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素描系列】 天空的院子
向銀行借貸1500萬元,去做一件有利社會文化的事,你願意嗎?「天空的院子」民宿主人何培鈞,就有這種傻勁。
悸動
十多年前,還是大學生的何培鈞,日子過得渾渾噩噩,為了拍攝南投竹山的太極峽谷,他騎著機車一路尋找,來到人煙渺渺的竹山山巔,發現這座遺世獨立、占地九百多坪的閩南古厝。
自嘲吃穿不愁、出生在台灣社會最好年代的何培鈞,看到這座頹圮破敗的巨大古宅時,坦言內心受到相當大的衝擊。
因為,一切的美好,在一瞬間,都可能變成過往,成為乏人問津的記憶。就如同這座曾經輝煌的富麗古厝一般。
何培鈞努力捕捉著古厝的一景一物,忘記了尋找太極峽谷的原始念頭。最好的年代,最荒唐的景象。從此烙印在何培鈞的腦海。
初衷
於是,當同學們都朝著報考研究所方向前進時,只有何培鈞籌劃著不一樣的道路。老師擔心毫無人生規畫的他,特別關心垂詢。
何培鈞拿出一張張古厝照片,「我要修築這座竹山古厝」。
老師睜大了眼,面對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屁小孩,緩緩吐出幾個字,「你要不要先做SWAT分析」?
唸醫務管理的何培鈞,當然知道管理學的分析評估,有資源能力修築這座古厝嗎?這座古厝值得修嗎?修好後要做什麼用途?
所有台灣學子在提出任何夢想時,師長大人們都會教育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審思。
但何培鈞卻不做這樣的思考,「我是從台灣社會的高度來看,從重建台灣文化價值來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修完古厝,會做甚麼用途?何培鈞從「讓更多人停留時間最長、可以充分領略古厝及台灣文化」的方向思考,決定將古厝作為民宿之用。
因為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的方向,因此何培鈞利用剩下的二年大學生涯,拚命選修建築、管理等相關課程。他知道他出社會後要做甚麼。
築夢
何培鈞拚命地向各銀行申請貸款,大多數的銀行對於他的修築計畫嗤之以鼻,根本不太搭理他,直到第十六間銀行,銀行的老經理才願意出來接見他。但老經理對於他借錢的計畫相當不以為然,直說太冒險。但拗不過何培鈞天花亂墜的吹噓,決定上山先去瞧瞧這座標的物。
一路上繞山前行,山上煙霧迷漫,寒氣逼人,經理坐在機車後座,雙手越摟越緊。在海拔一千公尺高的古厝前停下,望著一大片的廢墟,經理頓時傻眼。何培鈞把握機會詳述自己對台灣文化的使命與理想,經理面有難色,「何先生,你知道嗎,我沿路一台車都沒看到」。
何培鈞以為又要繼續找第十七間銀行。卻在隔二周後,接到老經理的來電,電話那頭老經理說道,「我滿腦子都是你要為台灣文化盡力的畫面,我就快退休了,一輩子平平淡淡沒啥成就,幫你圓夢,算是退休前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吧」。不過,經理不贊成他貸款修老宅,因為經理調查過,這整片地都是建地,鼓勵他借錢買下整片土地和古厝比較划算。
於是,基於保留傳揚台灣文化的使命感,何培鈞貸款一千五百萬元買下土地和古厝。所有人都認為何培鈞瘋了,也罵慘他了,不過何培鈞竟樂天地認為,花一千五百萬元投資台灣文化傳承,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何培鈞根本不擔心如何還這筆貸款,滿腦子只是想著如何花用,才能重建昔日的輝煌文化。
重建需要幫手,何培鈞第一個就想到的就是他表哥。表哥從小以建築為志向,沒想到卻考取醫學系,被全家族逼著去當外科醫師。但是,休假時,卻往工地跑,就算是做建築小工,也樂此不疲。何培鈞找到表哥時,他正開心地在工地當小工,烈日下,揮汗如雨的表哥,一臉歡欣滿足。
何培鈞當然了解表哥的夢想,劈頭便對他說,「想不想跟我去竹山看一棟用力想想就會很美的老房子」?
