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改社區演出記
由於工商業的發達,促成社區的興起。農村型的村莊隨著人口外移,勢必將會沒落了。十幾年前由軍方推動的眷村改建,釋出了大批土地,在各縣市適當地點建立眷改新城,眷村住戶由低矮的平房遷進了高聳的大樓,生活型態丕變,唯以往眷村的生活方式,部份也被帶入了新社區。
在桃園龜山的陸光新城,是陸空憲警十五個眷村融合的超大型社區,區份為ABCD四大區,共計有一千多戶,除了傳統三節外,元旦、國慶、榮民三個紀念日也被該社區所重視,而近年來興起的鄰舍節、眷村節更是另類節日,反映出住民背景的特殊意義。
往昔的唱京戲、聽廣播劇、觀黃梅調電影、看三軍劇隊演出話劇,豐富了軍眷平淡生活,但時代進入21世紀,這些藝文活動早已退出了舞台,代之以電視、電影、卡拉0K成為大眾娛樂的重心,但是眷改社區仍有一些忘情不了話劇魅力的愛好者,積極想重拾以往對話劇的熱衷,於是我的戲劇專長在此有了發揮,與社區理事會商議,並獲得市政府經費支援,正式在陸光新城開辦話劇課,並挑選一齣老少咸宜的喜劇「浴室風波」作「眷戀劇團」試金石,預計以二個半月時間排出這一齣獨幕劇。
來報名參加演出十之八九都是婦女,男士僅有三位。於是在角色安排上,除男主角、教授、女婿由男士擔任外,另一位警察角色委由女性反串,並各按年齡層就角色定位,倒也安排妥當;因人手有限,演員同時要兼服裝、化妝、道具、音效、行政等職,至於舞台搭建、音響控制專業就只有委外支援了。
第一堂課講述戲劇概要,告訴他們戲劇就是「由演員、在舞台上、觀眾前所表演的一段故事」;再到彩排是「沒有觀眾的正式演出」以及戲劇的要素、類型等基本理論。第二堂演員就選定的角色「讀劇」,揣摩劇中人語氣大聲讀出來,一方面熟悉劇本及角色性格,並熟悉整個劇情發展。
第三堂課開始正式排練,就個人位置與其他人互動,並運用舞台空間作走位調配,同時告訴演員逐一熟記台詞,要求他們必須在第八週就「丟本」,因為只有記熟了台詞,才能把情緒揣摩出來,當然演員台詞不可能全部記熟,於是安排一位提詞人在忘詞時候稍作提醒,以加快排練的進度。
素人演員表現雖然生澀,但是也是最可以塑造的原型,因為他們沒有職業演員的油滑與過度情緒。一遍遍排練時間花費較大,但是在逐一熟稔之後,表演信心也大增。我要求第十週時,演員須著演出服裝排練,警察一角也換上制服,這是為確定演出服裝的合適性,如果有不妥立即改正,直到沒有缺點就完成定裝。
隨著演出時間的接近,戲也排得愈趨成熟。我同時給他們設計了「謝幕」,從台詞最少演員出場,到壓軸主角亮相,隨著謝幕音樂陪襯,逗趣的橋段給全劇作精彩的收尾,這樣整齣戲已臻完備,就待正式演出的到來。
第一場演出在戶外搭的舞台,佈景簡陋但大致符合劇情需要。唯一感到困擾的是,現場雜音較多,演員聲音不易收攏,所幸演出過程中,觀眾都能為風趣的劇情吸引,也常有人制止嘈雜的人聲,讓全劇能順利演出。當落幕時全場掌聲響起久久不歇,以往活躍在眷村人腦海中的話劇藝術,又重現在老中青三代眼前。雖然是頭一次嘗試,演出條件也不理想,但能尋回以往舊時光,及大家熟悉的景像,而且受到眷戶們的歡迎,話劇在陸光新城內紮根應該是指日可待的。