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島嶼的滄桑與現代 ││金門現代文學芻議
這段時期的流離文學書寫,受到當時的政治情態及戰鬥文學口號的影響下,很多偏於制式及膚淺,但時代之篩網仍然從砂礫中篩出一些黃金。而整體來說,這時代的作品,必須留意的是,一者它並沒有文化屬性和身份認同問題。這跟西方的離散、流亡文學不同,在西方,「離散」一詞(Diaspora,或譯作「流亡」、「族裔離散」等等)它最早來自希伯萊語,意指猶太人族群在「巴比倫囚禁」之後散落異邦、遷徙他鄉,所謂「人辭故園花辭土」無家可歸的狀態,是有著文化背景暨宗教意涵的;我們這時候的流離文學,跟西方後殖民文學作家試圖從歷史失憶、殖民創傷、文化失音、母語失聲、形上的困惑的逆境中尋求民族復甦等等所建立的「文本世界」在意識形態上也有所判異;只在個人及家國離散破碎的淒涼精神上,以及日後逐漸試圖尋求自我身份及價值認同這些方面較為互通。二者,(反共懷鄉)流離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在台灣文壇,前者在時序上稍先於後者,或也有把此二者並列的。依我看來,西方的現代主義文學是反前代的浪漫主義文學,並與隨之的存在主義相互表裡,而我們的現代主義文本許多卻是隱身在(反共懷鄉)流離文學文本裡,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反共懷鄉)流離文學走到末流,引起作家反思及反彈,現代派詩人如商禽、阮囊的作品是尤其顯著的。不妨說,隱身在(反共懷鄉)流離文學文本裡的現代文學,在肅殺而隱幽的時代氛圍裡,二者千迴百轉地涵融著。
上述這些軍旅作家隨著部隊換防,在島上來來去去地創作著,塗寫出戰地及時代的風景,的確彌補了金門本土作家及其文學這段期間的空缺及蒼白。直到晚期,1973年金門籍作家陳長慶創辦《金門文藝》刊物,引領了一股本地文藝青年的寫作風潮,加上地方報、其他本地刊物如《金中月刊》、文藝營等等藝文團體的書寫帶動下,民國六十年代開始,金門現代文學這才再度抽苗、開枝、散葉。洪乾祐、陳文慶、楊天平、陳長慶、黃振良、王建裕、許坤政、心銘、顏生龍、黃龍泉、林媽肴、李福井、牧羊女、陳亞馨、張國禎、林怡種、吳承明、翁國紅、許維權、黃克全、張國治、楊樹清、蔡振念、李子恆、洪騂、歐陽柏燕、吳鈞堯、石曉楓、陳秀端、趙惠芬、張姿慧……等人各在自己拿手的文體裡勤快耕耘。
這群作家經營的文本,在兩個區塊特別突出:鄉土文學及現代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橫跨了流離文學和鄉土文學兩個時期。我們認為,六十年代這個時期或受到台灣文壇鄉土文學論戰影響,本土意識抬頭,許多作家開始了金門鄉土在地寫作,陳文慶、楊天平、陳長慶、許坤政、黃龍泉、林媽肴、吳承明、張國治等人是其中佼佼者。但我們也觀察到,這些作家文本,許多個人抒情性偏濃,摻雜了浪漫主義色彩,如林媽肴、吳承明、張國治等各家都是,甚至連鄉土色調很重的作家陳長慶,其文字也帶有浪漫派筆墨。
論鄉土文學作家這個陣營,不能不提到陳長慶。陳長慶最擅長的長、中篇小說,從其早年的《瑩》、《失去的春天》、《冬嬌姨》、《夏明珠》到晚近的《島嶼天青》、《島鄉往事》、《烏番叔》、《鳳英嫂》等等,共計21部,質量俱有可觀,堪稱金門鄉土文學的扛鼎作家。所謂鄉土文學,一言以蔽之,是強調人與土地的關係、人與土地的情感。陳長慶的小說,在在表現的是人與這塊土地相互激盪下滋生的情感火光,他的表現手法基本上是寫實主義,在他最好的作品裡,人物形象極其鮮活,寫出金門人質地純樸的一面,而且把土地賦予一種生生不息的神聖性,令人動容。
林媽肴早期寫的散文有蕭白文字影子,但他很快發展出自己風格,其文字個人抒情性濃,卻又兼浸潤著中國古典文學的古樸及端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文字脫胎自自己生長的鄉土,使得其始終保有一股既清新又厚實的質性。
另一鄉土作家張國治雖兼營散文,但一般仍然視其以詩見長。早慧的他從高中時代就以家鄉為凝視對象,大量寫詩,日後結集成《戰爭的顏色》一書 (2003年,金門縣政府和聯經出版公司聯合出版),從書題就可窺出他著墨的是金門題材的戰爭與離散。日後,儘管他的詩的書寫題材也擴及到其他台灣社會生活及藝術層面,但他始終對金門故土保有一分深情的、近乎形上的凝諦。
