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相挺
楔子:
蚵間,是民國五、六十年代的桃園縣新屋鄉濱海的一個偏僻卻不失純樸美麗的小村落,村東有條「福興溪」由東蜿蜒而來,再向南轉西流注入台灣海峽,由於常年流淌、涓涓不斷、青翠兩岸草萋萋、使得綠意盎然風光明媚,地標明顯,乃天然成為桃園與新竹之地境分界線,這一帶地形開闊,適合戰甲車馳騁,是當年湖口裝甲基地的野外演訓場。猶然記得一個春寒料峭的早晨,我連綿長的車隊在這幽靜的鄉間「104號」道邊Parking待命集結,一位穿著「蚵間國小」學生制服的小朋友騎著單車匆匆過,不知是太緊張還是怎地,也就脫鍊在路邊拋錨了,下車自行搶救不得要領急得滿頭大汗,我們的戰車駕駛義不容辭適時伸出援手,從工具箱取來工具「三下五除二」也就從容將其搞定,小蘿蔔頭感激驚喜之餘,不免好奇問道:
「叔叔你好厲害,一下子就幫我修好了,真是神奇啊?!」
「小朋友,其實說穿了一文不值,不過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靈活運用罷了,你這只是個小鍊條,在我們戰車兵來講算是『牛刀小試』!你看看這與我們朝夕為伍生死與共的『大鍊條』……」說著指向近旁的戰車履帶,續道:
「你看這一整條的履帶可是由好幾個『履帶塊』組成的大鍊子,一但損壞斷裂,或是被敵人擊毀,都是要動員全車乘員分工合作無間才能緊急復原的,尤其是戰時可是在危險狀態下搶修的,更需要靠平常的反覆訓練,屆時才能展現熟能生巧的技能啊!小朋友你說是不是?」
「謝謝叔叔,今天我總算見識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及熟能生巧的道理了。」
因緣際會:
民國六十四年暮秋時節,我班超部隊直屬裝甲騎兵連由台北林口營區移駐新竹湖口實施三個月的基地訓練,我連與北軍團所屬202裝騎團某營駐湖南營區,裝甲獨立第1旅進駐第1及2營區,也就是後來常做為大規模閱兵的場地,由於我們甫由金門前線返台未及半年,首次進基地,雖然落實精訓嚴練是達成建軍最高期望之目標途徑,但是練兵集訓專業經驗上,終比不上前述較常進基地的裝甲(騎兵)旅(團),惟處於那樣的年代,全營區朝氣蓬勃、士氣高昂之表現,尚無二致。
翌年初春,訓練進入尾聲,壓軸大戲「晝夜顛倒訓練」一週的野營拉練於焉登場,對於「白天睡眠不能進食,夜間演習反吃三餐」違反生活常態規律的初體驗者,委實非常不習慣,苦不堪言(但卻為三個月後的「中原演習」師對抗紮下了根基,乃不受白晝黑夜之正規羈絆妨礙戰術進程,使得俺們「立即反應」機械化部隊不致淪為虛名,終以「使命必達」完成各項戰鬥任務)。
猶記得那年春季特別寒冷,我們又是在海濱一線演訓,加上連日霪雨霏霏,頓時溪水暴漲,在那春寒料峭的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分--部隊拔營擬由「蚵間」(處桃園新屋之濱海小村落)轉進迂迴出擊,彼時沒有路燈,搜索車在前,履帶在後,教範規定戰術挺進只能開啟微弱昏黃之「防空駕駛燈」,一不留神,搜一組的先頭敞篷吉普機槍車──也就打滑翻落沒有醒目護欄的鄉間跨溪水泥橋下,直墜滾滾湍流裡!