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設計教學筆記》 一位建築系教師的十年自述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書毅。
點閱率:869
字型大小:

「建築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適應未來的建築專業人才。在環境省思、設計目標和工具等因素已然鉅變之下,大學建築學系五年的課程,希望帶領給後繼者什麼樣的新面貌?作者將十餘年的建築設計教學累積成冊,透過各式題目和體驗,分享對於環境、歷史和生活觀察,試著為來者鋪陳出一條另類的建築之路,打開一扇屬於島嶼教室的大門。」
四十而問
我們正經歷在一個快速且膨脹的時空,縮小的世界,可即時拋棄的社群之間,建築的樣貌不免已模糊了。究竟,我們身處在甚麼樣的時代?時間沒有停下它的腳步,一個世代終會過去,又迎來另一個世代的省思與探究,但是否有個時代能夠掙脫線性的單向觀看,雜揉過去與未來之後,發展出適切新時代的建築想像?曾經聽聞某位前輩形容臺灣目前的好時代:當今是房地產蓬勃發展的下坡,泡沫開始破滅之後,已進入開發的衰退期,建築案在國內產量小而少,建築師很難找到理想性的案子,來大展身手。然而,是否你也跟我一樣有相同感受,從初出社會、赤手空拳要出場去拚搏,反身卻猛然發現其實限制重重。
現代建築的定義早已脫離古典主張的三要素,逐漸轉化成象徵、隱喻等的多重指涉。正因為建築發展紀錄了社會文明的變革,從建築本體上多樣演進的意象看來,建築已然是為了供人閱讀而建造。另外從科技與網路的支撐面向上,建築的移動性、瞬時性、微小性和可替代性等當代特徵,也逐漸能被社會所理解與接受,也可以說這些多元發展,無疑解構了建築自身巨型而統一的論調。
建築的教育始終在傳遞一種夢,如何造夢,解釋夢的起源,對於夢的態度是什麼?我們的教學科目,但凡從建築設計與歷史、敷地計畫、結構系統、永續節能建築和城市共生等議題上,一如既往在傳遞一種想像的追求。歷史上偉大的建築作品,不乏被以一種永恆的視角來對待,有如建築師之夢(The Architcet's Dream)的畫作中,所有時期和種種風格竟然可以井井有條地同場呈現。夢中的建築師在夢醒前的那個瞬間,卻意識到了比畫中更荒謬的現實。
我們的社會各界仍然以模仿西方為榮,但卻忽視現代化早已帶來的警訊,臺灣選擇跳過陣痛期後,直接生吞活剝般落地將美歐日的文化植入,沒有機會在時間中去醞釀和思考。反觀歷史之中,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在以復興古羅馬為名的宣言下開展,但並非將古羅馬的環境重現原樣,實際上是朝向一種徹底的新型態的文化變革,重塑一個時代的巨大創新。另一方面,亞洲的日本明治維新則在十九世紀中起步,倡行脫亞入歐的目標,百年來的變革確實加速城市集中化和階段性的繁榮,但明顯地在巨大的資本引力下,也造成城鎮和鄉村環境的凋敝;更具體的反思,發生在如日本311地震與海嘯之後,眾多建築師們開始評估和質疑自己,選擇拋棄自我而重新審視災後重建以及建築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四十自述》裡的胡適,在太平洋的航程中寫道「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胡先生鼓勵寫傳,親力親為,為我們留下一筆相關於他和當時的寶貴史料。臺灣四十歲的建築家和教育家們,恐怕是正在揪心經歷著必需每日奔跑的時間點吧!面對不斷縮小的世界,剛從磕碰的三十來歲之間,我們一不小心似乎邁向了相對穩定的職業生涯,開始發展設計、從事教學和年度研究案等事件,每年每月砥礪和鼓舞自己,追求著相關領域的參與和能見度。然而,對著而立之年的從業跑道上的一些辛苦歷程,事務所、學校和家庭一同成長的狀態間,其箇中滋味如人飲水,但其成長的道路卻鮮少有人知道。
金門規劃研究與創系
金門在近代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國際情勢的對峙趨緩下,悄然地蛻下戰地前線角色,卻相對因凍結而保存了豐富的歷史與動人的文化景觀。二十七歲的我剛離開設計事務所,隻身從台北來到前線金門就業,這選項在同輩之間極為少見。當時的金門剛過開放觀光近十年,連縣長都還未舉行民選,古厝民宿的修繕與運營也才剛起步,廢墟成片,聚落保存和營造風潮方興。因而順理成章地,在環境景觀與歷史古蹟的案件導引下,這一份有雙重性的專業工作,機緣巧合地落到了我的身上。七月中隻身帶上一只皮箱赴職,想到將要重回到學生時期曾經的調查田野,其實是帶有點愉悅的,好比是探訪故人的心情。
