史書和章回小說之間的體裁,描述鄭芝龍、鄭成功、鄭經、鄭克塽家族發展的事蹟,本書雖有小說性質,但內容係江日昇之父口傳,故一直是學術上的重要參考資料,本文有關蕭氏家廟「都督」─蕭琛,也以《臺灣外紀》的記載為主述,《海上見聞錄》為輔,其他書目的記載就不贅述。《臺灣外紀》第十九卷康熙十五年(永曆三十年)始有出現記錄蕭琛以水師一鎮之職守衛定海(此定海非目前大家所熟知的浙江定海,而是福建省連江縣的定海灣,位於閩江口北岸,與馬祖列島隔海相望)。
  第二十卷康熙十六年(永曆三十一年)二月泉州為清廷將領喇哈達佔領,指揮中樞位於廈門的鄭經調在定海的蕭琛回船防衛廈門,四月蕭琛以樓船中鎮職位防衛定海(《海上見聞錄》是寫「提督蕭琛」,然提督是清軍頭銜,對應明鄭應為「都督」,樓船中鎮轄下有數名總兵)。
  第二十卷康熙十七年(永曆三十二年)八月(農曆) ,「定海樓船中鎮蕭琛,探知林賢等戰船將出閩安鎮(現今福州馬尾),大會諸將,計議禦敵之策:欲將所有戰船,盡據上風上流牽制之(農曆八月吹東北季風)。章元勳曰:「藩主(鄭經)令我等禦敵,今反散居上流?若林賢船隻,一朝順風直下,廈門震動,是誰之咎?且兵法有云:『先發者,制人;後發者,制於人』。今乘彼尚未出港,勳願領大隊前去,寄泊港口迎敵。」琛曰:「未可與戰。彼會水陸,欲解泉州團,勢甚雄壯,當避之!俟其出港,船隻飄揚,然後從上風衝下,一鼓可收全積。」元勳雖從眾議,終以蕭琛怯敵而計左。回船,密將所轄船隻整頓,乘五鼓潮起,揚帆直從閩安港進發。將至港口,忽然轉風,勳掀髯自如曰:「蕭琛無能!此風是天助吾成功也」:林賢知港口已有賊船,分為三■,乘潮落衝出。元勳揮船與戰,全軍覆沒。蕭琛聞元勳不遵議拙船,歎曰:「豎子恃勇,必誤乃公!」即整船往援,已無及矣。退泊海山。報經以:「元勳不遵約束,擅自出兵。」錫範議琛:「坐視不救,故致喪師。」啟經召琛回廈,斬之。」
蕭琛都督原想保持艦隊機動性,約束諸船先居於上風之處,再等清將林賢從福州馬尾出閩江口,藉由東北季風順風出擊林賢,奈何水師五鎮章元勳總兵卻鬧意見不聽指揮,認為這樣作是讓開大道任清軍馳騁,還不如就把清軍堵在寄泊的閩安鎮港口內,私自指揮其手下將士入閩江,於是章元勳指揮著手下十艘戰船便當起了攔路虎,無奈眾寡不敵,被清軍主將林賢將艦隊分作三股乘風破浪而出,一舉盡殲,蕭琛都督後來被鄭經斬殺於廈門。古榮衍派金沙蕭氏親屬將其屍首從廈門領回,草草葬於太武山,墓前原有一塊平整的巨石,三百多年來族人稱其為「美人照鏡石」,就是民國五十六年國軍移到中山育樂中心並刻字「中山紀念林」這塊巨石。
小時候聽母親說的「在太武山小徑那裡有一座蕭氏祖先墓,望柱比這更高大的墓瑩」,嘉慶二十五年六世祖(烈祖父)蕭文珪所修「古榮衍派金沙蕭氏家譜」祖譜,詳細記載蕭雲九係蕭琛都督之父,號西浦,皇明誥封「定遠將軍」,雖不知何年所立,但「定遠將軍」係對三品武將親人的誥封,《臺灣外紀》第十九卷康熙十五年(永曆三十年)記錄蕭琛以水師一鎮之職守衛定海,水師一鎮即三品的總兵職,故可猜想「定遠將軍」墓瑩應是康熙十五年(永曆三十年)前後所立,墓前兩支六角形望柱高4.3公尺,柱周長75公分,距離22公尺,為迄今金門明代古墓中最高、最壯觀的石望柱,望柱上的石獅也於民國38年後就被盜走了。現今后園的蕭氏宗親係當年古榮衍派金沙地區的親屬去守墓而定居下來,也已經守這座古墓三百多年了。
蕭琛都督因章元勳的「不遵約束,擅自出兵」,但馮錫範說「坐視不救,故致喪師」,而被鄭經斬殺。同治十三年,清廷領有臺灣已達190年,當時清廷對鄭成功的抗清運動也已由貶抑轉向包容,欽差大臣沈葆楨上奏在台南府城建明延平郡王祠,主祀鄭成功,以南明諸臣114人從祀(金門人有兵部尚書盧若騰、忠振伯加太子太師洪旭,也包括不遵約束,擅自出兵的章元勳總兵),蕭琛都督公在歷史沒有得到應有的呈現和對待,甚至2013年出現的網路小說《明鄭之我是鄭克臧》不明就裡的外人寫下「草包蕭琛」一辭,他日若有墓誌銘出土,也許會如金沙鎮田浦村「明威將軍」柯大材墓誌銘書寫的,其獨生子柯恪「自幼課書,以文就武,宣力幕府」。
南明40載,因著魯王朱以海,也因為延平郡王鄭成功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金門意外化身為南明的某個「中心」點,重現南明史,不僅是金門史的一部分,更是國族史發展一個重要章節之轉折,因為這段歷史造成的大遷徙,亦影響了澎湖、臺灣的族群、歷史發展;金門,作為南明政權與清廷鬥爭的中心,活動在南明土地上的人物、故事、地景,都是重要的歷史遺產,滿清與南明產生糾結的存亡之秋,金門人被迫作出要跟明鄭往台澎出走或隨歸降清廷的施琅北上遷徙的兩難抉擇。周全斌、許盛選擇歸降清廷;蕭琛、柯恪選擇跟明鄭出走,曾在此末世獻身救國之士,因時過境遷,導致彼等真正的生存年代與事蹟被掩蓋。金門蕭氏宗親會的俊彥--蕭永奇十餘年前就帶領宗族人到太武山山麓拜謁定遠將軍封塋,讓淹沒半世紀的祖塋重見光日,宗親會會長--蕭永平更年年帶領宗族人去掃墓祭拜,祈對先人的認識能撥雲見日,不泯其丹心忠貞。(稿酬捐贈金門家扶中心)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