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戰爭與黃沙荒地 雞鳴烈嶼的金門婆婆
為子為女隻身在外
孫女士總說:「做母親的總希望兒女有更好的生活。」
五十多歲時的孫女士,攜往汶萊的兩個幼子在當地課業優異,為了讓他們能謀求更好的生活。所以她暫緩回台的計畫繼續留在汶萊,把掙得的錢都讓兩人去海外讀書,一位前往美國讀書,另一位則是前往英國。
「我先生因為年紀長被迫退休,汶萊政府不留人,所以他帶著家人們提前回國。」孫女士說:「但我還有兩個孩子在英國跟加拿大讀書,所以我還是得在這邊賺錢才行。」為了保存自己在汶萊的經商與居住權,她每年要繳交上萬元的汶萊元稅金給汶萊政府。此外,她請了顧店小姐幫忙,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顧店。夜晚的生意也不差,來往人群絡繹不絕,孫女士自己除了管帳管產品之外,也會幫忙開店到晚上八九點。隻身在汶萊孤寂地待了近八年,熬到孩子們學有出路才回到小金門。
「能賺錢,就算開店開到晚上也要開。」她說。這兩位幼子一個後來留在英國,另一位則留在新加坡工作,兩人都有很好的生活,時不時會用LINE與老母親通話,每年也盡可能抽時間回來台灣或金門探親。
現在身邊的孩子們各有生活,孫女士也不需要再忙碌了,她想的不是繼續賺大錢,而是想要回到小金門的老家,偶爾也會去台灣的兒女家住上一段時日。
歸鄉日子才重新開始
在外度過滄桑多年,把雜貨店鋪轉手他人之後,六十多歲的孫女士回到小金門時已經是白髮蒼蒼了。身邊的孩子各有嫁娶,日子也終於能求得溫飽安定。
「為什麼要回來金門,傻孩子,這裡畢竟是我們的家啊。」孫女士說:「我的家人都在這裡,老早我就該回來了。」
歷經飢荒、戰亂與貧窮,大時代不只在人們意識中留下刻痕,也讓金門從頹圮戰亂走向繁榮與復甦。現在的金門有耀眼的經濟能力,盛產的高粱酒及周邊產品輸出海外,每天來往的觀光客絡繹不絕。過去戰爭的淒涼,現在都成為看板上觀光客的注目焦點。
就要九十歲的孫女士,身體仍非常硬朗,個性也同樣爽朗且直率。挨過時代的洗禮,走破了喧囂與歷史,用一生寫下離騷。她獨居在閩南式建築的屋內,鋪滿客廳兩面牆面的數百張照片,彰顯她這一生的美好歲月,從黑白照到彩色的合照,四代同堂的她永遠不匱乏陪伴。比起過去荒蕪的歲月,現存的寧靜伴隨著怡然自得。
每天晨起就到門口澆花,盥洗後用過早膳,開始一天的開始……。
後話:
孫等治奶奶其實是內人(大小姐)的外婆,當初認識大小姐知道她出生於汶萊,這點讓我非常訝異,也才知道她的奶奶曾是長居南洋的金門商人。
第一回去到金門,對擁有豐富的戰地風光歷史與人文的金門並無研究。也很感謝當時的導遊李俊昇先生,為我們介紹了許多景點與人文介紹,讓我也才知道除了八二三砲戰之外,僑居海外以及回饋故里、帶著血淚的金門故事。
後來幾次跟奶奶接觸,都能感受到她極具特色與想法的一面。於是這次回到金門,就煩勞她老人家陪我聊了一晚。孫奶奶很樂於分享,從她小時候的生活到在南洋工作的日子都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後頭也徵得她的同意,讓我把她的故事分享上來。
將近九十歲的孫奶奶,身體依舊健康,儘管這回來探訪的孩子們為數不少,她仍然能變出一桌好菜。我也告訴她,希望每半年都能回來探望探望她,否則就是約在台灣碰面。
祝福奶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