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父親】爸爸與我與美食
說爸爸是美食家,倒不如說他是個美食主義奉行者來的貼切點!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吃卡好耶!
我生於民國五十年初,那時的家鄉是相當貧瘠、物資匱乏的地方,在大部分人家靠買賣或農作漁獲,稍好些的於政府部門工作為生的社會裡,任職於中央單位的爸爸,薪水是較高些的,那時,國共關係十分緊張,爸工作的單位身負前線與後方往來之重任,與軍方關係密切且良好,聽爸說起那段歲月,在戰爭氣息緊張的戰地,在簡易的避難室中, 與來自大陸而退守台灣駐守在前線的將官軍士們,靠著同自大陸撤退的老伙伕慢火燉出的一鍋湯,感概時局,回味著家鄉味,引領著年輕的爸爸接觸了大江南北各菜系的精髓,造就出爸爸對食物的鑑賞力及喜好。而我何其有幸,生為爸爸的小孩。
自懂事開始,吃一直是家中大事,媽媽是標準家庭主婦,張羅一家大小一日三餐,記憶裡,在祖父母還在世時,從早餐開始,一鍋稀飯配上燉滷排骨、皮蛋豆腐、炒鹹菜、乾煎魚等4種配菜是基本的,小小年紀的我常被差遣去追賣醬菜的推車,那是一台2輪的手推車,搭著簡單的車棚,車上架著 一塊木板,板上有著十來個白塘淺盤,分別裝著各式醬菜,有醬瓜、菜心、薑等,黑的黑、紅的紅、黃的黃,味道更是令人不停的嚥口水,買完後的我,常常忍不住的在回家的路上就偷吃了起來,另外油條也是稀飯的基本配角,在餐桌上,爸爸總教我這麼吃:夾一口鹹菜,沾著滷排骨的肉汁,包著熱熱的油條,一口咬下,配著白稀飯,那滋味,教你一輩子忘不了!
而家中總備有來自南洋的吉古力,在冷冷的冬天早晨,喝上一碗或沾著饅頭入口,全身都暖了。
後來,弟妹陸續出生,社會逐漸安定開放,稀飯已不是早餐唯一選項,街上開有麵包店,家中亦添購一台烤土司機;看著麵包彈跳而起的那一刻,聞著撲鼻而來的香味,是我們兄妹4人,每天早餐最大的樂趣。
家鄉四面環海,早年漁產豐富,漁民白天出海捕抓,黃昏時在街頭叫賣,入秋後,蟹肥之時,總有漁民在家出現,爸爸一買就是一大簍,要媽媽趁鮮料理,小小的我總等著心急,但也學會要等到有些微焦味傳出時,才是掀鍋的時候,這時,爸爸就在桌上鋪上報紙,抓出螃蟹,疊得高高的,在餐桌上,爸爸教我怎麼完整的吃完一隻蟹,然後一定要沾上嫩薑白醋配上一杯高粱酒才對味,昏黃的燈光下, 爸媽持蟹對飲的畫面,深植我心!
爸爸因工作之故,來往親朋故舊來自大江南北,也令媽媽練就一身好廚藝,尤以臘肉及香腸最為拿手,每年年底,爸爸總會端著日曆,看著節氣中的大寒是那一天,叮嚀媽要訂下多少斤肉, 準備要醃肉的配料等等,然後開始觀察天氣的變化,等到適合的日子到了,媽媽總要忙上好幾天,家中開始瀰漫一股夾雜著花椒、桂子、薑蒜、酒香而成的味道,這香味總令我們幾個小毛頭往往等不及風乾,就趁大人午睡時偷偷割下幾條香腸,躲在房間火烤 ,而引來一陣打罵,而爸爸在臘肉香腸風乾期間,時不時的上樓巡查,趕蒼蠅,聞香味,捏熟度時帶著滿足笑容的畫面, 是─再─也─看─不─見─了!
時序進入七月,每年這時節, 家中總會買進大批的水煮帶殼花生,曬過的花生,有著太陽的味道,香酥脆的口感,一直是爸爸的最愛,他退休後,一杯咖啡, 配上幾顆花生,一本好書,竟是最常陪他的伴侶,爸爸告訴我:花生屬堅果類,又叫長生果,應該多吃,近年來,他牙口不好,吃不太動花生,常常帶著靦腆的笑容,問我願不願意為他剝豆磨花生粉,我的心肝爸爸啊:我願意啊!如果還有機會的話, 我會磨上千萬次的!
爸爸尤其喜歡過節日,每年的傳統三大節日,幾個星期前便要家中開始準備各式應景食品菜餚,充滿濃厚的過節氛圍,當天到了,滿滿一桌,加上一瓶好酒,又是一個熱鬧景象。
爸爸愛吃,懂美食,常常收集報紙雜誌上介紹的美食,帶我們去品嚐,幾年下來, 舉凡美食名店,大多嚐過,遇有年節或家人生日,更是早早安排餐廳訂位,逐一打電話通知兒女孫輩們,全家聚聚,但我一直知道:其實爸爸吃的不多,吃的簡單,常說:美食只要一味,好不好吃,入口即知,對味了,就是美食,他喜歡的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感覺,總含笑看著大家吃喝成一片!
我親愛的爸爸呀!飯桌上您的位置,您的碗筷都在,今夜請您入夢來,讓我們再陪您用餐說笑……祝父親節安康!
(稿費捐贈家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