楊樹清的作家身份較為特殊,文學這區域,他經營的是散文與報導文學,另一半經營的是新聞報導,參與了地區許多如解除戒嚴等等民主運動。他雖不具純文學作家身份,但他早年獲多項台灣重要文學獎,包括中時、聯合兩報報導文學獎、梁實秋散文獎、新聞局金鼎獎等等大獎。其眼光始終投注在金門鄉土議題,所關注的,除文字外,更有實際行動,這使得他把自己提升到一種更廣闊的文化人身份及高度。
這其間,少數的金門作家如顏生龍、張國禎、黃克全、洪騂、吳鈞堯等人,則把眼光投向了現代主義。現代主義是一個從西方而來、頗受爭議的思潮,即使把它縮小範圍到文學或藝術領域,亦復如此。大概地說,現代主義文學在西方起自二十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而這和存在主義興起的時間相當,所以兩者起了相互因果的關係。可是存在主義是一種存在先於本質的後驗哲學,而現代主義中卻遠比存在主義來得矛盾、複雜,因現代主義既有非理性成份,又有脫胎自西方傳統形上學及日後啟蒙理性那種本質先驗性,因此彼此有著扞格。我們這裡講現代主義,只能就當時在反共懷鄉、流離文學下的政治、社會時代氛圍,作家精神苦悶下,為要尋找一種個人身份、價值的安頓及認同下的產物--或者是想在鄉土寫實的領域中另覓新機、另出別裁。只是,不知何以,在金門文壇的本土作家中,專營現代主義文學的,除了早年的顏生龍和張國禎,日後持續創作的,只有黃克全一人。而其他少數作家都在鄉土寫實和現代主義兩種文本領域之間遊移。
顏生龍和張國禎兩人在台灣就讀大學期間,就在幾個重要文學媒體如《中外月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及金門旅台大專同學會刊物《浯潮》上嶄露頭角。顏生龍創作以詩為主,張國禎最引人矚目的是其發表在人間副刊小說大展上的〈我的鳥籠我的鳥〉,寫金門砲火下的命運,作品感人,唯似乎都還停留在悲情的宣洩及抗議,尚未建立起屬於自己及金門文學的世界觀。
擅長新詩的洪騂在聯合報、中央日報、中國時報、教育部、全國學生文學獎等幾個重要文學獎項屢有斬獲。其「寓象於意」的詩藝功力精湛,可惜惜墨如金,只有《離開或者回來》詩集一冊(2005年,金門縣政府與聯經出版公司聯合出版)。
吳鈞堯在其碩士論文《金門現代文學之發展研究》(2008年,東吳大學)一書中,把黃克全列為金門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他有部分小說如〈夢外的人〉、〈四個故事〉被歸列為後殖民文本,在大學作為課程教材,儘管他自己未必全然認同此種劃分。他是廈門大學台灣文學所朱雙一教授《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2002年,揚智出版社)書中唯一研究的金門作家。朱雙一教授在書中推舉其作品「……既有哲學深度,又有鄉土活力的極富特色的作品,並理所當然地使金門文學在當代台灣文壇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他的作品題材主要著眼在兩方面:金門和老兵,其筆墨色澤溫暖與冷肅交替,並賦予他們存在哲學中罪和命運或形而上哲學的思考。
吳鈞堯是年輕一輩的多產作家,作品以散文、小說為主,但時而兩種體裁筆法混合著行文。《金門現代文學作家選》(2016年,情書出版社)將其收錄在散文家行列。他的散文已自成一家,其文字跌宕簡潔有力,喜用短句,卻具詩的調性。淡江大學林偉淑教授也推崇其散文,曾摛文專論;她舉《荒言》(2006年,三民書局版)及《熱地圖》(2014年,九歌出版社版)為例,說其下筆「抒情與敘事並重,作品架構出豐富的時間與空間感意識。」由於吳鈞堯左手散文,右手小說,「使得他的散文中具有小說的藝術性,而小說中又具有散文的詩意及深刻的情感。」他也是金門文學中被台灣學術界列為論述對象的少數作家之一,他至今仍創作不輟,作品豐富,值得期待。
三.
個人學力及篇幅所限,理應也當收錄在金門文學範疇的金門民間俗文學,和海外僑鄉文學,這兩大區塊請暫置不論。金門民間俗文學,李國俊、陳益源、唐蕙韻、洪春柳等多位教授,是其中學有專精的佼佼者。另,筆者曾經試擬《金門縣現代文學史》一書史觀,暫定為「兩翼史觀:啟蒙與流離」,「啟蒙」與「流離」此二母題都涉及現代性議題,他日或可另闢一文再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