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金門烈嶼鄉成年禮及其時代意義
其實,「成年禮」就是中國古代所謂的「冠禮」,又稱「成丁禮」。《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雖然不同時代,對「成年」的年齡標準不同,主要都是透過這個儀式來象徵一個男女青年(古人以男子20歲、女子16歲為成人的年齡門檻),從此以後就可以作為氏族的成年人,擁有成人所享有的權利,負起應盡的義務,可以參加社會上各項活動。這個「成年禮」儀式,就是閩南話所說的「鑽桌腳,轉大人」,主要包含三大基本內容和意義,即為:男子加冠、女子及笄、拜謝父母養育之恩。
在金門俗稱「七娘媽」的「七星娘娘」,相傳是孩童的守護神,孩童成長到十六歲時,就要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娘媽生日時,舉行「做十六歲」的科儀,告知鄰里鄉親,並分贈紅龜。早年都是在自家做十六歲,隨著社會結構改變,金門烈嶼地區民間,仍一直以來都沿襲這項中華古禮。每年烈嶼鄉公所,都會舉辦「成年禮」民俗文化體驗活動,就是民間所謂的「大燈」。但並非是依照古禮在各自的宗廟裡舉辦冠禮,而是在禮堂舉行,除保留部分傳統儀式內容外,再融入一些符合現代的精神意義。而且因現代孩童較早熟,所以參加者以國、高中學子為主,取其教育意義。透過集體拜天公、祭神明、飲宴等儀式深具生命教育意義。正式昭告大家──吾家子弟已長大成人。整個成年禮典禮,非常熱鬧隆重,
一般閩南民俗的成年禮,主要是配合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娘媽(又稱為織女星)生日舉辦,但以金門烈嶼鄉公所委託烈嶼國中協助承辦每年的「成年禮」活動為例,已不限在七夕節當天,甚至可以提前在年初舉辦,儀式活動設計兼容古今。
典禮一開始,由禮生引導準備參加成年禮的男女青年就位,再邀請鄉長擔任主祭官,點燭燃香,向列祖列宗行三鞠躬禮。在現場眾多來賓、家長、師生的觀禮之下,儀式隆重的展開。
祭禮結束後,主祭官隨即到擺設有「七娘媽亭」的桌前,燃香祭拜,感謝七娘媽庇祐家鄉孩童,消災解厄,順利平安長大成人。行禮如儀之後,行成年禮者排隊陸續從擺設有「七娘媽亭」的桌下鑽過,就是所謂「鑽桌腳,轉大人」,以跪爬的方式來表達感恩之情。
主辦單位有鑒於時下的年輕人,大多已無法感受「成年」的真正意涵。因此活動一開始,就透過設計別具意義的五道關卡:「負重」、「致遠」、「濟世」、「針黹」、「引福」,讓所有的參加成年禮的男女青年,有更深刻的體驗。此不僅延續並延伸傳統成年禮的內涵,更具有時代現實意義。
第一關稱為「負重」。主要是讓參加者了解,成年之後必需開始擔負更多的家庭、社會責任,肩頭的包袱是無法卸卻的。透過參加者肩揹包袱,來回行走的方式,加深參加者的「負荷」承擔感受。
第二關稱為「致遠」。就是透過肩挑竹簍扁擔走路的體驗活動。每個竹簍內盛裝五樣東西:象徵好彩頭的蘿蔔、勤勞的芹菜、聰明的青蔥、財富的磚塊、運氣旺好的鳳梨。
第三關稱為「濟世」。讓參加者現場體驗和學習操作未來可運用來救人的「心肺復甦術」。這項技能是最具現代意涵的。
第四關稱為「針黹」。其實就是「縫紉」的意思,由於現代講求男女平等平權,所以希望平時都能跟家人學會「燃針引線」的工作,這也是男女生未來長大或遊子離鄉就學後,應該學會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透過親手鈕扣的縫製體驗,除了可讓參加者,體會感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親情慈愛深意;也能深刻體驗到,現代家務事的責任,已經不分男女,應該相互協助合作、共同經營分擔;當離鄉就學就業時,也能學會獨立自立的能力,學習自己解決一些不是很困難的生活處理技能。
第五關稱為「引福」。就是「包水餃」。因水餃的外形很像金元寶,象徵帶來「富貴福氣」,並透過包水餃的活動,讓參加者為自己和家人祈福。同時也可以藉此體驗基本的家事料理之道,了解父母平時操持家務、廚房事的苦心和辛勞。
順利通過以上五道關卡之後,就準備進入「成年門」。入門以前,主辦單位特別設計一個所謂「淨心革面」的儀式。每一位參加行成年禮的男女青年,都必須屏住呼吸,將整個臉都埋浸在盛滿水的臉盆中,以潔淨沁涼的水,沁入自己的腦際,讓這些參加成年禮的男女青年,都在此刻可以靜下心來,進行為時大約三十秒的水中靜思,好好思索成年後,自己應有怎樣的蛻變和成長!