我們不是裝甲獨立旅,沒有野戰工兵營可來支援,寂靜的寒夜裏,急促的狗吠聲,驚醒了附近鐵皮屋內重機械工程行的老闆,一探得情況,二話不說發動引擎,「吊升荷重3公噸以上」之吊車馳援而至,忙到天明,兩天前巧遇的小朋友正騎車過橋準備上學,一見情況二話不說,掉轉車頭回村叫來其叔開來怪手助援,也就在眾志成城同心協力下,乃得以迅速打撈車體上岸,上蒼保佑,幸人員無傷、車輛裝備無大礙,不致影響任務之遂行,我們不得不感念當年適時助我脫離險境的民眾援助義舉,據當時我連粵籍老排附稱,該熱心義行之老闆,原係我連退伍經年之充員戰士,在這樣巧合的時空裡,老天適時的安排他來救援,以及小朋友適時的搬來救兵鼎助,在在的誠如我們當時的連輔導長張新安常說的一句話:「我們必須心存善念,當處危急時,上帝往往就會站到我們身邊來」,誠哉斯言。
多年以後,雖然我們忘了該義民姓名,所幸保留了當年所照相片可以長留紀念(如圖),穿野戰大夾克的是作者,中立著便服者係救援而至的我連退伍前輩)。這是事發翌日上午,部隊遂行任務歸來,復於蚵間村郊紮營,我們請來了義行袍澤合照了這張相片,內心充滿感恩之情,惟小朋友與其叔俱因上學上工中而獨漏合照機會,是為美中不足。
回想我班超部隊向以「忠義」著稱,此優良傳統實淵源於師之前身──國民革命軍第63軍。該軍於民國三十七年 徐蚌會戰開打前,國軍為縮短防線,在最高統帥的大戰略規劃結構下,自請率部過窯灣抵運河端對敵阻擊,並掩護工兵架橋,俾利第七兵團由隴海鐵路西撤,以萬餘之眾抵十數萬南下包抄之匪,激戰四晝夜,終以彈盡援絕,獨臂將軍中將軍長陳章壯烈殉國,敵前陣亡可歌可泣!風雨飄搖的時局裏「板蕩識忠臣」!翌年,國府追贈其為上將,該軍同時由政府頒賜予「忠義之師」榮譽稱號,由於該部犧牲慘重幾乎全殲,國府軫念該部忠烈義行,足為全軍典範,特准其召集殘餘骨幹招募粵籍兵士重整組建,並保存該63軍番號為傳承, 嗣以一路轉進且戰且走到了海南島的該軍,雖號稱轄屬三師,卻不逾萬眾,三十九年奉命撤退抵台時,更屬戰損後的殘餘兵力,翌年,復以該殘部併入62軍之一部,縮編為63師。
史載,民國四十一年7月復於台灣苗栗,以原63師為主,併入147師之一部編成27師,代號「班超部隊」(也就是當年整編諸部隊唯一以先聖先賢之名為代號者)。淵源於粵軍系統的我師,在台歷經數次整編番號得以保存,應係最高統帥感念當年陳軍長的忠肝義膽壯烈犧牲以及我軍的忠義剽悍傳承,不但特例保留了我們忠義傳承的血脈,還一度改為直隸於國防部的獨立戰略部隊。經查史料,可以看出本師是少數曾遍駐金、馬、台、澎四地之野戰勁旅,足見層峰倚恃之深。由於在金馬台澎復興基地駐防期間投入軍經建設貢獻良多,處處留下兵工構建遺跡,常被網上軍友戲稱為「工兵部隊」。除了參加「823砲戰」駐防金東期間戰績卓著外,復於民國49年由金返台後即行投入87水災重建諸工程,完成中部地區主要河川的堅固堤壩,發揮了防洪護土的最大功效,並曾多次助民收割,迭獲好評。在民國六十年代,由於師長邱中岳及葉昌火肓將軍的正確訓練及領導之下,參與六十四年秋與陸戰隊的對抗(林上演習)以及翌年初夏與忠誠部隊的師對抗(中原演習)均有佳績,我以曾身為「忠義剽悍」之師的一份子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