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去來
曲阜是中國著名古城,當然是因為孔子故鄉緣故。但是由於60年代中共展開破四舊、立四新運動,批林批孔也如火如荼展開,做為中國文化代表的孔子就遭了殃,孔子被視為封建、守舊,造成中國落後的原因之一,因此擁有豐富文化的曲阜,不免顯得委曲起來。
2008年我來到曲阜工作一年,這時的市容,已在做快速變化,先是汽車站旁的舊建築,迅速被推平,滿街都是轟隆的機器聲響,十分噪人,在城外區一棟棟新式高樓平地拔起,因施工灰塵滿布,天空顯得灰暗迷濛。聽說十分擁擠的汽車站也要搬到市郊了。雖然曲阜看來還是破舊狹隘,市容也顯得陳舊暗淡,甚至連火車經過這裡也不大停,我沒見過哪裡的火車站站前晚上連燈都不亮,而曲阜站偏僻蕭條,簡直與火車站就是熱鬧商圈無法聯想,也許也是因為旅客須到鄰市的兗州去乘車,造就了它的沒落有關,但它已在逐漸改變也是事實。
2010年我再回到這個有深厚感情的古市,發現太多不一樣地方了。先是京滬高速鐵路高效率的在施工,而且將在曲阜停靠。汽車站已完成搬遷遠離市中心,車站旁一座現代化商貿城已營運二年,另一邊的新建大樓也水漲船高的直往上衝。舊城區的居民都心裡有數的等待著拆遷命令的到來。不能免俗的,曲阜也搭上中國奔住現代化列車上快速前進。
可是我還是喜歡保有舊時韻味的曲阜。走在城中區,仍是古舊建築居多。路名也十分古老,像秉禮、春秋路、顏廟街、陋巷街等,方圓不大,東西步行約二、三十分鐘即可走完,裡頭有著名的孔府、孔林、孔廟,這是觀光的重點。也有五馬祠街,鼓樓等等。這裡有仿孔子周遊列國時所乘的馬車,三輪車更是上百輛,為短程旅客服務,叫價大約三元人民幣,之前三輪車全裝上了電動馬達,快是快了,但少了那種從容觀景的悠閒,車速變快,車夫快快載完客人後,趕接另外客人,也由於省力,使得觀光區內擠了近五百輛車,造成交通混亂,因此市政府開始強力執行剪斷電動馬達,這樣車子迅速減少一半以上,旅遊步調也變得稍緩些了。
曲阜在世界上非常有名,外國人可能不知道山東,但對曲阜這個地名卻很熟知,當然是由於孔子關係,就像很多人知道耶路撒冷這個聖城,但卻不清楚它是在哪兒一樣。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團團的日、韓觀光客,大多是中年男女,應該是仰慕孔子文化而來的,也有一些西洋人面孔,在大街小巷中穿梭,手持相機到處拍照留影。
因為經濟不發達,這裡的消費能力非常低,吃的東西都很簡單便宜,多為玉米粥、小米粥、烙餅、水餃、餛飩的北方麵食為主,大約都在五元錢以內,玉米粥當地人稱「糊塗」,因為看起來就黃黃糊糊一碗,鹹的就加幾片菜葉,一碗五毛錢,東西雖然不值錢,但肯定營養價值不差的。還有一種肉夾饃,用烤過的圓餅,夾著碎肉、生菜、小黃瓜,塗抹著醬料,只要人民幣兩元,味道不差,比起美式漢堡更合中國人口味,至於涼拌菜、菜餅更是普遍,民眾花很少的錢就可以吃飽,說是庶民飲食也不為過。
煎餅是這裡的特產,用烘烤過的餅壓成薄薄的,再捲幾層,摺成方型,咬到嘴裡有酥脆感覺。觀光客來此都會買一些當作伴手禮。聽當地人士說,國共戰爭時期的徐蚌會戰,指揮部就設在孔廟裡頭,指揮官看中曲阜的煎餅,派了一個師的兵與老百姓一起做煎餅送到前線,這種食物耐存、吃下去耐饑,給這場會戰立了很大功勞,煎餅也一戰成名,變成觀光食品了。
孔廟附近的建築都維持一到兩層樓高度,而且屋頂一律是舊式建築斗拱式樣,這是為了保持曲阜特色,不容現代建式破壞整體觀感,所以有一種古城風味。站在觀光角度來看,這是必要的限制,就像蘇州古城一樣,附近都是白牆黑瓦園林式格調,很有風格,讓人有思古之幽情味道。
在五馬祠街下榻期間,與不少小販結成朋友,他們多為增加一些收入,成天在外站著。一位東北婦女嫁到山東來,在觀光街上賣炸雞,一天要站十幾個小時,中午時候,老公由上班的紡織廠騎四十分鐘自行車回來換班,讓太太回家處理家務,下午一點再騎四十分鐘回工作崗位,晚上下班後再接著做,一天也就賺個一百多塊錢,假日生意好些。為了晚上攤子有燈光,電動車上電瓶拿來發電,自己只好用雙腳蹬著來回了。還有一位鄰縣的大爺,租了店面賣小米粥、玉米粥和煎包,一家三口早晚守著這個店,清晨四點就要起來準備和麵、煮粥,直做到晚上收工,賺的是微薄工資,因為一碗粥五毛、三個煎包一塊錢,吃一餐下來才一元五角,他們都很和氣,不怨天尤人,東西也很可口,價廉就不必說了。
也讓我記憶深刻的是,臺灣早已失去的「叫賣」聲。每天清晨,我都會被一種蒼涼有勁「豆腐」~聲叫醒,由遠而近,偶一停下,是有人在買豆腐了,然後再逐一遠去。這種發自丹田加上山東方言的叫賣聲,本身就有一種音韻的美感,縈繞腦海,久久難忘。
發展中的大陸,不免也要走資本主義的道路,要重拾老祖先的好東西。曲阜恰恰是這個寫照。對外,在世界各地打著孔子學院名號推銷中國文化。對內,于丹的論語心得激起莫大迴響,孔子在被批判四十多年之後,又重新恢復了他的價值。曲阜的儒家符號處處被顯現當作觀光賣點,希望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孔子文化能在這一波躍進中,如浴火鳳凰般重新奮起,但也千萬不要操作過了頭,變成俗氣那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