起初投入「金門縣環境景觀總顧問」和「文化資產研究」兩類工作項目,成為個人在金門規劃與研究工作的起點。事實上,研究助理的職務的確豐富有趣,在原有的建築與景觀背景養成後,更深化了對時空和文化的理解;我也不負使命,努力地面對它們的特殊價值,以及研究過程帶來的成就感,接連與同事們完成了幾個年度的重要報告。
奇蹟似地,在花崗石滿佈的前線島嶼上面有了一個驚喜,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於2004年改制成立!接連又在2006年創設了一個建築學系。在我到職的第二年,立即隨著拓荒般的創系任務,成為核心小組的一員,參與了此段建築系教學與設計共構的另類之旅,義務地將系上各個空間逐一改造,儼然擔綱了營繕組長的角色;三十一歲之時,有機會回到學校擔任專案教職,在備課與研究領域的案牘間,在講堂與小組教學的環境,這一晃眼竟來到了第十年。期間,我與內人因長年租賃於傳統聚落中,除了「里院」自宅的改造故事─幾年後獲得2014年臺灣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2015年老屋欣力典範賞的殊榮,以及出版了《閩南傳統建築測繪圖鑑:合院》,更幸運有相關媒體的報導肯定之外,也主動參與了社區組織的運作,擔任珠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一職。
關於這書的體例,簡單地說除了記敘個人教學經歷、設計課題,與學生的互動情形,更重要地寫作理由是:希望提供建築教育者、有興趣者作為參考,分享一些在地化的教學經驗,作為在大學建築學系的執教生涯,以及四十歲人生的一個記錄。這本書收集了2009年以來,我與教學群所發展出的教學心得,以及個人研究興趣。筆者近期有意識地透過講學和交流的多次場合,逐漸整理出一套屬於金門島的課程筆記。
由於長時間生活在金門島上,陸續擔任過大學部幾個年級的設計課召集人,以及數屆畢業設計指導者,也開始對於建築設計課的內容,有了特別關注和情感濃度。數年來,我主力教授「敷地計畫」和「傳統建築測繪」兩項課程;敷地計畫和傳統建築測繪兩個課程在基礎知識的傳遞與辨明之外,如何把金門島和周邊城市發展,當成一套活教材,是我歷來操作課程所關心的重點。傳統建築測繪則是系上特色課程之一,近年不斷培育了一些生力軍投入閩南、僑鄉和軍事遺產的保存研究工作上。這兩組教學循環,必然呈現在設計課之命題、講座教材編纂與評估回饋的反覆修正。也因此,對於學子們在空間設計的理解訓練、創意薰陶之外,更希望落實到地理的特殊性,並與本地周邊的閩南社會與人文發展來交互討論著。
建築七章:設計題目也是一項設計
開始踏入了正式教職人生的第一年,是2009年的九月初,兩年以後我接下大學部一年級的導師兼設計課召集人。由於當時是開系的第五年,相對於設計課程的進展,一定程度會保持著與時共進的性質,老師群們持續有著檢視與更新的討論。新組合的老師們,有計畫地將一年級的基本設計全數換新,特別減弱過多詮釋的囈語,簡單從造型與色彩、環境體驗入手,進一步擴及身體尺度、鄉土材料到小型設施,作為有著一定連貫性的教學主題。一方面也寓意,著從包豪斯(Bauhaus)現代建築設計教育至今,我們又該如何面對當前西方文化移植下,回頭凝視自我養成的土壤,重新發現自身的資源,促進設計者與社會關係的真實連結。
此書在內容編排上,首章以「改造系空間」為出發點,敘述金門大學建築學系空間改造的過程。其中詳述幾處拓增空間的改建,是作為學系草創時期的一份書寫。建築是一場經由認識自我與世界法則後,並與物體打交道的創造性工作。建築設計則是一門技術也是藝術,是建築學科的總合體現。如今,我們為了學習的系統故而分門別類之,可理解到建築設計即是一門統合的學問。王明蘅教授曾在<續維楚維斯《建築十卷》首章:建築師之教育>一文中提到「設計是一種心智能力,它需要知識做基礎,但是設計知識本身不是設計。設計的心智能力也許是天生的,如同語言能力或邏輯能力一樣,但是需要加以鍛鍊的。設計教學是在鍛鍊這種能力。鍛鍊需要一定的形式與內容,以及方法與程序。」(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