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詩是我的紋身─張國治詩畫集《紋身》自序

發布日期:
作者: 張國治。
點閱率:848
字型大小:

出版詩集對我而言是以在藝廊辦個展的嚴謹態度視之,各種期待的複雜心情相應而生。我一位遠在東瀛而多年未見的詩人朋友,近日在臉書私訊中提到:「我實在不習慣在臉書寫詩,彷彿在菜市場鋪陳菜色,給人挑選的感覺。」這話說到我的心坎,我也不經常在臉書信手拈來迅即寫詩,或以手機翻拍繪畫作品,在畫質被壓縮狀態下出現網路,甚至以瞬拍發表攝影作品。我的看法是每天在臉書貼詩,固然能與讀者立即分享看法,但書店書局、出版業倒了倒,報紙副刊版面縮小,莫不跟網路崛起,群眾閱讀習慣改變有關。我自己做過編輯設計,能充分感受到這種無奈。而攝影、繪畫作品的質感還是要回到展場,才有品質感受的,最起碼也要透過好的印刷呈現。至於菜市場之說,亦沒有甚麼不好,純屬好友個人見解比喻而已。我另一位大陸朋友作了一個行動藝術──帶了一群朋友去廈門市菜市場唸詩給屠夫菜販聽,那是以所謂的觀念、行為藝術進行,每個人的行動引發的解讀自會有不同論述。蘇格拉底很愛逛傳統市場,我也是,但那只是很自然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對詩何以堅持冥頑至此?簡單來說,詩是濃縮的藝術,總是帶點沉澱和創作的過程。我對詩保持了一種極高的崇敬之心,更帶著一種日常生活中的召喚。
從小在今門長大,我的人生觀其實很虛無,也充滿無常觀,喜歡從淒涼和殘破中想望生命內在的豐盈,因之我熱烈追求藝術、文學,但更重要的我對哲學的思辯保有一份喜好,最終我又常回到禪與悟、內在自我的安身立命中。
我個人很喜歡詩,及散文、評論等文字之類的創作,但也愛繪畫、雕塑、工藝等,甚而以影像藝術作為創作媒介。我收藏古玩,也兼收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這之間我並沒有覺得有所衝突或不好。但有朋友告訴我搞那麼多有什麼用?我並不以為意。我的跨界或跨領域追尋和探索其實是很自然的,這和個人才華無關,而和態度及學習有關,這些追尋都只是我存在的一種選項,一種生活方式而已。我在不同領域的媒材中看到詩的靈光閃爍,我又用美感的視窗滿足於各領域之間。在不同領域中最後統御的則是詩的靈魂。
我寫詩總在一種極端安靜,有所感悟,並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下完成,我從未為尋詩而詩,或許繪畫、攝影於我有時還是一種較有計畫性的工作方式,會為形式內容而作,但詩對我而言絕非是,它總保有一種神祕性、靈光性,甚至一種飄忽不可捉摸之玄奧性,雖則,我的詩作總有些是明朗易讀類型之作,但音韻聲籟卻是我個人獨特的語調,表述方式及文字中的行氣也是個人風格的。
我基本上是生活、行事較低調的人,對詩總抱持莊嚴及神秘性之追求態度,持這樣的觀點,我認為並沒有逆詩潮而為,過往臺灣現代詩的發展曾經歷詩的晦澀及明朗之爭,經歷詩的回春、回歸傳統等論戰,然而這樣的推廣也並沒有讓現代詩更走入庶民之間造成普及化,年輕孩子網路的火星文及流行用語盛行,都遠遠超過詩的明朗普及來得星火燎原,臺灣的高中教科書減少了文言文篇數,詩要推廣得更白話普及,固然沒錯,但我一首〈一顆米如是說〉收錄在九歌出版社《新詩三百首》,往往列為北一女、建中、中山女中……等多所高中職朗誦比賽必選之詩作,並也傳誦多年了,甚至是四技二專、國高中職考試及國家考試命題愛援用的考題出處,我也不知因為它的明朗而提升了多少學生或民眾的國文素養?那首詩是為參加臺灣省政府糧食局推廣米食的詩比賽而寫的得獎作品,我連續兩年分別寫了兩首不同表述形式的主題詩都獲獎,但我沒為之竊竊自喜過,我其實有更多屬於深沉富有哲學思考及歷史縱深的作品。我一直貼著生命的高峰險峻稜線而走,我更愛一種幽靜或說是神秘的氛圍亦未可知,詩人一生總在為自己也為知己而寫,而我一直深深喜愛一種瓶中稿的的情調和想像,或許我的詩作會飄到無人的海濱,但總有人會在日落的濱海或清晨尋獲。