表哥決定停職一年,跟著他到竹山山上圓夢,他還去買睡袋,要睡在古厝廢墟裡,「跟它一起呼吸、生活,才能設計出它最美的樣子」。
轉念
古厝歷經一年的整修,重新回復昔日風華,不過,這時候何培鈞的戶頭上,只剩十二萬元,而且每月面臨六萬元的貸款負擔,寬限期又將屆。
古厝美則美矣,但位在深山中,每月的客人不到一組,月收入不到一萬元,眼看就要坐吃山空面臨被法拍的命運。
何培鈞轉念一想,每個月六萬元的貸款,要賣出多少組房間才能繳房貸?仔細一算,只要十多個房間即可打平,當下何培鈞就毫不擔心了。
轉念後,他拚命跑業務,白天到處去宣傳,晚上則利用網路行銷。他還一一寫信給各縣市文化局長,細訴為台灣文化盡力的理想,並放上古厝整修過程的影帶。
沒多久,何培鈞就接到南投縣文化局長的來電,局長感動之餘,表示要將古厝包場,帶領音樂家馬修連恩來住宿。
那晚馬修連恩看了他的古厝翻修影片後,大受感動,除了現場即興演奏外,也決定錄製一張「天空的院子」音樂專輯。
這張專輯獲得當年金曲獎,何培鈞除了訪問邀約不斷,上遍各大媒體外,金曲獎頒獎典禮那天晚上,他的「天空的院子」民宿訂房詢問電話,由每天不到二通,暴增加到上百通。
因為有著為台灣社會文化重建盡心力的使命感,讓何培鈞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體會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遇到挫折失敗也不輕言放棄,可以坦然面對,終究獲致一番成就。
喚醒
在何培鈞故事的影響下,竹山鎮上開始有民眾返家修築古宅,開起民宿;也有人重拾父執輩舊業,返鄉當茶農;也有年輕人投入柴燒技術,傳承老技藝。家人團聚,共同創業,面對人生。
沒有現在流行的前瞻、創生名詞,但在原本沒落的山間村落,一樣露出具前瞻精神的美好笑容。
返鄉創業的年輕人此起彼落,倫常獲得傳承,文化受到保存,社區開始活絡,觀光人潮逐漸增加。
為了讓文化在生活中獲得傳承,跟社區做連結,何培鈞設法讓自己的民宿與竹山充分結合,吃的是竹山的農產,餐具燈具是竹山竹條編製成的,就算是棉被等日用品,也是採用竹山棉被老店製作的。
何培鈞也租下老舊的台西車站,作為餐廳,販賣竹山農產吃食。成為竹山地方人文載體。他也利用社區空間充作居民學堂,每月一次周五晚上的聚會,大家輪流上台講述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過,與竹山連結的經驗,以及需要協助的事項。
何培鈞又開創專業換宿措施,運用不同的專業協助竹山發展。因此,目前已經陸續有二十多位年輕人回到竹山創業,這些返鄉年輕人的共同心願是,「讓自己家鄉的價值被社會看到」。
而為了協助這些返鄉青年早日融入竹山,並且能夠自食其力,何培鈞積極用心地傳授每位返鄉遊子十二堂必備的創業技能課程,包括:美學軟體運用能力、實體與虛擬通路操作技能、科技運用能力、網站架設技巧、社區溝通能力等,他也發現,返鄉後能夠圓夢並永續經營的,大都擁有上述的創業必備技能,而這些技能也可大大降低創業成本與風險。
「一起守護家鄉,是一種幸福」,何培鈞開朗而堅定的面容,一如當年,而他的「天空的院子」,也落實了他做為台灣社會文化載體的初衷,不只是一間單純的營利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