完成「淨心革面」儀式之後,隨即在禮生的引導下,通過「成年門」,再回到禮堂內,正式進行宣誓的活動,表示會慎重遵行。宣誓代表帶領全體行成年禮者宣讀誓詞如下:
「今日之禮已行,我等皆已成年,面今而後,當束修自愛,謹言慎行,對人感激,對事盡力,對物珍惜,以尊重、包容、守法、惜緣明理的心,培養責任感和榮譽心;擔當起對家庭、學校、社會及國家的使命。」
完成前述儀式後,接著就由主祭官及貴賓代表,分別上台致詞,致詞結束之後,隨即進行成年證書的頒授,讓整個活動顯得更為莊重正式,讓行成年禮者的成年身分,得到公開的認定與證明,也讓參加者能夠重視這項活動的意義和價值。主辦單位還特別贈送每位參加的男女青年一方木質鐫刻的個人紀念私章,作為成年的印記,象徵行過成年禮後,今後開始要為自己的行為和信用負責。
這項活動更深層的教育意義,其實就是讓這些參加成年禮的青年,了解並期許自己從今以後,能以尊重、包容、守法、惜緣、明理和孝順的心,培養責任感與榮譽心,未來能擔負起對家庭、社會、國家的重責大任。宣誓完畢之後,主辦單位會準備一篇祝告文,由司儀代表宣讀。一方面是向神明酬謝,護佑子弟平安成人;一方面是昭告鄰里鄉親,並對行過成年禮的青年,寄予無限的祝福美意。
要說明的是,以上這五個關卡,其實並沒有固定的形式或名稱,是可以延伸調整運用的。
至於在台灣,「做十六歲」的風俗,相傳始於清朝時的府城(今臺南市)西區「五條港」(今神農街)一帶,現在已經普遍到全省。據台南文化協會表示,《南臺灣民俗》就記載:「『做十六歲』典禮」。所以「做十六歲」的七夕成年禮活動,在台灣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了。由於當時府城西區方面有五條小港,稱為「五條港」,居住在各港的有五大姓的勞動者,可說各佔一港,為沿港岸的各進出口行郊,大多以搬貨運為生活。所以,其子弟既然已16歲了,「在勞動者的家庭,已跟了爸爸到埠頭當小苦力了,這已成了家庭經濟的幫手,多少賺些錢,減輕父親的負擔,所以他們認為16歲為成丁,於此日舉行隆重的典禮。」
目前台南從2001年開始,每年七夕都會舉辦「做十六歲」的成年禮活動。以今年由在地社團組成的「五條港發展協會」所舉辦的「咱來做十六歲」活動為例,其中的「十六歲儀典」,還可以依照個人宗教信仰,選擇參加傳統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的成年儀式,並與長輩一起製作傳統節慶點心「紅龜粿」及一起「打滷麵」,與長輩分享「轉大人」的喜悅,其他還有到「做十六歲」發源地的「五條港」,跟夥伴一起同在實境遊戲中穿越時空,認識這段歷史與風俗,非常具有意義。
另外: 台灣雲林縣北港鎮,現在還有所謂「脫絭」習俗,台灣話稱為「出鳥母宮」(鳥母,指婆姐)儀式,代表「脫絭」已成,小孩長大成人(台灣以前有些父母甚至還會自備串好的紅線或古錢,重新在七娘媽前祈願「換絭」,稱為「七娘媽絭」);如:2018年農曆七月初七日(陽曆8月17日)北港笨港文教基金會,在朝天宮舉辦「古笨港成年禮」,百餘名年滿16歲學子,依古禮過七娘媽亭、脫絭(先在準備參加行成年禮者的脖子上,掛好銅錢項鍊,象徵「捾絭」;待「過七娘媽亭」後,再由與會年長來賓拿下),以及跪奉父母「孝親桃」。學生與父母、祖父母相擁而泣,大聲說出「我愛您」、「以後換我照顧您一輩子」,現場氣氛溫馨感人,哭紅許多人的眼眶。
又如:「第4屆兩岸成年禮」活動於2018年10月13日,在大陸龍岩市隆重登場。來自金門、廈門與龍岩三地逾800名青年學子齊聚一堂,透過「勇闖五關」的考驗,分別是「相知相惜」、「負重前行」、「登高望遠」、「知書達理」與「友誼長久」等五道考驗,即為成年,並發給成年證書與人生第一章-紀念私章。
最特別的是: 2015年,經兩岸專家建議,廈門老港口玉沙坡(今沙坡尾)的朝宗宮,恢復這一傳統習俗,由朝宗宮管委會主任林招治邀請兩岸民俗文化專家進行論證研究,鑒於舉辦此一活動有助於青少年從家庭藉以培育家風,到學校藉以崇尚尊師重教,乃至藉以良性回饋社會及報效國家等目標,逐步邁進。所以,當年農曆七月初七,舉辦第一屆沙坡尾(朝宗宮)做十六歲成年禮活動,至今已歷四屆,去年還入選「非遺」名錄。今年將舉辦第五屆,以「成長、 感恩、 傳承 不忘初心」為活動主題,邀請各年齡層民眾,重新體驗成年禮的生命意義。
從台灣台南、雲林和大陸龍岩、沙坡尾這兩岸的「成年禮」活動規劃設計來看,其實與金門烈嶼鄉的成年禮活動相較,其文化內涵和教化旨意,大致都是相通一致的,並相互學習,充分彰顯出兩岸閩南民俗文化中「成年禮」的「非遺」價值及「兩岸一家親」的精神。尤其,在現今社會倫理道德日益淡薄之際,「成年禮」具有薪火相傳與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教育意義,彌足珍貴,值得兩岸文化界共同交流、學習引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