2018年我已進入人生一甲子了,寫詩玩藝亦有40餘年之光景,但我至今仍持續創作不懈,我一直認為我尚有極大能量未完全釋放出來。獨步中年後,我對於詩作、繪畫、攝影的創作完成,總會想在適當的機會,適時給他找到可安居的歸宿。我很感謝金門文化局現階段的開明作風,使我的詩集得有出版的目標及機會。立春驚蟄之後,我努力為新編的這一本詩集作最後的整編工作,我感到有無限的欣喜與期待,如同故鄉金門的苦楝樹經過一季寒冬的蟄伏後綻放出新綠,讓人有所期待。
這部詩集跨越二十年之詩作。集合新作與部分舊作,更有很大一部分係為未發表之新作。但即使舊作亦有大部分歷經修改多次或未曾收入個人詩集內。詩如同故鄉高粱酒釀製之後,越陳越香醇,好的詩呈現透明的品味與溫度。此集內部分詩作雖出現於大陸海風出版社的《歲月彩筆》內,但未曾以繁體字在臺灣出版並與國內讀者見面,我一直念茲在茲希望有一完整的版本呈現。
此詩集共分十卷,全面三卷皆為金門主題,分量極為重磅。卷一、以《碉堡之歌》、〈彈藥箱上的鳳凰花瓣〉,呼喚戰火歷史不能或忘,以〈戰爭的肌膚〉為浯島紋身烙印、渴盼永世和平的祈願,更以〈浯潮再起宣言〉,頌歌一個理想可形塑的文化島嶼夢境。更無論〈風聲〉、〈六○年代〉、〈心的分割〉等作品皆是對原鄉金門的鄉愁書寫。
卷二、《荒蕪之歌》中,無論從玄武岩堅石的抒情書寫以祭皇明監國魯王400年風雲,並書寫〈風雲海岸〉以喻島嶼雄偉及遼闊,更以2015年深秋在沙美小鎮所寫〈荒蕪之歌〉長詩敘事刻劃小鎮無言的廢墟美學,連結對沙美鎮之后埔頭、洋山的歌詠,卷末更以〈詠后水頭-致黃克全〉,紀念一段我倆從少年即起文人相濡以沫的長年友誼。此卷頗能交待個人年紀愈晚,愈對家鄉歷史縱深回望的熱烈及渴盼。
卷三、《完全的超現實》以略帶感傷、殘酷之詩意呼喚親情,悼祭詩人、仁者,更懷念70年代金門的〈冬日〉,〈苦楝〉、〈小徑〉、〈芒苳花開時〉、〈無言詩〉等形成的無言組曲,最符合本集名稱的是卷內書寫的親情,從〈殘局〉、〈初冬一日為母親放相〉、〈你是我1G的記憶卡〉、〈母帶〉、〈涼意〉、〈聲音〉、〈溫度〉、〈清明的詩〉、〈冬之詩〉、〈乘著海浪潮湧回家看妳〉、〈颱風來襲〉等之憂傷滿懷書寫親情,無一不是以文字書寫紋身,療癒生命的痛。除此,更以〈句號〉、〈素描〉、〈完全超現實〉、〈黑並不是一種顏色〉、〈臉〉側寫詩人的形影,既有完全超現實的無常感喟,尚有〈燈屋熄滅〉敬悼羅門,以及〈呼之欲出的詩意〉、〈陪你走一趟回家的路〉、〈雪白歸來〉、〈超現實的夢境〉、〈最後的行草及墨韻〉、〈痛而空白的消息〉、〈五行〉一連七首用來紀念一代大詩人洛夫,洛老夫人陳瓊芳女士十多年前認我為義子,我對洛老的思念逾恆,這些詩作僅能表達我萬分之一的敬重。惠安淨峰寺是我祖籍地,2004年往祖父家鄉,探訪弘一大師李叔同故居,我則以〈素顏〉為題書寫悲欣交集的感同身受。
卷四、《暗暝臺灣新樂園》以現世批判的社會熱情,自認為以左翼份子精神,從對臺灣的關懷到反思,有了善意的隱喻和批判。例如從〈爸爸的私房詩〉、〈如果能停止〉、〈不願甦醒的晨〉、〈車過護城河上〉、〈暗暝臺灣新樂園──景象系列之一至六〉以著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游離手法,試圖刻劃出都市人的生存狀態和內心世界的思考,揭露城市對人心靈的畸變,人性的異化。我以詩寫下:〈戳記〉、〈遺書〉、〈肉身銘文〉、〈無言的卷軸〉、〈長夜祈願〉、〈世紀末臺灣備忘錄〉等詩作,提醒不能遺忘的詩記憶及對臺灣的祝福。而〈以灰為名〉、〈以城市之名〉、〈臺灣相對論〉、〈送報員〉、〈城市清潔環保人員〉等城市邊緣人系列、〈菲律賓外勞的一天〉都是我對現實臺灣邊緣族群及移工的關注,導入生活中的人性溫情。在過往臺灣政治人物選舉口號常以愛臺灣做為偽裝下,我的〈選舉素描〉是對臺灣九○年代新造神運動的鮮明嘲諷。〈檔案〉則有深沉投射。更有〈眼鏡〉、〈一張白紙命運〉、〈嘴與口罩〉等一系列即物詩隱喻性書寫。(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